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呼兰河传》读后感获奖范文分享

鸿丹 1172分享

  阅读碎片化的时代,重读经典尤显必要。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有价值的阅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叶兆言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呼兰河传》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含泪的微笑——读《呼兰河传》有感【1】

  《呼兰河传》,这是萧红的一部代表作,这也是她生命最后几年对家乡呼兰河城的一种思念、一种回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因为当你仔细品味的时候,你才自然会感慨万千。

  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下来,心总是沉重的,除了作者萧红与其祖父那温馨的一章外,其他的似乎都能让人透过薄薄的纸页感到一丝忧虑。这书的七章看似互不相连,但又合理连贯,因为这本书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它的中心是整个呼兰河城。整个呼兰河城的点点滴滴,从各种习俗,到一件件悲痛事例,其实说到底贯穿始终的还是两个字:迷信,这里的人已被这种意念包围,按鲁迅先生的话说便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在书本中每一件事都能透露出来。

  不过,在这之中,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她就是萧红。从整本书中都能隐隐感到萧红对这种愚昧的封建迷信的一种批判,也许在她眼里,这种事实在是愚笨至极,令她难以接受。但为什么唯有她这颗璀璨的星能够超凡脱俗呢?因为她有进步的思想,有伟人的思想,她就犹如一位站在云端的圣者,用那超出凡人的目光去看着那些可怜的人们。可也正是因为她站在云端,所以她是孤独的。文中曾不止一次地写出了这种感觉,所谓“高处不胜寒”,而萧红正因为在高处,所以才无人能够与她交谈,她也是为此而孤独着、寂寞着。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到了老师曾在上课时曾说到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类就像一个大大的橄榄球,一边是最优秀的、一边是最差的,而大多数人都在中间。萧红她就站在最优秀的那一边上,而老师这也不正向我们抛了一个选择题吗,你想站在那儿?萧红如此年轻便用她那超前的思想写了一篇意味无穷的回忆小说,而我们还正年轻,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了,现在虽已没了那种愚昧的迷信,但这个时代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不就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了吗?

  最后,对于萧红这篇以含泪的微笑所写出的这本回忆童年及故乡的小说——《呼兰河传》给予一种怜悯,而对于萧红只能致以惋惜,所以,我更应该好好利用现在,切不可像呼兰河城的人们一样愚昧的度日。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读《呼兰河传》有感【3】

  这个寒假老师给我们留了一项作业,让我们抄写五个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用的书是呼兰河传,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的插画实在是太美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火烧云》就是出自这本书。结果抄着抄着就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就顺便读了下去。

  当我读到萧红的童年生活时,很多场景令我印象深刻。文中写到:萧红很淘气,爱用手指捅窗户纸,祖母就在另一边用针刺她的手。。。母亲对她也恶言恶色,还有父亲对她也很冷淡,不过幸好有祖父在,对她足够好。

  祖父经常在温暖的炕上给萧红念诗,萧红特别喜欢在念诗时大嚷大叫,但祖父依然很耐心地讲释义。还有一次念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萧红很喜欢。因为她认为黄鹂是黄梨,很好吃的。经祖父一讲才知道不是吃的而是美丽的鸟,就立刻不喜欢了。总之,祖父给萧红念诗讲诗是她一天中很快乐的时光。

  除了给萧红念诗,还经常给她买吃的。有一回祖父毫不犹豫的买下一头猪,回家给萧红做了烤乳猪吃。还有一回祖父给萧红买了一只鸭子,回家做烤鸭吃。(但是吃法与我们现在不一样,直接拿鸭肉蘸盐粒和韭菜花。萧红大口大口的吃着,祖父害怕她吃多了,好不容易才让萧红停下来。。。这段描写太传神了,看的我也馋了。

  有时祖母也会怒斥祖父。每当这时,萧红就会拉着祖父的手走出去,然后说:“咱们去后花园玩去吧。。。”这时候祖母就会骂祖父:是死脑瓜骨,骂我是小死脑瓜骨。

  萧红的童年一直处在冷漠和关爱之间。既寂寞又可怜,但就像萧红所说的那样,有了祖父,一切都足够了。

  萧红除了和祖父玩,剩下的时间经常会去城里玩。而呼兰河城的人非常迷信,只要家人生病就请来所谓的大神来家里祛病除魔。俗称跳大神。每次跳大神的时候,家里就会非常热闹,基本都是围观群众。因为都是一些古怪的偏方,毫无科学依据。曾经还死过人。

  老胡家的三儿子娶了一个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是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也叫童养媳)。还不到12岁,足足长到15.6岁那么高。好多人认为她是不祥之人。因为团圆媳妇刚来不久就病了,于是,大家就张罗着给她跳大神,开偏方。一个道士还从老胡家骗了五十吊钱。

  在最后一次跳大神的时候,她被命令脱光衣服,在滚烫的热水里洗澡。洗了三次。在被折磨的死去活来的某天夜里,大家突然发现她的辫子掉在地上,更加确信都她是个妖怪,最终悲惨的死去。。。

  这种可怕的迷信,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呼兰河城。不过到了傍晚,美丽的火烧云又让人们驻足观望。

  这种压抑和光明一直交织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而爱与不爱一直交织在萧红的童年里。 。。

  我觉得茅盾先生说的对极了,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读《呼兰河传》有感【4】

  最近一直在精读《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边看边笑,笑小萧红的可爱。读着读着,我不再笑了,开始体会作者的文字之美。直到读到最后,我的眼泪已经掉下来了,尾声大概100字左右,字字诛心,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岁月的流逝。

  流逝的岂止岁月,也有童年,我不禁怀念起自己小时候。我也曾像萧红一样度过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我也曾像她一样把狗尾巴草当成谷穗,整日毫无拘束地玩耍着。萧红曾称“和祖父住在园子里的时候,是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

  是啊,童年总是像童话一般静谧美好,我们往往会陶醉在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中。我们何尝不是在一颦一笑中度过了童年最美好的生活。我们的童年还没有完全流逝,现在珍惜还来得及,当我们小学毕业时,便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们的肩上也挑起了一份青少年的责任。

  假如可以将时间转移到过去,那我一定要回到那段烂漫的童年生活中,无奈时间之无情流逝,只有在回忆和梦境中感受那段时光。

  记得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害怕地问:“我长大是不是也要离家,是不是也要花白胡子才回来,爷爷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呵呵”祖父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等你老了还有祖父吗?”这段话不仅表现了小萧红的可爱模样,还使我感受到小萧红害怕失去祖父。我们不也是这样害怕失去亲人吗?

  所以我们不仅要珍惜童年,也要珍惜陪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亲人,他们虽然总是对我们唠叨,可是他们一定会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会毫不吝啬地给予我们全部的爱,陪伴我们成长。

  另外,我觉得萧红的文笔很好。她虽然没有用上一些华丽的语言,可是,那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对故乡、对祖父和对童年的怀念。让我感受到呼兰河这小城很平凡但是充满着亲切,时刻温暖着你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我不止是为了看书,还想了解作者本人。

  第一章,呼兰河城旧貌。繁华的十字街口,南北方向东、西二道街,有寺庙、学校、商铺,也有大户人家、下人与房客。东二道街中央有一个大泥坑,严重阻碍交通却没人去把它填平,因交通事故多成了大家休闲看热闹的地方。人们事不关己,得过且过。

  第二章,当地风俗。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庙会……大都与鬼神有关。人们愚昧迷信。

  第三章,作者的家庭关系。严苛的父亲,冷漠的母亲,管事的有洁癖的祖母,有学问又开明的祖父。祖父与作者关系最亲密,是她诗歌的启蒙人。有祖父陪伴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在作者别的书中可以看到,祖父死后她便再无眷恋,离家出走。

  第四章,家里房子多、院子大、人少,所以房子都租出去了。于是家里住有养猪的、赶车的,摇摇欲坠的破草房被卖粉条的强租去成了作坊,工人们吃住劳作在一起。为了生计,穷人的命没有其他东西值钱。

  第五章,赶车的一家兴衰。先有愚昧虐待,后因封建迷信硬是把12岁的小儿媳给活活折腾死。有觉悟的大儿媳妇跟人跑了。结局是疯的疯,残的残,蛮有生机的一大家子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第六章,长工有二伯。三十多年的长工资历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在老东家面前怯懦卑微,对其他人却又显出莫名的优越感。他临老依旧贫穷,破衣烂衫,开始偷主家东西变卖。大家都知道他偷的事,下人们甚至还当面取笑他。祖父也就是老东家对此却装聋作哑,他对下人的同情对世事的无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年的作者。

  第七章,邻居家磨官冯歪嘴子。书中除了祖父之外唯一有温度的男人,他对待老婆孩子甚至外人都很客气,但命运却不比他人好一点儿。与他私下相好的同院租客家姑娘为他生下第一个男娃的时候,周围人都嘲笑咒骂他们,在大家的思维里穷人不应该好命。果然,女人为他生下第二个娃以后就死了。究其原因,死于贫穷。

  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至1942年1月22日,据此推断,这本书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一十年代的事情。看那时,特别是穷苦人们,都在忙着生,忙着死;不念过去,不虑将来,得过且过。绝大多数人仿佛都在沉睡中。

  虽然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劳动人民,但必须也只可能由少数人来唤醒并引领这股力量。看来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是成立的。

  最底层的人们半斤对八两的生活,也不能相互体恤。人家有喜事了诅咒嫉妒,人家有不幸了幸灾乐祸,不幸的事情常常有,于是就有看不完的好戏热闹。

  最底层的人里竟还有底层,那就是女人。男人不如意,他就打老婆,所谓娶来的女人买来的衣,任你打来任你欺;婆婆不顺心就打儿媳,所谓千年熬成婆;可悲的是连被打的女人自己也觉得一切都是天经地义,大多都忍着,忍不了的寻死的多,逃跑的少。

  对此,作者这样描述,“年轻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命,于是往往演出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其实是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你问一个男子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轻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呜呼!

  其实作者本人也算是逃命的女子,但那样的时局,前途必定坎坷,这在她留下的文字中可见一斑。可歌可泣的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她仍然坚持创作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还得到过鲁迅先生的认可。“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是历史对她的评价。最后因病早逝,令人痛惜。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儿时的记忆中,村子西北角一个妇人的哭声经常响彻全村,无论白天还是半夜。那是被她老公打的,听着撕心裂肺,人们都习惯了,他们的孩子也不管。据说他们的儿子后来也打老婆,而且青出于蓝还胜于蓝,到现在孙子辈才有改观。

  当初还有不少村里人认为女孩读书无用,看我家负担沉重,劝父亲别让我上学。所以,特别感谢我的父亲,不辞劳苦让我和哥哥们一样上学读书。

  早在1939年7月20日,毛泽东就曾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

  愿人们睦邻友好,愿万物和谐共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呼兰河传》有感作文10篇

2.读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六年级

3.《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 

4.呼兰河传的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 

5.《呼兰河传》六年级读后感10篇 

6.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00字 

    97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