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五篇
SSI ļʱ读后感 由福萍供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和矢志追求。七年插队岁月,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初心”形成的青春足印。探寻这一足印,我们看到,他扎根农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努力改变生产生活面貌。他为人民、懂实际、磨意志、增本领、办实事,表现出了扎根事业、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扎根群众、爱民为民的奉献精神,扎根实践、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重温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奋斗历程,对于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主线,对于确立人生信念、肩负历史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习近平的七年插队岁月,是他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将人生理想深深扎根于为群众办实事,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的七年。
习近平总书记出身于革命家庭,从小接受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革命理想教育。他在父辈们长期战斗过的黄土地上劳动生活,多次到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瞻仰革命领袖办公和居住的土窑洞,聆听老红军、老八路讲述父辈们的青春往事。这些经历使他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不仅奠定了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的优秀品质,更坚定了信仰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梁家河,青年习近平以扎根党的事业的执着精神,锤炼意志、勇过“四关”;在家庭、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深切情怀,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并在20岁那年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一、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事业、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认识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二、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群众、爱民为民的奉献精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在七年插队岁月中,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一心爱民为民,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典范。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这样最穷苦、最困难的地方,与最底层的农民同甘苦共患难,收获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是群众真真正正的贴心人。“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给我治腿病”“近平教我写名字”“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近平帮我找猪”“近平帮老汉拉车”……在老乡们的回忆里,青年习近平永远是在为乡亲们的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
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群众、爱民为民的奉献精神,就是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实践、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
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而基层实践则是一个人成长历练的沃土。习近平的七年插队岁月,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陕北七年的插队经历,让青年习近平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在扎根黄土高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不仅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好把式,还想方设法改善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了增加水浇地、改善农田耕种条件和解决村民的吃水难问题,他带领村民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打“知青井”;为解决没柴烧、做饭难的问题,他到四川取经建沼气池;为解决农具问题和方便群众生活,他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为解放劳动力、发挥村民长处,他办起了缝纫社、磨坊……在扎根基层、带领村民攻坚克难谋发展的奋斗历程中,青年习近平深入了解民意,不断为乡亲们的好日子谋划着,不断带领乡亲们奋斗着,积累了群众工作经验,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担当精神、稳健的工作作风、突出的创新能力,在他治国理政的历史起点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实践、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就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工作,植根基层沃土,在为人民办实事的具体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篇二】
近日,中组部遴选增补梁家河培训学院等7家单位为第二批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其中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初始“起点”。笔者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进一步了解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被他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深深感动。作为青年干部,就应该锤炼以下几个方面的崇高品格:
锤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政党,要想在事业或目标上有所成就突破,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不行的。古今中外承担大任、成就大事业的人,不惟有超世之才干,亦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若要想为党、为人民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夯实坚忍不拔的意志基石,做到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精神始终不懈怠;无论任务繁重还是单一,标准始终不降低;无论力量强大还是薄弱,士气始终不衰退,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胜利地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和历史使命。
锤炼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同时,把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结合起来,矢志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锤炼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观点,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牢固树立为官就是服务的思想,对权力、钱财、名利“思知足以自戒”,不汲汲于功名、不惜惜于富贵,以“昼无为、夜难寐”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求真务实、忘我工作,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力竭力解难事,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
锤炼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担当体现一个人的魄力与责任,敢于担当是一种政治责任,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思想境界。工作是在攻坚克难中推进的,政绩是在攻坚克难中创造的,威信是在攻坚克难中树立的,能力也是在攻坚克难中提升得,越是困难和艰苦,越能考验干部、成就干部。在“四个伟大”新征程中,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就要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青年干部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四个伟大”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篇三】
近期,部里结合“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为我们征订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主要是以访谈的形式,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的七年岁月,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觉得,七年知青岁月里的总书记,恰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气质。我们年轻干部应向总书记学习,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大局,涵养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锐气、静气、朝气和正气,努力在大有可为的大好形势下,争当大有作为的组工生力军,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组工力量。
一是要如梅般砥砺锐气。“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书中的最后一张,采访的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他说,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总书记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如梅般“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决心和“雪虐风号愈凛然”的斗志。我们也应品梅之精神,艰苦奋斗再创业,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是历练自己的机遇和挑战,在难题面前敢抓、在矛盾面前敢管、在风险面前敢闯,养成敢为的锐气,成为组工干部敢于创新的“急先锋”。
二是要如兰般持守静气。“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没有青年时代的吃苦,就没有后面的收获;没有像兰花一样安静地积淀,就没有绽放时的幽香。我们青年组工干部也应如兰般清远幽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实战”中锻炼,从“小事”中积累,在“挫折”中培养,把经受实践锻炼作为洗礼、补课、充电的机会,真正做到“每逢大事不糊涂、每临大事有静气”。
三是要如竹般永葆朝气。“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咏竹》一诗中不吝赞美之词,夸竹子的蓬勃朝气、夸竹子的虚心自谦。“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近平真是个好后生”。习近平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带“官架子”、甘当“小学生”,保持青年人的朝气,虚心向基层群众学习。我们青年组工干部也要时时抱着一种“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不进则退”的进取意识、“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当一块汲取知识的海绵,拓展“长板”,补充“短板”,俯身基层,以谦逊之心,学习群众的“大智慧”,并运用指导工作实践。
四是要如菊般涵养正气。“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这首诗是南宋末年诗人郑思肖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虽然句子里没体现“菊”这个字,但是却表现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以及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本书编辑在采访时任梁家河村支书的梁玉明时,问他,“当时习近平那么年轻,又是一名外来的知青,为什么大家都推举他来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梁的回答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因为近平年轻,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公道正派,这个词我们组工干部是最熟悉的。我们也应向总书记学习,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静、平淡、平常之心作务实廉洁的表率;始终明公理、处公心、讲公道、谋公利,无私无畏立正气。
【篇四】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对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是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加以强调的,他是这样要求全党同志的,更是在自己长期工作实践中这样身体力行的。这一点,从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知青岁月中能找到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上山下乡,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故事的一条红线,就是他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思想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更为感人至深的是他坚忍不拔的政治追求,对于常人来说,只要现实表现好,就容易被组织接纳,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现实表现广受称赞,但因为所为家庭问题,入团入党对他来说是那样希望渺茫,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观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面对组织上的冷遇,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他先后写了好几份入团申请书,才在1972年秋天入了团。同样,他反反复复写了十分入党申请书,最终在1974年秋天入了党。
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他还能不急不躁。他从容自问:“
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这一问,让他找到了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脚下的青春答案。当他下定决心留下来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看做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是要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青年习近平:他跟社员一起用挑子挑起羊粪牛粪往山上送,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就用衣服垫着继续挑,他顶着炎炎烈日在地里割麦锄草,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脱皮,仍然坚持活不干完就不休息,他领着社员打井,率先跳到冰面上,有老倔和搞头使劲地挖残冰冻土。他带领群众治沟打坝,植树造林,大办沼气,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他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代销点,办磨坊,件件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因为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并外化成“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地昂扬斗志,体现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他才能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
坚定理想信念,支撑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潜伏后续的奋斗,成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到强大起来的巨大动力,也由此为我们党百年历程中最宝贵的红色基因。历史一翻开了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者一代人的上山下乡早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但他和无数想他一样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确实历久弥新,久而弥坚,始终闪耀在火热的光芒。
今天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这同样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对没一个共产党人都是现实的考验。我们必须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保持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保持对人民的赤字之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真理,坚守真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唯有如此,才能在胜利时和顺境中不骄傲不自满,在困难时和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赞誉和诱惑的考验,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篇五】
一、学习青年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12月4日至8日,《陕西日报》刊发《“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系列特别报道,记述了青年习近平在延川县梁家河村的七年插队经历,以此追寻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信仰和不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这组报道中可以看到,生活环境愈是艰苦,青年习近平的理想信念愈是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品质。“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将郑板桥的名诗《竹石》稍作改动,作为他插队七年的深刻感悟。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当年,大部分知青都陆续离开了,他却在梁家河扎下根来。七年间,他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当成了“黄土地的儿子”,从梁家河汲取“大学问”,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大力量”,在艰苦岁月中磨练了意志,铸就了品格,涵养了为民情怀。我们要认真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品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三、学习青年习近平一心为民、做好实事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青年习近平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始终与最广大的人民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乡亲们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他写了10份申请书才入了党,在20岁那年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他和咱老百姓心贴心。”乡亲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青年习近平发自肺腑的热爱。我们要认真学习青年习近平一心为民、做好实事的追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
四、学习青年习近平博学笃行、苦练内功的精神。时隔多年,回忆起终生难忘的插队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当时我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的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他用知识照亮思想,“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在梁家河乡亲们的记忆中,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既注重知识之间的分析对比,又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知青里面年纪最小又爱读书的娃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要认真学习青年习近平博学笃行、苦练内功的精神,在知行合一中得到锻炼、获得沉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西北大学的学校理论学习社团、全国高校共青团的“四进四信”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带一路”国际比较调研、精准扶贫等主题调研活动,让我们不断升华了人生理想。同时,在我担任学生校长助理、青年研习社社长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青春故事始终激励着我。我们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在不懈奋斗中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