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赏析

李季 1172分享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改编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活的读后感2000字,希望你会喜欢!

  复活读后感2000字左右: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从近代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文学来看,能与托尔斯泰比肩同声者,实无几人。《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复活》的简要内容是:一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叶卡捷琳娜*玛丝洛娃被控偷窃嫖客二十五百卢布的案子,陪审团中有一青年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发现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他姑姑家客居时诱奸的养女。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同她在狱中相见,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后来,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道德都“复活”了。有个好的结局。

  小说名曰《复活》顾名思义,其中必有人“复活”。那幺“复活”的人究竟是谁呢?是聂赫留朵夫?还是玛丝洛娃?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对此,评家众说纷纭,不过,细品全书后,就会有所知晓。

  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极为不满,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生活却使他堕落成为一个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姑娘。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见卡秋莎之前,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有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弃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大家遗产。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

  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多方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同他结婚。比如,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态度;对他曾想与之结婚的贵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从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人的同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教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是,他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应当说,在这一点上,“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玛丝洛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遥远路程。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战胜它的方法,甚至连该怎样做才可以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无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不料却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复活”了。

  同样,女主人玛丝洛娃也有她自己的“复活”历程。不过,她的“复活”却完全没有聂赫留朵夫的那种赎罪的味道。当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时,她所“复活”的仅仅是她当初的那个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时仍处于“堕落”之中。她习惯性地冲他媚笑,还索要卢布。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特意向她表示忏悔,并提出同她结婚的要求,这一切引起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他的仇恨;回忆的大门一经打开,玛丝洛娃便逐渐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苏醒过来。聂赫留朵夫第三次见她时,她同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人。聂赫留朵夫在日记中说她正在“复活”,的确不无道理。不过,玛丝洛娜的“复活”虽始自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所引起的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但她的最终完成却是在她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触之后。她受到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响,学到了他们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对她的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夫,却不愿因此耽误他的前程而甘愿同西蒙松结合。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终于回归。她的纯洁的道德也失而复得。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彻底“复活”了,或者说她得到了完全的新生。

  读完《复活》之后,我终于有所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幺命名为《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罪吗?其实,他们并没有什幺错,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浓厚的利已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于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起初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这却不被周围人认可,反而遭到嘲讽。比如,每当聂赫留朵夫思考、阅读、谈论上帝、真理、财富、贫困的时候,他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有点儿可笑的,母亲和姑姑会以一种温和的嘲讽的口吻称他为我们最可爱的哲学家;可是当他读长篇小说,说淫秽的话语,上法剧院看轻松喜剧并开心地讲剧中的情节的时候,大家反而称赞和鼓励他。当他认为必须节省开销,穿旧大衣,不喝酒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怪癖和标新立异,而当他把大笔的钱用于打猎,或者用于布置一间与众不同的奢华书房的时候,大家却称赞他的鉴赏力,送给他许多荒唐的东西。当他是个童男,并想将童贞一直保持到结婚的时候,他的亲人担心他的身体是否有毛病,当他的母亲知道他从同事手里夺过来一个法国女人,成了真正的男人,她甚至并不感到伤心,反而高兴。可是公爵夫人一想到儿子和卡秋莎的事,想到他可能打算和她结婚,心里却感到恐惧。聂赫留朵夫起初作过抗争,但抗争起来煞费力气,结果,聂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相信自己了,而去相信别人。不可否认,玛丝洛娃的命运也是由社会背景造成的,本来一个纯情的少女却沦落为一个妓女。因此,我们读文章时,特别是小说,不要随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们的命运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

  《复活》不失为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华美的诗章之一,值得我们品味。

  复活读后感2000字左右:复苏

  很喜欢小说的开头,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然而这城里的人们却无暇欣赏,甚至根本没有留意到大自然馈赠的美好。对于他们来说,似乎这些并不是生活的美好所在,那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才是真正快乐?

  涅赫柳多夫年曾是高尚淳朴善良勃发的对未来抱有梦想的少年,年少的他喜欢思考问题,关注不公的制度,他被母亲讽刺为:“我们喜爱的哲学家。”此时的他如同纯净的莲花,与上流社会那些虚情假意沉醉于物质欲望的人们显得格格不入。而与卡秋莎的青涩的爱是 自然真挚的。然而后来的军营生活以及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腐蚀了他。他认为相信自己,总是受到别人谴责,而相信别人,却得到称赞。涅赫柳多夫跟其他上流人物一样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在这个圈子的人。看来理所当然应过的生活。他成为了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打扮精致高贵,然而内心却匮乏至极,过着和他外表一样空洞的生活。再一次遇到卡秋莎,涅赫柳多夫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他,以前的他是“精神的人”,如今他身上藏着的那个" 兽性的人"控制了他,使他对卡秋莎做了不该做的事,然后残酷地抛弃了她。托尔斯泰许多小说的悲剧故事都发生在火车铁轨上,当那晚卡秋莎绝望地看着涅赫柳多夫离开的火车时,留给她的是无尽的黑暗和痛苦。

  十年后的法庭上,涅赫柳多夫认出了无辜的卡秋莎。此时的卡秋莎生活是堕落的,过着出卖灵魂的生活。因为遭受的种种不幸,卡秋莎已经不相信世界的美好,认为身边的人只想在她身上捞到好处。这时的她和过去纯洁善良的卡秋莎已经完全不同。涅赫柳多夫意识到自己的罪孽是如此的深,是他,首先把她推进这个深渊,他认为他应该为她赎罪。这段赎罪过程是涅赫柳多夫心灵的复活之路。他竭力为卡秋莎做一切他能赎罪的事。他逐渐唤醒自己心中尘封多年的那个“精神的人”。

  在上流社会看来,涅赫柳多夫所犯下的错误并没有多么的严重,认为他没有必要为此赎罪,起初涅赫柳多夫的心里也做过这种挣扎。他大可以忘掉这段往事,按照那条骄奢淫逸的生活道路继续走下去,这种事会被淡忘,人们还是一样生活下去。在挣扎中他还选择赎罪,欺骗自己是痛苦的。承认自己的罪孽是痛苦的,然而也是令人高兴,涅赫柳多夫的心灵将会因此得到解脱,得到真正的快乐,对于他来说,这是多少物质上的富裕带来的幸福都比不上的,洁净自己的灵魂只能赎罪,灵魂才能彻底地复活。

  为了卡秋莎的平反,涅赫柳多夫奔波于与监狱打交道以及向权贵人物求情的周旋中,一方面他看到监狱里的囚犯受到的悲惨待遇,以及贫苦的无辜人民受到的压迫,另一方面却看到权贵人物对贫苦老百姓的冷酷无情。这些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以及属于自己这个上流社会的人们过的生活是如此荒唐,而政府官员拿的是人民大众的钱财,然而面对他们却是一副冰冷的毫无怜悯之情的嘴面。

  什么人才是罪人?普通的民众没有犯罪,因为法律的疏忽而入狱,如卡秋莎,还有那个被控有纵火罪的无辜老太太。一个小男孩偷了地毯而入狱,人们觉得他罪孽多重,却没有人怜悯他,没有人思考滋生犯错的温床。社会不去思考不去改善产生这种错误的社会条件,而只是把这些偶尔捉到的“毒瘤”消灭掉,这些背后的不作为的人才是最大的罪人,而偏偏是他们,建立起所谓的法律制度,这些人犯下的罪孽更深。

  而与农民的打交道中,他深感土地所有制的不公平。一方面他痛恨这种制度的不公另一方面又担心放弃这种带给自己利益的制度后自己的损失。一种矛盾的心里让他挣扎,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带给农民利益的制度,而放弃了土地所有制。

  与平民百姓以及政治犯的交往中,他体会到人身上的善良,真诚等美好品格,这些都是上流社会所没有的,上流社会的人物戴着一副面具生活,不久这副面具就成了他们共同的脸-----虚伪,追求物质生活,沉迷于无意义的东西里。涅赫柳多夫对上流社会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恶心,对善良的平民百姓发出衷心的喜爱。

  最后尽管涅赫柳多夫没有成功令卡秋莎平反,也没有娶到卡秋莎。但是他已经完成心灵的复活,他承认自己的罪孽并且赎罪,心灵得到解脱。他放弃了土地所有权,从从前的极端的的利己主义者和享乐者变成了利他人主义者,他告别了奢华空洞的生活,过上精神丰富的生活。他又像当年十几岁的那个他一样,善良高尚而慷慨。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物质上富足的生活?我想不是,心灵的快乐和自在才是真正的快乐。

  而卡秋莎也在这一段过程中心灵复活,原本的她不相信世界的美好,堕落地生活着,然而涅赫柳多夫的真诚赎罪却感化了她,唤起了那个曾经善良美好的卡秋莎。往后当卡秋莎跟政治犯的相处中也让她发现这世界上存在的善。她的心灵慢慢苏醒,最终她的心灵受到净化,她跟涅赫柳多夫一样,精神上彻底复活了。

  另外很喜欢作者的一点是,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尽管有道德污点,然而托尔斯泰仍能写出人物的魅力。像涅赫柳多夫,像卡秋莎,也像安娜卡列尼娜。想起了他在书中的一段很精彩的论述,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简单地评价“他是好人”或“他是坏人”,人像河流,每一段都不一样,有干净的也有混浊的。哪怕是那个残酷的监狱长,作者还写道他的另外一面:他对着幼小的女儿时的那种慈爱。

  复活读后感2000字左右:遭遇

  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复活》于他71岁所作,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长期思想的结晶,是他文学艺术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我有幸读了这部小说,深为其细腻的手法,锋利的笔触所震撼。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上流社会的公爵,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正是曾经被他诱奸的一个姑娘,并造成她怀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后将她扫地出门。玛丝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婴院的途中死掉,从此她逐步坠入堕落的深渊,落入妓院过起了淫荡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聂赫留朵夫逐渐发现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走向了拯救玛丝洛娃同时也是为自己减轻罪行的艰辛之路,就在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都得以复活。

  然而出自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之手的作品绝不可能只是一段凄惨曲折的爱情故事。《复活》花费了他从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当时他已进入老年,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内心已经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国当时社会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夜。所以,《复活》一书是借托两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正反映被欺压的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乱的上层社会和官场。

  托尔斯泰笔下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平民女子,是俄国社会中最为普通的一员。一开始她是一个天真纯洁活泼开朗的少女,结果遇上上层社会的聂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后抛弃,被赶出家门接着沦落为妓女,最后又受人诬陷被告上法庭,由于陪审员的误判、法官的不负责任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亚服苦役。这一系列的打击,经历的种种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上层社会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统治阶级和官僚主义最有力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但是整个过程中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贵的善良,她关心监狱中受尽折磨的无辜的人们,并要求聂赫留朵夫去帮助他们早日离开监狱。并且在发现聂赫留朵夫的真诚之后也从心底里原谅了他。最后从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斗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复活。这些也代表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我认为读托尔斯泰的书,千万不能忘了他的细腻,其中有很多细节都是不可以一掠而过的,不然你会损失很多。其中,当玛丝洛娃作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时,她对路人的轻蔑目光毫不在乎,可是当一个买煤的乡下人走到她身旁,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戈比时,她却脸红的低下头去。这个羞涩的表情像一束光芒,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她的灵魂,露出她纯洁的天性。这处伏笔预示她的灵魂必将复活。我认为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出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怀之情。

  再说说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小说中的经历比玛丝洛娃更为复杂。他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真正的反映出主题深刻形象。在拯救玛丝洛娃的艰难途中,他游荡在各种官员之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官僚以权压人的荒诞行为和有钱人的腐朽思想。此外,他还走访玛丝洛娃的家乡,看到他从未看见过的触目惊心的景象,瘦弱的孩子、乞讨的妇女……此时,他又唤起了少年时代的灵魂,坚定地站在了农民的立场上,决心将农民的土地还给农民,这件事在上流社会中引起了如同暴风雨般的强烈争议。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不再追求无欲享受,从豪华的庄园搬出、将随身带的钱财分给穷人、将土地分出。在上流社会过惯了那种奢侈挥霍的生活,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这不只感动了玛丝洛娃也是感动了读者,作者也正是借此表达对社会觉醒的呼吁。

  经历了千万曲折,不论是玛丝洛娃最终的复活,还是聂赫留朵夫的努力执着,在我们看来他们最终都应该幸福地在一起,然而结局是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或许是玛丝洛娃不想阻碍聂赫留朵夫的前途,或许是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成全,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忘了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5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