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600字读书心得体会

小妹 1172分享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四年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使胡赛尼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600字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灿烂千阳》读后感600字读书心得体会

  故事,从主人公玛丽雅姆的十五岁生日开始。

  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个私生女,她从小就受尽人们的鄙视和辱骂。随着母亲的自杀,本来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为了面子,狠心的父亲将她嫁给了咯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为妻。谁料上天不公,玛丽雅姆七次怀孕却七次流产。动荡年代下又加了家庭,使得她永远走不出生活的阴影。

  十八年过去了,战乱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莱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毁。她青梅竹马的连任塔里克举家搬迁,两个哥哥在战争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弹,送她父母上了天堂。无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给了此时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于是,玛丽雅姆与莱拉,这两名阿富汗女子,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会议,忍受着家庭的重压,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曾经,为了一个并无良心的丈夫,她们水火不溶;却在经历无数磨难之后,缔结了情谊,相濡以沫。

  然而,最终拉希得发现,莱拉的女儿竟是塔里克的孩子。而莱拉亦发觉,当年告诉她塔里克死讯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并雇佣的。于是,他们争吵、打斗。残忍拉希德竟欲掐死莱拉。危急时刻,玛丽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

  整本书的语调凄哀,色彩阴暗,当名字却叫做“灿烂千阳”。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但现在我明白了。

  这是怎样的一副巨大的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共存的、坚强、悲剧的生命画卷啊!

  同样是人,与生活在战乱中的阿富汗人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想要什么,几乎就有什么。如此多吃多占,我们平日里却从未想到要为那些不幸的人们做些什么。在社会底层,阴暗的角落里,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苦苦挣扎。也许只是为了一滴水,也许只是为了一粒米,但那却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啊!虽然上天不公平,虽然它无数次地摧毁他们的希望,但坚强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反抗。面对动荡的社会,残忍的塔利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拯救自己,拯救他人。很多人,像玛丽雅姆一样,有着并不幸福的生活开端,和无比悲惨的结局。但请永远记得,她们曾经为之付出,努力。她们没错,错的是这个世界,是我们!

  想起莱拉父母一生的愿望:住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观日出日落,仅此而已。想起玛丽雅姆的愿望:再回到童年的泥屋,再闻一次那绿草的芳香,再回池塘边钓一次鱼。这么简单的愿望,却从来都没有机会去实现。我不忍,也无法想象,当火箭弹在身边的一侧,莱拉父母在想什么;当塔利班举起枪,要杀死玛丽雅姆的时候,她在想什么?

  能想什么呢?

  希望?

  是永远的绝望吧!

  祝,在天堂安息!

  灿烂千阳寒假读后感

  寒假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读了《灿烂千阳》。这本温暖而又残酷的书牢牢拴住了我的心灵。玛丽亚姆和莱拉这两个名字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我为玛丽亚姆的死深感悲痛。我认为她理应得到上帝的宽恕。因为这个悲剧是由这个动荡不定的社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家庭,就不会有她的所作所为,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我看到了人的渺小。法官固然同情玛丽亚姆的遭遇。也理解她。可她身为一个小小的法官又能怎样?是塔利班控制了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他如果宽恕了玛丽亚姆,自己也会性命难保。在黑暗的社会里,一丁点儿亮光终究会被黑暗所吞噬,成不了大气候。她们受尽了磨难,拉希德根本不把她们作为人来看待,仅仅是一个生孩子的工具。而她们又能如何?只有一个字,忍!在的社会之下。惟有忍耐才能使她还保留着一个真正的自我。惟有忍耐才能使她们还保留着自己那宝贵的尊严。这个社会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妇女必须穿着布卡才能出行。且出行时必须由男人所伴同。如没有遵守,擅自一人前行,所带来的只能是棍鞭的惩罚。她们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只能默默地接受,默默地顺从。她们甚至没有反抗的权力。才14、15岁,就被家人逼迫所出嫁。早早的失去了童年,过早的看到社会的残酷。这个社会令她们丢掉了许多,许多。社会需要改革,需要还给她们自由、平等。需要使妇女真正获得解放。我为玛丽亚姆和莱拉所动容。她们给予了对方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即使社会再阴暗,温情也依然存在;那股暖流直抵人的心底,汇成爱的海洋。惟有彼此都付出,才能铸就坚固的情谊之墙。看到玛丽亚姆的就义,看到莱拉访问玛丽亚姆的故居时,我的眼泪不听话的流了出来,心里泛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这造就了一种美,一种悲剧特有的美。是那种夕阳西下的美,只有在恶劣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情感更就能打动人的心弦。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还给阿富汗妇女们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季节。也正如文章所说:“玛丽亚姆就像是河床里的一块岩石,经受着流水的冲刷”。不错,玛丽亚姆忍受着重重的家庭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待遇,但在她的心灵深处,依然藏有高尚的节操,只是不肯流露。她已深受社会的摧残。但当另一位心存高洁的人----莱拉来到她身边时,她的心门不由自主的打开,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情感的需求与寄托,只不过有些人是不善于表达的。惟有情感才能激起新的感情。这种情感促使玛丽亚姆获得了最高的救赎,促使莱拉过上了新的生活。书读完了。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在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书名的真实含义:太阳不会计较任何一块土地。它的灿烂的光芒会照射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它会给阿富汗带来光明,使它暖暖的照在每个人的心上;而玛丽亚姆与莱拉的情谊就如同那悬挂在高空中的太阳,它永远光芳万丈!我希望和平与自由真正有一天能来到阿富汗,能让那里的男女老少真正感受到宛如春天般的希望与光明。

  灿烂千阳阅读感想作文

   记得我曾看过的一部叙述女性的电影中有这么一段… …

  ――女生指着山对面说:“长大后我想要那个。”

  ――旁边的人问:“是什么?房子吗?”

  ――女生回答:“我想要那扇窗里面小小的幸福。”大S:爱的发声练习

  翻开这本书我有着同样深刻的情感体会,“幸福”对每个女性都有着同样的渴求与向往,无论身在何时何地… …

  追随着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笔墨,我看到了一个发生在地球另一边的故事。他以朴质的笔墨??地深入女性观点,侃侃道出了两个战火年代中的女性的心底深处,描写两种不同家庭背景的阿富汗女人的心情故事。

  如果说生活中充满了悲剧,那么在这个地球上有一个地方,它每天上演的悲剧将比世界大多数国家多得多的多,她就是--阿富汗。在这个有200万难民,但全国人口大约只有2900万,留在战火中的才是大多数的回教国家里,男人对女人有绝对的控制权,不仅是生育工具,也可以像财产般随性对待,诸如:处罚、买卖、杀死,社会法制与舆论都不会施予他们压力。小说中,莱拉就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进行剖腹产的。莱拉是鞋匠的老婆之一,在那个家庭,决定妇女地位的是繁殖能力,鞋匠的大老婆玛利雅姆是小说另一个女主角,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私生女,从一出生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被母亲嫌弃,她去寻找父亲,富有但软弱的父亲甩手把她送进一场包办婚姻。

  在这里每个人前景都那么惨淡,包括塔里班们,也从他们的台词里流露出来:“人生就是这么绝望,在心碎之后,我们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悲伤。我并不害怕,我相信当那一刻来临时,我会很高兴离开。” 这三十年来,掌权派如走马灯一样的换,可是战火却好似从来没有离开过阿富汗。到底战火什么时候才会才会远离?又到什么时候玛丽雅姆与莱拉式的苦难才不再上演?

  经历了那么多场战争,那么多生死边缘,曾经的亲情背叛、生离死别或许已经变得很微不足道。

  但每当我回想到玛丽雅姆,一个长期被封闭在山区小屋生活的哈拉密(私生女),她的寄愿只是与生父一起并肩看场电影。在苦等生父的约定未成,她跨出了禁忌的一步,赤?走?溪流,走向生父的豪宅,但?被生父狠心地摒弃于门外,守过寒夜被迫送回。她伤心地从赫拉特回泥屋,走到泥屋的大树前看到了一条绳子从高处的树枝垂下来,而母亲娜娜则在绳子末端晃荡着……我都会觉得震撼、觉得这是永远难以磨灭的伤。对于战争与死亡,它们并不能将伤磨灭,真正磨灭它的是经历过岁月后的人… …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扎里勒写给玛丽雅姆的信。“亲爱的玛丽雅姆,每当想起你,我总是感到羞愧和后悔。后悔……每当想起你,亲爱的玛丽雅姆,有太多、太多的事让我后悔。我后悔没有在你来赫拉特那天和你见面。我后悔没有打开门让你进来。我后悔我没有把你当女儿看待,让你在那个地方住了那么多年。而这都是为什么呢?害怕失去面子?害怕玷污我所谓的好名声?时至今日,在这场该死的战争让我失去了这么多亲人、见识了这么多可怕的事之后,所有这些对我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我希望你别认为我正在试图收买你的原谅。我知道你的原谅是非卖品。我希望你证实我这个想法。它从来就是非卖品……原谅我,亲爱的玛丽雅姆。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

  虽然最后玛丽雅姆没有亲眼看到父亲写给他的忏悔信,但我相信,因为有了与莱拉的相遇,她可怜的人生有了弥补,所有父亲曾经带给她的伤痛已在无形中完全愈合。而扎里勒带着对这封信地期盼,在走完人生最后那段路的时候心中也应该带着几分宽慰吧。

  战争让所有个人恩怨释怀,让功名利禄变得很可笑。在生命都无法掌握的年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斤斤计较?

  活着就是奢侈,是幸福。

  回想,在地球的另一边,同时代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与他们相比,每天我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出门,不用顾及宗教限制;我们可以安心工作,不用担心火箭弹突然从天而降;我们可以吃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可以去喜欢的城市或国家旅游,我们可以……我们可以掌控好多自己的小事与大事。然尔,我们身边是不是还是有很多人整天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抱怨老天对我们很不公平呢?

  Every street of Kabul is enthralling to the eye .Through the bazaars, caravans of Egypt pass.One could not count the moons that shimmer on her roofs.And the thousand splendid suns that hide behind her walls(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集,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闭上眼睛……硝烟弥漫的喀布尔,远处烟雾中走来两个一大一小身影。穿着灰色布卡的一位阿富汗妇女搀着年幼骨瘦如柴的小孩的手。她面前网状的纱布后一双大眼睛流露出的是无尽的哀怨与忧伤…… 闭上眼睛……我们是谁?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吗?

  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读后感3000字

  从13号开始翻开书扉,到昨天晚上读完最后一页。两天的阅读时间里,眼中几乎一直噙满泪水。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象在观看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人物和情节在脑海中逐帧流动。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是跟随纸上的文字,还是虚拟的影像一起去痛苦、怜悯、恐惧,甚至窒息。

  这是卡勒德.胡赛尼在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献给阿富汗女性的悲壮之歌。就如各大媒体的书评所说,《灿烂千阳》不管在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编排上,都比《追》更胜一筹。我也有同感。

  在温暖的书名之下,作者讲述的是一个悲苦揪心、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长年的战争和专制(书中从苏联侵略战争一直过度到圣战、内战以及塔利班政权)让阿富汗成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度。两个出身迥异、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女孩,因为家庭的变故、战争的摧毁,因为与同一个恶魔般的男人联结而走到了一起。

  玛丽雅姆是富翁一与其仆人的私生女,她刚出生,便被亲生父亲的家族赶到了山上的泥屋里,与心里充满怨恨的母亲一同生活。从小,母亲便把自己所经受的歧视与侮辱转嫁在她的身上。她被母亲视为“笨手笨脚的小哈拉米,一种丑陋的可恶的如蟑螂般的东西。”

  妈妈对她的告诫是:“象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那就是忍耐。”“如果你要去学校,他们会嘲笑你的。肯定会。他们会叫你哈拉米。他们会用最恶毒的言语来辱骂你。我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虽然妈妈是爱她的,但这份爱被妈妈自身的遭遇和认知摧毁得残缺不堪。她不相信也从没祝愿过自己的女儿会获得幸福。

  小时候,玛丽雅姆只有在每周一次与父亲的短暂相处中,才会获得女孩所本该拥有的宠爱与快乐。在父亲面前,她也曾任性活泼、充满期待。但对未来渺茫又执着的希望,在她15生日之际私自下山寻父、母亲自尽身亡过后彻底化为幻影。

  相比之下,比玛丽雅姆年轻了近20岁的莱拉有个幸福、丰富得多的童年时代。她有着爱她的父母、有亲密的女伴,还有一个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如哥哥般保护她的男孩。

  但是,战争一旦开始,任何一个家庭和个人都不再受到眷顾。这两名相遇后曾水火不容的女孩,又会开始一段怎样的命运呢?

  胡赛尼吸引读者的不仅是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能力,还有他那诗一般的语言。是的,不管是表现战争之恶还是人性之恶,胡赛尼都用其绚丽的文字进行描述和渲染,就象在风中飘零而落的花瓣,柔美凄凉却不失一丝力度地直击人心。

  尤其是,越是人物痛苦绝望的时分,他反而会运用一些温暖的色彩和美好的场景描述进行反衬对比,给予读者不一样的强烈震撼。

  当莱拉一家被火箭弹击中、莱拉被炸飞到空中的时候,“觉得自己似乎能看清每一块在她周围飞舞的碎片,慢慢地、一块接一块地不停翻动,每一块碎片上面都有阳光在闪耀。像是细小而美丽的彩虹。”

  被处于极刑的前几天,玛丽雅姆在监牢里听狱友说起自己含冤的故事,她想起多年以前的一个早晨,当时沙菲德山上寒星点点,天空中飘过几抹粉红色的云朵。

  除了语言的美感和力量,对时代的拷问、对人生意义的挖掘和对情感的抛磨是作者更深远厚重的追求。《追风筝的人》里,“赎罪”是作为作品的主题来清晰呈现的。而在《灿烂千阳》一书中,战争和时代是不可宽恕的主要因素。尽管这样,这部作品里同样涉及到个体的“赎罪”。不仅包括m.simayi.net本该如此的扎里勒在信中对女儿的忏悔,甚至于玛里雅姆和莱拉,这两个因家庭和战争遭受了种种磨难的女性,她们也分别在某个时候,因自己年幼时期曾对父母的不理解而心生愧疚。

  有慈悲之心的人才会自省,主动去检视自己曾经的“罪过”。这样的检视虽然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但唯有正视和忏悔过后,灵魂才会走向高贵,才能获得安稳常存。

  或许是已经为人父母的原因,在书中我最欣赏钦佩的人物是莱拉的父亲哈基姆。这个瘦弱的知识分子,炽爱自己的祖国,也以宽广的心襟爱着自己的家人。除了对喜怒无常的妻子自始至终包容着,在妻子因两个儿子离家参加圣战而万分悲痛、无心照顾家庭的漫长岁月,他深藏痛苦,给予了莱拉足够的教育、呵护与赏识。

  他对女儿说道:“但我还有你,这让我很高兴。每一天,我为了你而感谢真主。每一天。有时候,在你妈妈心情最糟糕的那些日子里,莱拉,我觉得你就是我的一切。”

  虽然他为了保护家人而不得不选择离开国土,但他告诉莱拉:

  “我知道你还小,但我希望你现在就明白并且记住这个道理,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你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女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等到战争结束,阿富汗将会象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到教育,那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

  正是因为他对莱拉那份温柔又深沉的父爱,才让莱拉能在母亲的忽略之下,仍然得以生机勃勃地成长。虽然后来身陷绝境、历经苦难,尽管她失去了父母兄长、失去了亲密的好友,“失去”了青梅竹马最爱的人,但她从未放弃过求生的欲望,也从未在内心丢掉过自己的尊严。

  当然,最让人爱怜、震撼的还是玛里雅姆。她那短暂又悲渺的一生或许是战乱国家中众多女性的真实故事,她内心深处所蕴藏的能量,是一张张布满灰尘、皱纹和创伤的脸庞背后仍然没有被摧毁的女性之光。

  尽管她屈从了自己的命运:被亲人抛弃、被丈夫常年凌辱与暴打、被战争中凄苦的生活早早夺去了青春,但善良的人性之光从未在她心里熄灭过。这个卑微、软弱、其貌不扬、受尽折磨的传统女性,以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力量,支撑着莱拉和孩子们。

  正是由于她的陪伴与爱,以及最后关头的勇气和果敢,才把莱拉从危机之中彻底解救出来,重获自由与幸福。

  死去的玛丽雅姆再也无法亲眼见证莱拉后来的生活,但莱拉觉得,“玛丽雅姆离得并不遥远。”

  “她就在那儿,在这些他们重新粉刷过的墙壁之中,在他们种下的那些树苗之中,在那些给孩子保暖的毛毯之中,在那些枕头、书本和铅笔之中。她就在孩子们的笑声之中。她就在阿兹莎背诵的诗句和她朝西方鞠躬时念出的经文之中。”

  早上,在朋友圈看到星雨发的图文,注意到其中一张阳光洒满枯叶的照片。她配的文字是:邂逅这光影下的八角金盘,枯萎的残叶,因了朝阳斜照,即使仅有那么短短的一瞬,也是触动心扉的生命光华......

  我立即备份了这段文字,觉得这恰好是对玛丽雅姆无心插柳的注脚。这个几乎没有体验过幸福的女人,从15岁起就品尝绝望、任随自己的一生随命运而枯竭的女人,终于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几分钟里,在恐惧之后,“当她闭上双眼,她心中再没有懊悔,而是充满了一阵安宁的感觉。”

  “她想到她进入这个世界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哈拉米,一件人们不想要的东西,一次可怜的、后悔莫及的事故。一棵杂草。然而,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是的,对莱拉而言,玛丽雅姆变成了如血浓于水的亲人,会永远伴随她一生。在莱拉心中,玛丽雅姆无时不刻地散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不管世界如何黑暗残酷,人性和希望之光总会透过缝隙照射进来,唤醒生命的力量。爱、善良、坚毅,这就是胡赛尼的作品能如此打动人心的主要魅力吧。

    94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