以中秋为话题作文870字
中秋节是我们最传统的节日,意味着团圆、相聚。这一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所以,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为你的好友们送上最真挚的问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秋的话题作文870字。
中秋故事
每次一到中秋节,大家都吃月饼,有的人还在晚上赏月。那么中秋节的起源,吃月饼与赏月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
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与左右微服淆,中秋夕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有很多的故事,它发展的过程也是作为中国人应该要了解的,我们一定要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好好的发展下去。
中秋诗夜
抖落一身月光,苏轼举起酒杯,一仰头,心内又添了一份苦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月儿,在如此孤单的夜晚,也只有你能陪我饮酒了。既然对我有情,又为何亮得我不敢正视,圆的我心碎呢?
八月十五,月圆秋凉。
那片引无数诗人为其赞咏的冰魄高挂在银河中,碎银般的光芒毫不吝啬地洒满大地,清冷美丽。
抖落一身月光,苏轼举起酒杯,一仰头,心内又添了一份苦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月儿,在如此孤单的夜晚,也只有你能陪我饮酒了。既然对我有情,又为何亮得我不敢正视,圆的我心碎呢?
好象风也知道这原来豪放的诗人的心思,鼓腮一吹,幽暗的云就会慢慢向月儿飘去,不一会儿,月亮就藏在云后。
蹒跚地在院中踱步,苏轼灌进了一杯又一杯。或许是酒力不胜吧,又或许是心头那份愁苦太过于沉重,苏轼最终倚卧在了一棵枫树下。
已是秋季,枫叶早已红了一树,远远望去,如同一团烈火燃烧着夜幕。风儿扫过,调皮地摇落几片枫叶,又转身离去。
一片火红的枫叶在空中打了个卷,漂呀飘,落入了苏轼的怀中。
轻轻地拾起枫叶,苏轼喃喃自语道:“唉,既知终会飘落,枫儿,你又何苦红得如此粲然,如此璀艳呢?……莫非你亦有心?一颗火红的心?……”
苏轼用食指触摸着枫叶清晰的纹路,耳边回响起远方的弟弟的声音。“哥哥……”“别灰心,哥哥……”“让我们重头再来吧……”
刹那间,苏轼如遭电击般战栗了一下,他知道,他的自信、他的豪情、他的志愿,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
顾不得沾染上的灰尘,苏轼匆忙地站起,望向了夜空。不知何时,遮月的云飘去,月亮再一次绽放夺目的光彩,甚至比刚才更加耀眼,连北斗天狼也望尘莫及。
“月儿,方才错怪你了!”苏轼朗声笑道,“你有你的阴晴圆缺,我有我的悲欢离合,二者都是不能永团圆的呀!”说完,苏轼入书房取出文房四宝,挥毫写下了千古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柔和地拂着大地的脸颊,月静静地照耀着大地,它们看见了,也见证了这个中秋的诗夜,这个千古流传的诗夜。
中秋赏月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夜,静悄悄的,一阵凉爽的风穿过我的窗户,轻轻地抚摸我的脸;我站在窗前,痴情地望着十五的月旁。
窗外,黑色的天幕上,稀稀落落的点缀着几颗星星,他们害羞似地躲在云纱后面时隐时现,在群星的陪伴下,一轮满月微笑着注视着人间,她的笑容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祥,在这样的微风中,大地好像一个甜睡的婴儿。妈妈回来了,买了一些月饼。我和妈妈一边吃月饼一边看美丽的月色,月光如水,水光如乳,每一片绿叶都披着梦的轻纱,每一朵鲜花都绽放着朦胧的微笑。草中不知名的虫儿“唧唧”地响成一片,谱写一曲“月光曲”。
珍珠一样的露珠,伴着月色滴落下来,空气里顿时充满了一种醉人的芬芳。
中秋节的夜晚多么迷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