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800字 童年读书心得感悟

析娜 1172分享

  《童年》是高尔基的著作之一,描述了主人公悲惨的童年生活。令人读了后不禁唏嘘不已,感触颇深。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童年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童年读后感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常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2.读童年有感800字

  《童年》是高尔基的著作,描述了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生活里充满了饥饿、仇恨和赖以为生的一丝温暖与光明。读完《童年》后,它就像一道烙印印在我的心上,使我难忘、受到感触。

  使我难忘的是小说中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像坚强、勇敢、正直、善良的阿廖沙;慈祥善良、热爱生活、大方的外祖母;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勤劳能干、善良、乐观、纯朴的小茨冈等。如果说作者在19世纪70年代的环境是一片干枯的陆地,那么外祖父就是覆盖了陆地的大海,虽然带走了干枯,但它的海浪就像一堵墙那么高,一袭接着一袭,不停地咆哮着;不用说,阿廖沙就是海上孤舟,无奈地忍受大海的凶猛;但还有外祖母、小茨冈这些小绿洲,成为孤舟的港湾。唉,虽说是下了锚,但海浪是很容易将小舟卷走,甚至将小绿洲淹没……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所以高尔基又感慨地说:“她(外祖母)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我的童年很幸福。小时候我很调皮,有一次,妈妈送给我几条小金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我觉得小金鱼们只能横着游,不能竖着游,太不自由。于是我找到一个花瓶,把金鱼全部倒进去。看到金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我很兴奋。过了会儿,妈妈发现我一直盯着花瓶,就发现了花瓶里的金鱼,不禁哈哈大笑。我的幸福童年像一颗糖果一样,永远地埋在我的心中,我会一直珍惜它!

  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美好,与高尔基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既然我们有比高尔基幸福的童年,希望我们能有比高尔基更成功的未来!

  3.读《童年》有感

  孙一丹

  指导教师 刘君

  天气阴沉沉的,巷子里散出一股臭水的味道。几个乞丐正在挨家挨户地乞讨。几个人刚从酒馆里出来,嘴里还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酒味。路边,几个小孩儿正在朝乞丐们扔着石子,回应他们的是一阵阵谩骂。忽然一辆马车飞奔过去,溅起了一阵水花……

  这是19世纪俄罗斯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小镇上偷窃成风,几乎每个家里都充满了争吵和家暴……这一切如同一幅来自地狱的浮世绘,真实地描画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画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绝大多数的俄罗斯底层人民就在这样的悲惨环境中生存着。而在《童年》中,外公正是一个典型。

  他可以为了一匹布被染坏而把自己外孙打至昏迷;却也能在"我"躺在床上时来陪我,给"我"讲故事。他能往外婆的头皮里插进发针;却也会温柔地教会"我"识字。

  外公就是俄罗斯底层小市民中的一员,会为钱昏了头脑,但有时也会露出可爱的一面。他也能说出让"我"十分重视和珍惜的话,"你学着自己把自己安排得尽量好一些,对你很有好处"."我"认字认得很快,结果外公对我越来越关心,揍我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依我看,他倒是应该打得更多一些的:因为随着"我"一天天长大,胆子也更大了,开始越来越多地触犯外公的规矩。然而外公通常只不过骂两声,拍拍我就算了。

  "外公却更干瘦了,棕红色的头发变成灰白颜色,绿眼睛总在疑神疑鬼地东张西望。"在"我"目睹继父对母亲的虐待,不得不最后又回到祖父那里以后,八十岁的他已经越来越糊涂了。

  俄罗斯底层市民的悲惨生活促使他们变成了这样。既压抑而又坚强,既邪恶又善良。如同北国的寒冬,既阴沉而又寒冷,在绝望中又隐约透着希望。

  比如,"好事儿 "."好事儿"是一个研究科学的知识分子。但在那个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好事儿"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院子里谁也不喜欢这个‘好事儿’,谈论他时都带着嘲笑的口吻:那个整天快快活活的军人妻子管他叫‘白粉鼻子’,彼得伯伯称他为药剂师和巫师,外祖父叫他魔法师、共济会员。"尽管这样,但"好事儿"仍然没有放弃,一直执着地坚持研究。

  "我和他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他是我在自己亲爱的国土上所结识的无数的最优秀人物中的第一个人……"

  除了"好事儿",我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光明:外祖母、"我"的父亲、赫里桑夫主教、与"我"一起捡破烂的小伙伴们……他们都是这本书中浓厚的黑暗里隐含的一抹亮色。

  "很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明白,因为生活的穷苦、贫困,俄罗斯人一般都像小孩似地喜欢拿忧伤来寻开心,并不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羞惭。"

  "忧伤就是节日,闹火灾就是狂欢,在好端端的的脸上加个伤疤也成了点缀,这是他们在无穷无尽的操劳中磨练出来的……"

  这是俄罗斯底层市民的悲惨生活,如同一幅来自地狱的浮世绘。作者为什么要细细描摹这些铅一般沉重的回忆呢?因为只有深刻认识这长久存在的真实,才能够从心灵中、从生活里把它彻底铲除。更加重要的是,沉重的生活虽然压扁了无数美好的灵魂,然而整个俄罗斯人的心灵仍然朝气蓬勃,他们正在不断战胜那些丑恶,而且一定能战胜它们。

  是的,无论我们生活的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新鲜、健康和富有创造性的事物仍然透过土层在发芽生长。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在唤醒坚不可摧的渴望,向往着光明的生活复苏!

    6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