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按题材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精选

SSI ļʱ
读后感福萍供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精选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

  十六七岁,一个懵懂、清新、莽撞的年纪;一个青春年少,欣欣向荣,如花的岁月。

  现代十六七的孩子,或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温暖如春;或面对着父母变着花样做出来的饭菜挑三拣四;或拿着手机打着王者荣耀忘记时日;穿名牌拿iphone进网吧入歌厅。与父母一言不合就叛逆,与同学一言不合就打架,与老师一言不合就跳楼……

  十六七岁的习近平,远离北京,远离父母,背井离乡,住陕北窑洞,任跳蚤疯咬,吃糠咽菜,看不到希望,听不到安慰。我们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年轻人以怎样的毅力度过了那样艰难的七年时间,让自己茁壮成长而成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

  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明白了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对社会有作用的人,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学习习总书记身上的六大特点:

  善于学习。一是对书籍和知识的“痴迷”。 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在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的时候,饿着肚子专下心来看书,不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那样食不果腹的年代,能静下来心来阅读、思考,还需要有非常强的定力。他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要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志存高远。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成为摧毁你的借口。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他在农村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

  为民办事。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话很朴实,很简单,得做点事,得对得起百姓,是给自己定的目标,更是一种对自己的鞭策。

  他的为民情怀从年轻时代一点一滴的建立,直到今天,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作为一名公务员,人民的公仆,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我们更要把为群众做事,做点事对得起百姓作为我们的信念、目标。

  勤政务实。“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吃苦耐劳。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对一个北京长大的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他要从负数开始。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敢做担当。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我们要认真学习总书记这六大品格,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的学习态度、顽强的奋斗精神、深厚的为民情怀,甘向群众拜师的诚恳态度、愿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作风,努力厚植自己和基层群众的深厚情谊。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努力工作,无悔人生。

  【篇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详细记载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故事,该书集中讲述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直观展现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进取精神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实录,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至深,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对读者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维护核心、跟随核心的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做“四有”教师的决心,强化责任、态度、追求,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是实现精神境界升华洗礼的一个重要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一共35次提到了“新时代”一词,新时代,一个多么振奋人心、令人憧憬的一个词语,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系好。”毫无疑问,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此给予了最好的诠释。如何以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对青年教师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年教师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在艰苦奋斗中砥砺青春,在干事创业中的放飞青春,在知行统一中升华青春。在教书育人中收获青春。

  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要教育青年教师在艰苦奋斗中砥砺青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这件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知青上山下乡是总书记那一代人独特的回忆,是他们珍贵的青春财富。在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更要教育广大青年教师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的76幅图片,这些发黄的保留着时代印记的图片,向人们展示了总书记青年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磨炼经历,成为印在人们心底的热血画面。总书记到中央工作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所表现出来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稳健风格、非凡气魄,还有他的文韬武略、治党治国治军方针等,都可以从他陕北七年的插队历练中找到答案,都可以从这些发黄的照片中找到注解。都需要青年教师在平凡的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去践行。

  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要教育青年教师在干事创业中放飞青春。习总书记曾强调,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而青年习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别人“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会让广大青年教师感到无限敬佩。在陕北7年的插队岁月中,总书记时刻把自己当做黄土地的儿子,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大地。这正是广大青年教师进一步增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积极投身教育精准扶贫等工作的动力源泉。

  在我县教育系统,许多学校的青年教师以习近平知青岁月教育为契机,积极投身“三进三服务、建功十三五”的志愿活动之中,比如地处城区的镇安县永乐初级中学,就对青年教师和党员提出了“进年级班级,服务一线教学;进贫困学生家庭,服务精准扶贫;进边远学校,服务全县教育整体”的具体要求。教育青年教师以饱满的精气神来干事创业,在激昂的青春中不断奉献自己。引导青年教师义不容辞要用实际行动放飞梦想、放飞青春。把总书记少小离家来到梁家河村,在这片大地上挥洒下自己的青春的历程,作为青年教师珍贵的精神养分。教育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从总书记的足迹中汲取精神养分,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奉献者,在干事创业、教书育人中放飞青春。

  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要教育青年教师在知行统一中升华青春。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只读万卷书不行,还要行万里路。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每一个脚印都在践行者这种“知行统一”带来的无穷力量。

  在陕北的7年知青岁月中,总书记时刻践行着这一理念,他是村民眼里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好后生。他实事求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青年习近平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把学到的沼气建设技术、工作理念扎扎实实地变成了能让百姓受益的实事,得到了梁家河百姓的拥护和认可。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就是要教育青年教师自觉践行“知行统一”,热爱本职工作,无愧美好年华,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要教育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收获青春。习总书记寄语广大教师: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一定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许多青年教师在基层工作,难免要耐住“寂寞”,不免向往“繁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农村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四关,书中的知青说部分也为我们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作为现在的青年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比之好上百倍千百,就更应该扎根基层,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为人民做实事。基层教育工作固然繁琐而平淡,这就需要教育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之余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补充精神上的“钙”,在思想上做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在教书育人中收获青春。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青年一代。教育事业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的重任。青年习近平用自己的青春足迹教会了当代青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知行统一的人生态度与精神品质。让我们沿承着总书记的青春足迹,教育广大青年教师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给这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爱岗敬业,无愧于青春。

  【篇三】

  近期,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受益匪浅,倍受鼓舞和鞭策。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同志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西黄土高坡上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为民、务实、担当”的优秀品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干事热情,全面扛起从严治党监督执纪问责责任,为建成“三个柞水”贡献正能量。

  以学修身,为自身素养“补钙”。学习是干成事的阶梯。在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涵盖面很广,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今后的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只有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再者,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部署,面临新的挑战,压力与动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要用心向书本学习,虚心向群众学习,专心向实践学习,坚持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把握整体大局、抓住问题要害、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养,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政治上,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大风大浪当中不摇摆,任何时候都保持头脑清醒,做到行为守规。

  以干促进,为事业发展“鼓劲”。岗位意味着责任。我们要坚持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树立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紧密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坚持做到勤奋敬业,甘于奉献,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甘于清苦,乐于奉献。对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地干好本职工作,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准确领会和认真落实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和事务。同时,心里时刻牵挂群众,时刻不忘维护群众利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出发,敢于说实话,精于办实事,勤于创实绩,始终以进取之心对待工作,做一个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干的好干部。

  以廉生威,为干部群众“立标”。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做到不为名利失心、不为权欲熏心,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从一点一滴入手防范错误,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编好“安全网”,冲破“关系网”,给自己立规矩、定框框,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清清白白任职,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单位尊重领导,自觉维护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管住自己的身,始终保持高尚的生活情操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管得住自己的行,做到行不失身份,为不损品格,一身正气,坦坦荡荡,自觉接受大家监督,树立纪检监察干部良好形象。

  【篇四】

  往事追忆,历久弥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他青年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是我们广大青年党员锤炼党性、立志成才的鲜活教材。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始终坚定信仰。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落后贫瘠的梁家河,7年时间里,正是“为人民做实事”这一坚定的信仰,让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向习总书记看齐,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立志高远、不断追求,才能坚定前行、不负青春。在实际工作中,政治上必须自觉与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忠诚卫士。

  二是刻苦学习求知。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农村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涵养心性、增长本领,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一刻不停歇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是依靠群众实干。在梁家河的7年,总书记带领群众靠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今天,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了很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好的大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作为第一追求,用真感情、下真功夫,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对待群众诉求,真正做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增强群众获得感。

  正如总书记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以最坚定的理想信念、最昂扬的精神状态、最真挚的为民情怀、最优异的工作成绩,奋力追赶超越,在新时代开创不平凡的业绩。

  【篇五】

  知青,是一代人的记忆,经历过知青岁月的人,大都有一种情怀,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数千万城镇知青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广阔的农村和祖国的边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繁华的城市到贫困的农村的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的转变,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变,许多人视为是人生的灾难。习总书记就是这众多的知青之一。然而,正是这段艰难困苦的经历,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使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通过认真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习近平总书记的历练故事,使我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深受教育和启发。

  第一,在困境中坚守理想信念。坚守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这段岁月时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守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知青生活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多数知青一样,感到孤独、迷惘。但随着对乡亲们的感情日益加深,随着日复一日艰苦生活的磨砺,受到了延安红色的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的熏陶,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不变的“初心”。使他由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一名自信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确定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事业的坚守和执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要始终坚守理想信念,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履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的政治担当,不断加强党性锤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二,在困境中坚持读书求知。习近平总书记下乡后、插队时,所带的两个行李箱装的全都是书。在当时农村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又荒凉的情况下,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在艰苦劳动之余,仍然勤学不辍,不断地充实自己,不荒废时光,所带的书读完了,就到处找人换书、借书。七年的知青岁月,他在困境中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在磨难中没有放弃思考。后来,习总书记在回忆时说到:“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时,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的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多年来,读书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央党校领导是这样评价习总书记的:“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习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他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2009年5 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苦读书,因为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当学习习总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读书、追求思想进步的精神,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理念,真正把读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自己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为党、为人民服务。

  第三,在困境中勇于吃苦耐劳。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连喝水都很困难,是当时全国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且他是以“黑帮”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的,更是被扣帽子、被歧视。但习总书记勇于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七年时间他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等“四关”,磨炼出他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意志,铸就了他自强不息、不畏困难、志存高远的品质。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当学习习总书记勇于担当、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精神,勇于面对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在困境中锤炼意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在奋斗中成就人生价值,当一名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新时期的优秀党员干部。

  第四,在困境中始终情系百姓。根深方能叶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总书记长期扎根人民、深接“地气”的思想。七年的知青岁月,习总书记在实践中增进了人民情怀。在梁家河时,他发扬为民、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回馈着陕北的老百姓,帮助他们改变了梁家河的生活面貌,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老百姓赞叹他说,“近平真是个好后生”。“人民”二字已铭刻在习近平的内心深处,“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笃定地扎根心底。从梁家河、正定、福建、上海……串串足印,串起了不同的地名,贯通着同样的大爱深情,习总书记的心思一直惦念着的都是老百姓,张口说的、问的都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情况。40多年来,从一个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经过多层领导岗位的历练,铸就了习总书记淳厚博大的人民情怀。习总书记在回忆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为各级领导干部立起了高山仰止的时代高峰,树立起了为官做人的精神旗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理念上,要自觉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齐,在内心情感上,要自觉向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看齐,使自己的从政行为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与民共鸣,情系百姓,心系人民,践行群众路线,敢于为民担当,以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力量为人民谋幸福,争做人民群众心中的好后生。


相关文章:

1.关于读书心得的300字作文:读书之领悟

2.关于读书心得的300字作文:读书,是人生的必修课

3.关于读书心得的200字作文:我的读书感悟

4.有关读书心得的50字优秀文章

5.关于读书心得的300字作文:书,让我明白很多道理

    SSI ļʱ
    SSI ļʱ
    为你推荐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