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子夜》是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描写上海滩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学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子夜读后感2000字,希望你会喜欢!
子夜读后感2000字:机构审查的作品
一直不太明白茅盾先生的名声为何如此之大,就民国时期来说,最不缺的就是文人和能写的人。直到读了著名的《子夜》,我才豁然开朗。
当然我读的版本是解放以后,经过审查机构审查的作品,这类审查后的作品有一个共同性:在序言或后记里都会告诉你,作者是共产主义者持有的是马克思主义观,写文章也是如此。当然,茅盾本人的确就是个共产主义者,还曾经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这一身份足够让人明白为什么《子夜》能够在我们国家获得如此荣誉。但这个荣誉是生前的,生后怕是寂寥无比的。我去茅盾故居时,看到简陋的居所,落满了尘埃,观者寥寥。负责管理的社会主义大妈带着一种爱答不理的神情,我猜她可能都没有读过茅盾先生的作品。
这些前情不重要,让我们来谈一谈《子夜》这篇作品的好与坏吧。
《子夜》成书于上世纪30年代,用一个烂词描绘:风雨飘摇。那个时代,一切都是风雨飘摇状,人心惶惶,全球都动荡不安,其实颇似今天。这从其他国外作家的书里也能感受到这种躁动不安。这种躁动甚至催生了一批“红色作家”(在欧美文学史上被称为“红色的30年代”),大萧条带来的种种思潮变动,给这个时代增加了悲怆的氛围,茅盾的写作必然受到这大环境影响。因此《子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甚至有一些救亡图存的意思。
在作者自己的述评中,其写道: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当时参加论战的人,分为三部分,三种观点。一是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二是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担任。三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又可以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生存,从而建立一种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持有这一观点的是当时一些自称进步的资本主义者的论点。
既然作者的创作背负如此重大的责任感和历史感,那么我必须要说,作品一定不会好看。任何伟大的作品一定不是为了政治服务的,他们描写人性的复杂,生活的艰难,寻求最苦难的根源,但好的作家不应该滋生伟大的社会责任感。(现在中国的读者有这种倾向和论调,只要你写的不是关注社会某些基层的,不是反对某一制度或政体的,就不是好作家,这种要求实在太可怕了,他们无论怎么给自己挂自由主义者的标签,都堪称是野生派的共产主义者。)
在1977年的后记续中,茅盾强调自己认同第一种观点,至于是否认同第一种,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茅盾的写作初衷已经背负了太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是有形也可能是无形。但凡肩负起这种重任的作家,写出的作品,都不会有灵性,它可以四平八稳可以词藻华丽,但是缺少灵性,缺少生活的意味。这就是对《子夜》的评价。
一个缺少灵性和天赋的作家,写作越宏大就越不容易写好。在巨大的历史空间和社会空间里,茅盾缺少托尔斯泰那样的架构和笔法,让整部作品看起来单薄不少。同样是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在描写各方关系时,过于轻描淡写。
但是《子夜》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它的这点历史性。作品创作的人物是典型的民族资产阶级,无论今昔这类人其实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满了抵抗性,总还怕被其他世界吞噬,其实世界就是在不断的吞噬然后反噬,这样才是新的成长(民族资产阶级就是放到现在就是民粹主义了)。
由于茅盾本身在金融机构工作过,因此写起这类作品得心应手,又加之他有太强使命感,让他写作起来具有更开阔的历史空间和视角,这是其他同时代作家不具备的,所以说是优点。
在写作手法上,茅盾运用了典型的戏剧写法,每一个章节都像一出独立话剧,其环境的描摹,真实细腻且带有蒙太奇效果。在第七章中,茅盾开始开始的场景:“成群的蜻蜓在树梢上飞舞,有时竟扑到绿色的铁沙窗上,那就惊动了爬在那里的苍蝇,嗡的一声,都飞了起来,没有去路似的在窗前飞绕一会儿,仍复爬在那铁纱上,伸出两只后脚,慢慢的搓着,好像心事很重。”这一描述正是吴荪甫状态的表现。然而在故事的展述上,缺乏大作家应有的深度。
截止整部作品最后能为我们呈现的仅仅是一种焦虑感,但作者用传统作家的手法写一种感觉,远不有现代派作家们的技巧高超,因此就这样一部作品能获得如高评价,算是“天时地利人和”相互配合的作品,非要给一个词概括的话就是——得势。
我想说,那些在当下时代的夜晚辗转反侧的人们,为什么不爬起来写作呢,过去一样现在也一样。也许哪天你就得势了,留下一些不怎么经典的作品,至少可以给后人当史料读一读。
这就是《子夜》的作用。
子夜读后感2000字:1930年的上海
看此书的初衷是因为听说里面描写了很多上海滩时期的商界风云以及证券市场动向。从这个方面来看,本书给我的收获非常多。1930年的上海,已经有如此活跃的证券交易市场。书中对交易所热火朝天的描写令人身临其境。即使在证券交易已经可以网上进行的今天,交易所里都还是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有所不同的是,书中着力描写的是公债市场而不是股市。而且市场投机气氛极为浓厚,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一个理性健康的市场。最后一章讲赵伯韬想法干预政策时提到了交易制度,市场允许大幅度卖空,而且保证金不高。这样的市场非常容易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就像后来1995年的“国债327”事件一样。现在国内债市和股市都不允许这样的裸卖空,市场风险要小得多。而且当今中国股市火热,债市却没几个人碰。就像书中说的,做公债的人盼望打仗,时局不好债券价格才会有起伏,投机才会有钱赚。而现在国内没有战乱了,炒股的人多,公债却是炒不起来了。而故事的结尾,因为我们这些后来人知道中原大战的结果,一看吴荪甫最后做空就知道他惨了。故事还没写到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战局急速扭转。吴荪甫顶掉了厂,全副身家做空,这条消息一来,他是铁定会一败涂地的。但是本书的价值更在于他对时代及时代人物的刻画。作者的的描写涵盖了当时几乎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商界巨头,思想守旧的老太爷,生活悠闲的少奶奶,一帮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交际花,女工,管厂的人,所谓的革命者……一幅巨大的画卷,彻底展示了上海滩的众生相。而且人物描写细致,其所思所想,全都恰到好处。如果说《围城》戏谑的语言是艺术性的高于生活,那《子夜》冷峻的笔触则是现实性的贴近生活。从中不仅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还能深刻体会到超越时代的人性。从这些芸芸众生之中,我们也能看到当今时代中国人的影子。吴荪甫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我并不认为他是什么“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代表”。他是一个很能干的企业家,只不过野心太大。他想建立个人的商业帝国的思想与现代公司发展模式是相悖的。一个信托公司装进大批互不相干的企业,无法建立有效的董事会机制,这样是低效率的。当然在他的时代,他的失败还不在于此。投机做公债是实业家所不应该染指的,他却乐此不疲,认为自己在实业领域行,在公债领域也行(今日炒股的人不也是每个都有这样的自信),结果孤注一掷,一败涂地。至于说他压榨工人,他的工厂百分之百由他控股,他是有这样的权力的。工人不乐意了罢工,也是工人的权力。反观今日,当年煽动罢工的某PARTY现在拥有了大量的国营企业,却不准工人罢工了,又是何等讽刺。其他几个企业家,有能干的如孙吉人这样,也有无能之辈如周仲伟这样。他们办工厂挣钱,不景气就克扣工人,当然不能说是善良的人,读后感《《子夜》读后感》。但是要说成是“腐朽的资产阶级剥削者”,也没什么道理。做企业的人,本来就不是慈善家。在这样的制度下,能为自己谋利,为什么不干呢?总拿道德的帽子来压人并不现实。现在的企业家比书中的这几位好多少吗?也不见得。在人多的场合喜欢谈点爱国、社会责任,私下在家里跟老婆谈的都是怎么敛财,越多越好。中国人性格使然,就只有在公众场合才会有这种虚伪的道义(周仲伟跟其他两个人在一起时都开始谈爱国,但自己一个人所想的又是完全另一回事)。他们的虚伪值得讽刺,但其实你我又何尝不是一样?能指望个个都是雷锋吗?雷锋的日记还不一定是他自己写的呢。好的制度才是改变社会的关键,而不是靠道德指责。上海滩时期官商勾结,法治不立,制度不好,所以问题才层出不穷。对于今天的借鉴是,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用法制的力量约束劳资双方(但也是说起来容易,当今国家依然法制废弛)。还有杜新箨提到的员工持股制,在1930年时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在后来却真的在很多企业实现了。当今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也有员工持股会,收效也算良好。指责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30年时如圣经一般的理论,其实可以完全被这样现实的制度驳倒。但是当时的大多数人,包括可以是受益者的吴荪甫他们自已也都听不进去。再说林佩珊这帮年轻人,其实跟现在的80后、90后很像。以前有人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看了他们我觉得是不是每个年代的人都该觉得年一轻一辈是垮掉的?高谈阔论,终日宴饮,我要是忙碌的吴荪甫,我也会觉得这帮人太担不起责任,垮得历害。五卅运动的纪念,被他们当看热闹一样体验刺激。就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自以为反日游行,到处宣传有人得诺贝尔奖是在体现社会责任。其实又有多少是年轻人的冲动好事,看热闹的心情在做怪?工厂当中,我反而觉得屠维岳是一个得力的下属,不是什么“资本家的走狗”。我想今天的企业家,也都会愿意有这样的下属替自己打理事务。一个小小的工厂就有如此复杂的派系斗争,也真的很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屠维岳可以看穿这一切,对付这一切,非常地有手腕。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即使今天又能有几个?工厂中的工人确实是很可怜的,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住在繁华大上海的草棚,还要被人蛊惑罢工抓进监。但是这又该怪谁呢?资本家自己有钱找乐子却扣工钱,本也却实可恶。但他们被煽动起来反对资本家,19年后,资本家倒了,情况又好一些了吗?真的当了主人吗?也不见得。还有其它形形色色的人。交际花朱玉英、徐曼丽这些,表面光鲜,实则非常孤苦,完全是当今二奶的写照。就像旧上海的歌里唱道的:“夜生活,只为了,衣食住行”。曾家驹之流,拿个国民党证就成了嚣张的“党老爷”,不是也跟现今一个小小的副局长李刚一样。冯云卿这样一窍不通却倾家荡产也要炒公债的人,则让人想起今天交易所里那些大叔大妈,总认为自己是比别人聪明些的。赚了是自己的水平高,赔了是大盘不景气。80年的光阴,在他们身上依然轮回。最后不得不提书中对PARTY活动的描写,这是本书最难能可贵的部分。“小说结尾侧面带出中国工农红军日益强大,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真正出路。”“书中对于工农群众运动的描写,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尤其是对工人罢工斗争的描写,缺点更为明显。”对于这样滑稽的话语,在今天这个年代,大家可以都心照不宣了。事实上,书中客观而公正地描写了当时上海滩的人对红军、苏维埃、朱毛的看法。双桥镇的战事,也真实地展现出他们带来的是混乱而不是《闪闪的红星中》那些“红军来了”的感人场面。还有那蔡真和老克那些中国此后多年传诵的腔调,以及苏伦那些直白的话语,让人感到这才是真正的PARTY。写得太真了,所以被认为“不成功”。我看的版本中,作者还有一个写于七十年代的后记。真是难为他了,必须在这个时代写。这个后记里的话,读者今天已可以一笑置之了。令人感慨的是,书中李玉亭的“杞人优天”,最终却非常不幸地言中。他们调侃“大乱在即,我们将来死无葬身之地”,“亡命的俄国贵族和资产阶级怎样也在一天一天活下去”。然而19年后,他们这些上海滩的“布尔乔亚”,如果没有亡命,却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一点也不夸张。
子夜读后感2000字:旧上海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在这般光景下《子夜》也因此蕴育而生。小说以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当我捧起茅盾的《子夜》,我和常常会想为什么茅盾先生会管它叫《子夜》呢?我的想法里有过三点:
一、“子夜”是中国古老的用以表示时间的一个符号,是指11时至次日1时,属于阴阳交替,坎离交媾的时候。代表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希望的到来。
二、“子夜”可能代表着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上海。上海一词最早始于北宋初年,源于一条名为上海浦的吴淞江支流(浦,吴语中小河的意思,且一般多指人工河)。也许因为这个子夜的主人公谐音为吴荪甫。
三、“子夜”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开始。但是由于他们同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矛盾又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软势地位。要想冲破封建束缚又得突破帝国的牢笼,但是实力却像初生的第一缕曙光微弱,不足以与黑暗势力抗衡。
但不管怎样它的含义是什么。《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却是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它就蛛网般有着密集的结构,需要我们细细地用心去研究探索其中的奥妙。
由于《子夜》的内容包罗万象,人物千丝万缕。所以我只简要谈谈其中两个重点人物,吴荪甫和赵伯韬。
吴荪甫是一个与封建势力有着血缘关系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他对农民暴动咬牙切齿的仇恨和他在家庭生活的种种表现上可以体会得到。他的思想性格区别于他父亲。处于封建势力的边缘,吴荪甫的角色代表的是30年代初期,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想要改变什么却无法脱下“封建思想”这件表象华丽的袍子。就像当初热衷于双桥镇的实业发展,打算在家乡建立一个“双桥王国”的美梦,但梦究竟只是个梦罢了。
他也是一个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民族资本家。在故事中,他不光是一个普通的“在商言商”的民族资本家,且经常是用了“一只眼望着政治的”民族资本家。通过他与周围人物和种种关系,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凸显他与一般的民族资本家间的截然不同。其中,我们会发现吴荪甫的性格是刚愎自信、深谋远虑、富有宏大的魄力,且具胆识,强硬的手腕。但是在那个时候,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梦想,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因为各方的势力都不容小觑。
对于生不逢时的他来说,想要在中国半殖民地这种现实环境中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是个悲剧。没有强硬的实力作为后盾,梦终将会破灭。就如唐·李频《春日思归》云:“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吴荪甫,其实是一个既让人又爱又恨的矛盾体。他既有自己的复杂性格,同时又概括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并打上了时代烙印的三十年代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它形象化地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在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新军阀的统治下,独立自主振兴民族工业只不过是一个梦想;他形象地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如果说吴荪甫是属于光明的、正义的一方,那么赵伯韬则是属于黑暗、邪恶的那方。
赵伯韬利用美国金融资本和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力量,操纵了交易市场。他仗势后台强硬,表现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他施展种种狡诈、毒辣的手段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斥、打击和控制,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变为殖民地经济。
赵伯韬的形象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就是一个骄横奸诈、凶狠残酷、荒淫腐朽的买办资本家。我觉得在《子夜》中,他的形象、性格特点是最明显的,不像吴荪甫那样使人难以捉摸。作者对赵伯韬的种种罪恶描绘地淋漓精致。就像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对日本就中国山东问题无理要求的控诉,真切的将敌人的罪行摆到台面,让大家看得明白透彻。
这两个主要人物的矛盾,是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
吴荪甫同赵伯韬的斗争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主子帝国主义的矛盾。作者通过吴、赵斗争过程的具体描写,既刻画了吴荪甫刚愎而虚弱的个性特征,又提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的悲剧根源。在吴、赵斗争中,吴虽然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他还是同赵斗争到底,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心和民族感。
由此可见,作者对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
《子夜》的故事情节是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它绝对是一部值得让你去欣赏的著作。
相关文章
-
08-30|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1000字左右
> -
07-29|理想国读后感心得体会3000字左右
> -
07-21|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左右
> -
07-2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3000字左右
> -
07-20|省领导推荐作品《红色家书》读后感550字左右范文赏析
> -
07-20|革命记忆《红色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范文赏析
> -
07-20|经典革命文学《红色家书》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赏析
> -
07-19|革命记忆《红色家书》读后感750字左右范文赏析
> -
07-19|革命精华《红色家书》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赏析
> -
07-19|共产特色文学《红色家书》读后感850字左右范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