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作文1000字

小妹 1172分享

  《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历史也是有蝴蝶效应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作文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

   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作文1000字

  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万历十五年平淡无奇,明朝注定灭亡。”也就是说,在平淡无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导致了一个不平凡的大帝国的灭亡,这实在是非常经典的。你仿佛看到冰山上面的一角,然后感觉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冰山,在支撑着它,使你认清一个历史的必然性,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决定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城,而是决定在万历十五年。

  我们可以把万历十五年这个时期的明朝看作是一个家族企业,万历皇帝就是这个家族企业的继承人、董事长;把第二章所写的首辅申时行当做是他任命的 CEO ;把第三章写的张居正这个人,当作是一个前任的 CEO ,你可以比较前面的 CEO 跟后面的 CEO 做法有什么不一样,从而影响了什么样的一个未来;第四章,“活着的祖宗”,你可以看作是这个家族企业所遗留下来的一些企业文化、企业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些制约,祖宗虽然已经死了,可是仿佛活着,你的权力和限制都是来自祖宗,但是到底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又与这个人的能力有关系,如果万历是唐太宗或者康熙这样的皇帝,把他摆在同样一个地方,做的肯定是不一样的事情。

  第五章所写的海瑞,是一个低阶别的政府官、地方官,有点像我们分公司、办事处的主管。他们直接接触客户,立即服务,为当地服务。然后他也会产生书中所讲的困惑:到底是听朝廷的,还是要听老百姓的?类似这种矛盾。像以服务为导向的部门,自然是以客户为先。但是,朝廷的意愿与百姓的心声,永远是两难的选择。

  接下来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个将领,他去打倭寇,这比较像行销部门,跟竞争对手作行销的战争。例如我 从台湾被派到大陆来,就是一个外派的将领,就是要来攻打这个市场。而在打仗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用掉公司大量的资源,但这个仗要怎么打,公司就要因此决定怎样去分配资源。

  如果说“活着的祖宗”代表了历史的包袱、历史的价值观、或者是朝廷上层的价值观,第七章讲到的李蛰正好相反,代表的是下层平民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他比较接近老百姓,可是跟上层的思想体系有一些冲突,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这就好像刚进公司的大学毕业生,感觉公司的上层,就像是“被腐化的知识分子”,权力很高,已经萎靡了。

  从第一章念到第七章,从“公 司董事长”内心的转变,一直看到普通人的思想。然后你会慢慢醒悟,平淡的“万历十五年”如何决定了几十年后明朝的灭亡。把它归到你现在的企业里面,或许这一周也是平淡无奇,和以前一样,但可能公司未来的五年就决定在这一周,不是因为这个礼拜产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变局,不是!而是在这一周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冰山、一个很大的体系在运作,有形的官僚体系,加上无形的思想体系在运作,而导致了你五年后的景况。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所以很值得我们去品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高中作文

  对于明朝,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历史,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王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黑暗时期,而至于好皇帝,更是屈指可数。

  万历这个年号本身过去的就很平庸,除了万历末年与努尔哈赤的几场决定性战役,几乎可以略过,而至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则更是可有可无。但聪明的历史学家就能发现其中奥妙,其实在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大事都与这一年有很大机缘。

  黄仁宇老先生,主张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的大历史观。关于这个,确实让我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因为这个对我来说实在是有些深奥,令我费解。而从书中内容来看,也是比较枯燥的,然而要深知,像这样的一类书,并不是说一昧地去看故事情节,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故事书,而是纯粹的历史书籍,也有着教科书的意思。既然这样,那就应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来挖掘它的精华,品味其意思所在。

  此书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绍一个人物,以每个人物来反映这段历史;它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人的角度来写的。反映当时从皇帝、首辅、地方官员、将军、哲学家的方方面面,冷暖人生。

  从这些朝廷中各种人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太阳早已成夕阳,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从军事上来说,戚继光——这个孤独的将领,带领戚家军平倭寇之后,并没有因此受到重用,也许是因为明朝的重文轻武,导致戚继光在此后黯然死去,他的死也没有得到什么重视,而后军事掌控于庸才之手,军事力量也逐渐下滑,到了努尔哈赤起兵之时,明朝的军事力量早已成为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了。再加上朝中无人可用,自然而然的被满族的铁骑埋没。而从统治阶级中,上至皇帝,下至芝麻小官,更是政治黑暗,歪风邪气盛行,一些忠义之臣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像这样的朝廷难道还能长治久安?只能等着灭亡了。而万历十五年,恰恰为此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这本书阅毕,到有一种愤慨之情,热血喷张的感受,与对世道苍凉的哀叹!即使是那么平凡、枯燥的文字,却使我情不自禁,历史的确有它的魅力啊!对此我也嗟叹不已!我还得到了题外的启示:黄仁宇善于着手于小事当中,而发现大症结;那我在生活当中不也应处处留心,从小事做起,善于发现问题与观察思考。而我自己也正是缺乏这一点啊!

  《万历十五年》使我受益匪浅啊!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高中作文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我不是学历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一吐为快。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为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

  九五之尊,受人牵制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天子之重任,在于其肩上也;天子之任命,在于其臣下也;天子之无奈,在于其内心也。

  —题记

  记忆中的天子,记忆中的皇帝,是穿着嵌着玉龙的皇袍,带着串着一条条珠子的皇冠,高高在上地坐在列主列宗所传下来的皇位上。他的一个指令,所有人都要听之任之;甚至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代表着上天的指令。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去,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深藏其中的悬秘,是他才能无法施展的无奈,是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他人的关注,是他的私生活受到他人的干扰。

  皇帝,这两个字眼让人联想起的便是“九五之尊”这四字。那么,你肯能会问,即是九五之尊,那么他会受谁牵制?有怎样牵制呢?其实,皇帝受臣下牵制在过往朝代中不少,但是过往朝代的皇帝好像都能选择出正确的决定。李世明之时,虽有多数官臣进谏,但那只能算得上是建议与指责罢了,李世明也会听从臣下正确的建议而采取措施。而万里在任时却与之不同,万历很小的时候就上任了,受着臣下的辅佐,所以官臣进谏已经算不上是建议,而是带这威胁之意。

  明朝时代是极重视礼仪和仪式的,明朝时也是主张以道德、伦理治国,而不是以法制国。早朝和午朝是明代以来特例独行的,早朝过往的举行是风雨无阻,礼仪也极其讲究,到了万历之时才被罢免了。而经筳是皇帝不可免去参加的一种仪式,经筳是通过讲历史来劝谏皇帝。虽极为繁琐,但万历皇帝仍作为学生未缺席过。

  转折发生在张居正死后以及立嗣问题上。作为皇帝的老师兼首辅张居正先生,生前有着功名,用自己的权利压制一切反对他的势力。死后,各种污名被清算,受贿赂,动摇皇帝的决策,各种罪名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连一点的敬仰之情都不剩。立嗣的争执,万历想要“废长立幼”却不能直接提出,万历便一拖再拖,最后不得已,只能听从文官的安排。经历了各种变故使万历看透一切,本对生活无热情可言,现在只对生活充满厌倦,他开始消极的方式对待,以无为治国。最后他连经筵也不出席。受阻之后,他便不再出紫禁城一步。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官集团出现了“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小事倒有人夸荐”仗权欺人的形式。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以致出现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一种局面。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羡慕,却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其实,作为老百姓更为好些。虽没有九五至尊的权利,但有着柴米油盐简单的乐趣:虽没有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霸气,但有着自己内心的自由。虽被称为庶民,但也有着贫穷的快乐。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羡慕,却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九五之尊,并不是最好最完美的,因为皇帝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九五至尊却是处处受绊。

  权力与羁绊,永远都是关联在一起的,当你想要拥有权利识别忘了还有约束在你身旁,“简单就好”,“且行且珍惜”,这两句话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这两句话也是在告诫我们满足当下的生活。

  理想人格与道德困境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历史也是有蝴蝶效应的。1587年,表面上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可叙,其间的细枝末节,却如风起青萍之末,成为明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黄仁宇先生以1587 年即万历十五年作为历史切片,通过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人的生平记叙,撰写了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上至天子贵胄,下至庶民百姓,生前或是身后,竟都不得圆满。究其缘由,并非个人原因可以解释,实乃当时的制度僵化与道德操控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仁宇敏锐地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一、囚徒皇帝——万历

  万历皇帝幼年继位,在太后和首辅张居正的长期捆绑教育下,他聪慧早熟,乖顺克制。当他能够独自执政时,繁琐的经筵和僵化的体制已成了他摆脱不了的枷锁。他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循儒家道统的极高标准,不能有丝毫逾矩。无论国事家事,都要受到文官集团的干预,他无法立喜欢的儿子为太子,也不能和心爱的女人并肩长眠。极度缺乏自由的他,主观幸福感或许还比不上一个有钱的商贾。偏偏万历还是熟知且遵从各种礼仪的君主,他不能像正德皇帝那样随意向臣下发难,只有昏君才会随意生杀予夺,又或许是他知道杀人也无济于事,所以心灰意冷的怠政了三十多年。

  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很有道理的。同样有天子之尊,万历却不敢像他的叔祖正德皇帝那样任性。正德的出生就有点奉天承运的意思,首先他是嫡长子,连八字也巧妙地昭示着他的富贵尊荣。正德自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尤其受到父皇孝宗的溺爱,所以有胆魄做一切想做之事。因为从小被保护得很好,所以性格里还保留了不少童真,他幽默且富有创造力,常常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百姓来说,正德绝不是个好皇帝,但对自己而言,他是人生赢家,生活得从心所欲、有滋有味。万历则大大不同,他是庶子,生母身份低微,自小便生活得小心翼翼。加上登位太早,受到的各方管束极多,造成了他中规中矩、深沉内敛的性格。

  除了主观因素,万历皇帝的颓废更是环境所迫。与万历的软弱忍让不同,明帝国的官僚越发气势磅礴。大量官僚挟道德以自利,打着诤谏的旗号,全方位的约束着万历。万历皇帝仿佛被缚的普罗修斯,不断忍受着官僚们语言暴力的侵蚀。其实万历也曾想做道德模范,做令臣子、百姓皆大欢喜的圣贤明君。奈何人都有私欲有情绪,当时的环境却不允许万历有丝毫的任性。最后,万历选择了怠工,他的消极应对似乎是对当时文官集团的妥协,又仿佛一种赖气,暗示着当时的道德说教早已不合时宜。

  二、铁血首辅——张居正

  “万历中兴”,张居正居功至伟。当年明月评价张居正说,“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身为大学士,又继任首辅,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领导者,张居正颇有政治手腕。从他联合宦官冯保挤走了前任首辅高拱,便足见其心机。万历皇帝年幼无所依仗,对首辅张大人全心信任,寄予了他无上恩宠,这更助长了张居正专权独断的野心和气魄。

  张居正得以借万历皇帝的天子之威,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如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贪吏闻风丧胆;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欢欣鼓舞。

  张居正得尽天时地利,却偏偏失了人和。他并非不懂谋算人心,却自负恩荣和才学,骄矜自傲不屑一顾。他的独断专权显然撼动了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就像是企业老总的心腹和公司骨干,能力出众却偏偏把同事关系搞得一团糟。

  “高处不胜寒”,张居正遭受忌恨是必然的。幼主强臣,向来是封建王朝的大忌。奈何张居正生前权势滔天,羽翼众多,轻易不可撼动。然而,有组织的地方就有权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拔出萝卜带出泥,让一大批“抱大腿”的官员倒了霉,包括有战神之伟绩的戚继光。说到底,把自己作为附庸,将未来寄托于某个人的宗派主义,实是一种很可悲的奴性思维。

  相比张居正,同为首辅的申时行更像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懂得韬光养晦,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步张居正后尘。申时行喜欢做和事佬,他把和稀泥当做一门技术,当着皇帝和文官集团的调和人,总希望两边都不得罪。有人讽刺他“首鼠两端”,他也毫不在意。对于朝堂要事,申时行不像张居正独断专行,而是听取众人意见。为了不显得恩宠过盛,他从一开始就避免和万历皇帝的过多接触,后来又婉拒了皇帝赐予的“太师”尊号。他懂得“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也不愿在立储的问题上身先士卒代表群臣去劝诫皇帝。他的所作所为,最大程度的维护着自己。申时行温和的行事风格,固然有环境所致,与其个人性情也密不可分。他将儒家道义有选择地发挥到了极致,尽管没能调和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深层矛盾,自己也勉强算明哲保身了。

  文官中的其他特例,如海瑞。他一丝不苟地遵循着孔孟之道,视作为官为人的准则,殊不知整个文官集团所秉持的规则,是以道德的名义,充当维护自身集团利益的利器。所以,海瑞充其量只是座精神丰碑而已,朝中没他不行,有他有时却更不行。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群体利益的一大障碍。中国的封建官场,历来不缺能人,缺的恰恰是可共事合作的能官。水至清则无鱼,海瑞过于刚正不阿,铁面无私,难免要被当成猪队友。

  综观全局,万历的天子至尊,张居正的治世之能,申时行的洞明练达,海瑞的清正偏执,戚继光的军才伟略,李贽的离经叛道……最终,都是有明一代文官集团的手下败将。一个人败给了一群人,更确切地说,是个人沦为了群体和制度的牺牲品。

  圣贤君子也好,奸佞小人也罢,个人的是非荣辱,终是难以超越制度、环境和群体的局限。我们儿时会秉持“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道德是非观。事实上,人性极其复杂,没有纯粹的道德楷模和完美典范。每个人心中善恶并存,这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哪一面。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道德就被边缘化了。


相关文章:

1.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高中作文 

2.初中生暑假读物《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

3.《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 

4.历史书《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书笔记2000字

5.《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92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