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2篇
高中生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多培养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两篇高中生推荐阅读书籍《人间词话》的读后感吧,希望你能喜欢。
《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一:
开始还以为是一本该正襟危坐地看的书,但后来就变成吃着零食歪着看。这是一本香书,看得我口齿生津,配零食随便看刚好。
王国维爱天才性灵,庸才的多少想破头的斟词酌句,他都不屑一顾。他推崇“不隔”的自然之美,不喜“隔”的堆砌造作。有人可能会以为这样讲未免太极端,但也并不是。
“不隔”要作好其实是难的。内心缺乏情致的人,要作直言,就常常要失之粗陋;只有真正有诗魂的人,才能随口直言就是绝顶的妙语。好的不隔要靠天分心气儿,是抛弃了技术的神韵,是可遇不可求的礼物。
而要作好的“隔”,也不算容易。但一个人只要愿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仔细斟酌,总能磨出几分样子。好的隔是可以习得的技艺,也精致,也美。但最后啊,人努力过了,也还是总要羡慕那点子求不得的天分,这也是常情。
自己是庸众的,肯真心赞美天才,也算是可喜可敬了。若为了使自己的平庸成为正义,就非要说天分性灵没什么了不起,大概也是自欺欺人的话了。
况且表达观点,如果不激进鲜明,大概也相当于没说;表达了激进的观点,反正也未见得能做到。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呀。赞美天才,保持骄傲的品位,大概也算是摸到了天才的衣角了。
《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二:
阅读《人间词话》对我来说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且不说自己头脑中储存的古诗词量不多,就是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也是知之甚少,而且《人间词话》的阅读门槛又很高。幸好8月27日晚参加了叙事者群举办的线上书吧活动,听了甘肃的高永春老师做的阅读辅导讲座之后,我又重读了某些重点章节,对王国维先生对诗词的评论原则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比如王国维先生推崇“境界”至上,喜欢感情真挚、自然的诗词,不喜欢过多的使用典故,不喜欢诗词过于晦涩、低俗等。他主张“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这些都对我的写作有所帮助。
对于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王国维先生评论诗词的水平和态度。在《人间词话》第六十则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
在本书的序中,俞平伯先生写道:“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必须身在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在局外,局外人有公论。此书论诗人之素养,以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吾于论文艺批评亦云然。”我觉得将上述观点用于听课评课也是很恰当的。
王国维先生评论诗词时的爱憎之分明,态度之明朗,言辞之尖锐都是吾辈难以做到的。喜欢谁的诗词,欣赏他的哪一点,不喜欢谁的诗词,他的诗词有啥优点,不足之处在哪里,哪个字用得好,那一句写得妙,点名道姓,逐句解析,真是光明磊落,酣畅淋漓。
现在,听评课已经成为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的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已经没有了听课和评课的热情,人在心不在的听课,隔靴搔痒的评课,已经起不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评课时,人们往往提优点的多,无端恭维的多,而提缺点的少,能够提出改进建议的更是少之又少。就算是参加县级或市级的教研活动也基本如此,大家似乎都是在走一个程式,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参与听课和评课的积极性不高所致,即不能“入乎其内”,不能真正参与上课活动之中,就不能体会授课老师设计的每一个活动的用意,也就看不出活动的效果,更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家普遍不愿意听反面意见,不愿意得罪人,有的老师即使发现了课堂设计或活动实施中的不妥之处,也不能尖锐地指出,往往轻描淡写或避重就轻,一带而过,这就导致了听评课活动的效率低下。
现在,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已经没有了多年以前的那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动人景象。教育教学评价和考核激励措施的弱化直接降低了教师参与教学和教研的积极性。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功感缺乏,太多的付出长期得不到肯定和激励,感觉学校和学生都是别人的,我只是在这里打工的。因此,大多数教师将较多的精力用于了改善个人生活,教育子女甚至网络圈子上面,像我们的“叙事者”群就是一个教师自主参与的读书写作群,这当然无可厚非。可是,这恰恰说明了大多数参与者在自己的单位里是得不到太多的肯定和激励的,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或许还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和贬低,而在网上的圈子里,一群素不相识而又志趣相投的人反而能够抱团取暖,互相激励。
现在的学校里太缺乏有王国维先生这样有水平,又敢说、敢评的人,如果我们在听评课时能有王国维先生的这种精神,被评者能有虚心好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气度,那么,我们的教研活动离高效还远吗?
高中阅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