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读》为主题的读后感优秀获奖范文分享

鸿丹 1172分享

  《我读》是一本由梁文道 主讲 /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编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我读》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我读》读后感(一):梁文道的节奏——冷眼的大俗大雅

  挑灯看书的节奏一般在秋季瑟瑟的寒风夜里有种痛快的安静,没有白天的匆忙和急迫,没有路上的拥堵和燥人,没有一日三餐的定律和死板,就像暖阳下的慵懒,有种淋漓尽致的发挥,不用在乎收获何种武装大脑的积累,就如习惯般冷不丁摸起一本床头书。

  梁文道的语言倾泻的时候,是符合他本人一种出世的豁达。把那些书评搁置起来,发现惯常的角度总是在评价别人的不是或是,前者占多数的时候,很难说不影响读者的态度,但是,梁文道评论起来有种跳出圈子的思维,哲学出身的他看待世间百态的道行远远胜于普通市侩的意识。这大概和他读尽天下书的渊博分不开的,令人钦羡不已。一个全局的视角如果和一个狭隘的井底之蛙相比,“博而精”怎会不是一枚特色的标签?

  一个好的作家在常人思维中,总是深居简出的,默默地描绘他视野里的世界。譬如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鲜有接受采访的心思,聚光灯一下子刺破了作家们的默默无闻的常态,手足无措便情有可原。与其说梁文道是为作家,倒不如说他是社会行走者。有些晦涩的作品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遥不可及。生活的快节奏说什么都不可能允许有半盏茶的时间,步入昏黄的灯光下,进入铅字的世界里。他的文字能让你有种慢下来的可能,不急不躁缓入生活中的荆棘。

  那个时代香港出生的人多少都有中西文化背景的熏陶,地理优势和时间优势赋予他们洞察世界的棱角。梁文道读的书很多,涵盖天文地理科技人文,却不是一个只顾埋头默默码字的人,他参与了一些电视节目,走近银屏,和窦文涛在公众话题上侃侃而谈的潇洒,越发彰显一个理性睿智的社会行走者绝不仅仅是文弱书生般抒发感慨。他的文字时而挟泰山而超北海,时而一语中的击中要害,时而情绪兴起嬉笑怒骂,时而感时伤怀忧国忧民,你永远猜不到他对读书的界定是怎样的。

  在梁文道看来,“世界一切皆学问”是有道理可循的。他可以对内地强拆的无奈痛陈,也可以对香港圈地维持繁荣直抒不悦,更可以像柏杨一样直面国人的固守的劣根性。生活本来是一面丑陋的镜子,他的叙述就像镜子中的自己,没有任何遮掩的必要,他只是令读者更清楚认清自己面目,好生在生活里过活精彩。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出身的社会实践者,越发有种博而精的出彩。剑走偏锋,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也比中规中矩印象深刻,他便有种这样的气质,从浑浊中梳理出清澈的本质,从复杂中透露出简单的道理,从宏大飘渺的宇宙中折射细小微茫的永恒。

  微博上积聚着一群社会观察家,有的自视甚高不可一世,有的语出惊人死不休,有的唯恐天下不乱戾气肆虐,但仍有一群鹤立鸡群的人物的冷静思维令人称许,譬如梁文道。不随意发表意见,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不自视意见领袖,不参与网络论战,用通晓古今的书香辐射个人魅力的人,恐怕为数不多,他占一席。正是其放任四海的儒雅,透过一副黑框背后的眼睛,从他书里看到的世界有种洗礼般的清丽淡雅,从拿手的文学领域蔓延到晦涩的科技领域,他总能令人发现另外的境界。

  《我读》读后感(二):我读《我读》——梁文道《我读》读书笔记

  本书是道长在凤凰卫视的电视节目《开卷八分钟》的文字版,分“读书这件事”、“文艺进行时”、“思想杂草”“万象”“知客”五辑。道长自认这不是他的著作(他正式出的是《读者》)。我也一直没买。

  但是这次看下来,很好啊。浅显流畅,精短扼要,就像有个智者、前辈、朋友在跟你谈心交流,分享智识,让你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关于阅读,道长在代序文中坦言,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是不幸的。(P3)他引述,读书首先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懂得什么叫读书,什么是学习。(P 4)应该为不同种类的阅读选择恰当的速度。阅读可分四个层次:略读、简式阅读、分析性阅读、主题阅读或比较阅读。主题阅读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或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阅读。像学者那样给自己设定目标,依此搜集相关或不同层面的书籍来阅读,道长把这样的人称作“业余学者”。 (P 9)

  道长在读过很多人的狱中笔记后发现,这些人都很喜欢读历史和人物传记。(P22)但他告诫年轻人,在你事业落败时绝不能读太多励志书,以免钻进死胡同。

  梁文道提醒阅读张爱玲的时候心中要有历史感,就是要把她的文字置身于乱世的背景中,看那些人在乱世中踯躅、浮沉,这样你就会有一种李欧梵所称的“苍凉”感。

  道长介绍的多是好书、有趣的书。这是因为他认为,人生短暂,一本不好的书实在浪费时间,就更没必要来评价一番了。——但是我倒觉得,对容易误导人的一些书(甚至是畅销书),也可以拿来简要评论,以免更多的人上当。比如这本书里,他就批评了《货币战争》是存在歪曲事实的抄袭之作。

  读书读的是世界、是人生。道长说:“阅读更能巩固和丰富我们的道德想象力,通过阅读我们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不同的人,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你要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投入进去,想象你就是他,感受他的欢喜和悲伤”。(P186)比如英国查尔斯•兰姆出生贫穷,虽天资聪颖仍不得不早早辍学谋生,还要赡养老父亲、照顾疯姐姐,以致自己一生未婚。但他乐天、达观,在《伊利亚随笔集》一书中展现出穷人的美德。又如被温家宝推荐的《沉思录》,系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格言录,教人怎样为人处世,面对逆境怎样保持达观,如何面对生死病痛。

  道长也介绍了一些有趣的书。如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的Purity and Danger(纯洁与危险),这本书研究的是社会禁忌问题,提出一个规律:所有的禁忌都能够反向折射出一个社会或一个文化的宇宙观。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博学的三大人文学者之一的乔治•史坦纳的《大师与门徒》,则谈到教育的本质是爱欲,因为知识不是中性的,它无法离开人和人的身体独立存在。跨学科学者堂娜•哈拉维的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伙伴物种宣言),提倡人类正视与我们共生共存的那些伙伴物种。比如自从人类开始养狗,才得以在晚上睡觉时可以放松警惕,从而有机会去发展人体的其他机能,包括语言系统。

  《我读》读后感(三):开拓阅读的视野,书荒时的粮草

  开篇推荐的第一本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对本书平添了几分好感和信任。

  抓紧所有时间,终于在一天内读完。虽然看得有些匆忙,但仍收获了14本书;而其它没有收入书单的作品,也通过介绍增长了见识。

  对《小团圆》的介绍让我对张爱玲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及时行乐的态度要放在战争背景下看待。

  对王小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有了重读的参考方向。

  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又多了一层了解。

  还有,《Purity And Danger》里的作者玛丽·道格拉斯总结出一个规律:”所有的禁忌都能够反向折射出一个社会或一个文化的宇宙观,可以从中看出它怎么去分类万事万物。 “(P189)为我提供了一个新奇而有趣的观察角度。

  准备以后书荒时,把剩下的几本看完。

  《我读》读后感(四):这是一个坑

  这是一个坑。本以为是梁文道写的,结果发现完全是《开卷八分钟》节目的讲话出来的一本文集,完全的电视节目的话语,一种被骗的感觉油然而生。当然,书上关于这一点还是写的很清楚的,梁文道“主讲”;并且在出版絮语中也明确的写了这一点。自认倒霉吧。

  对于这本书分为了读书、文艺、思想、万象以及知客五个类型。但是每个类型下的十数篇文章,讲述书籍。或有思想、或有地位,也有畅销书。但是类型内部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的。每一篇都是在介绍一本书,讲书、讲作者、将事、将那个背景等等,但是,给我的感觉这样把电视节目结集成书,读起来很恼火。

  首先,每一篇之间关联不大并且每一篇不长,刚对讲述的事物有了些许认识,这一篇也就差不多了,该转换到下一个几乎无关的话题。

  其次,讲述者在每一篇中的讲述,很少介绍这本书的主线,讲了如何一个故事、表达一个怎么样的观点,而是从书中摘取讲述者看到的闪光点,可能是一件事、一个观点、一句话,然后讲述几句。断断续续,不成篇幅。感觉是随意从书架上游走而得的一本书,无意识的塌开一页而在讲述。

  对于此,我想梁文道的功底是深厚的,我不知所云,收获几无的原因在于:《开卷八分钟》本身时间短,能讲述的不多;我的自身了解太少,背景全无了解有关。所以,非了解该领域的这类短文集还是不要读的好;这本书对于我这样阅读量有限的还是束之高阁的好。

  《我读》读后感(五):看书人的情结

  你在窗边欣赏月亮,我在这欣赏你。欣赏月亮是一种心情,而品味欣赏月亮的人更像是一种情结,这就是我对《我读》的最大感受。大凡喜欢读书的人,一般和书都会有一定的情结;读的书多了,慢慢地养成了自己的读书习惯,找到了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书,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书评来表达,而我们在《我读》里面,就能读到这样的情结。

  读书时孤独的,一盏青灯,一支笔,一本书,也许这就是所有读书的全部,在喧嚣的尘世中,走进一个狭小的空间,寻找一个全新的空间;读书也是快乐的,我们可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营造的一个新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寻找另一个自己,就像在人生的路途中偶遇到一个熟人,一个曾经认识的事物,哦,原来你也在这里。所以说读书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有人说:喜欢读书,这也是一种福气。

  看书的快乐,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和思想上的升华,还有就是交流上的快乐,邀几个书友,围一个圈子,就所读的书,所喜欢的思想,或者只是书中短短的几句话,甚至是当时看书的一种情景,当时读书的一种情结,说出来和大家分享。遇到有共同的想法的,引起共鸣的,慢慢地成为知己,成为人生路上重要的伙伴,同样也是自己在读书上的一种收获。《我读》就是把“道长”漫长的读书路上的所看、所感,结集成册,呈现在我们眼前;他的见闻和感想,同样可以让我们去欣赏,去评判。

  既然是评判,就会有共鸣,也会有不同意见。书中对于于丹的《论语》解读过于功利的这个看法,我是赞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于丹的解读也正好满足了近年来国内很大一部分人重拾经典、回顾过去、分析现在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进来“国学热”愈演愈烈的原因吧。另外还有作者说的“人生的挫败时不宜看励志方面的书”,这个观点我倒不是很赞成。如果从未来方向性来说,多看励志书可能会导致人“偏激”,这个观点也不能成立,为什么看励志书就会让人在某个方面上会有偏激情绪,这难道是书的问题么?看书的人是不是更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话说回来,当你挫败的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信心,或者是一种理想或信念激发出来的力量,而励志书能给予人的就是这种对于失败在心理上的安慰,和对于未来在信念上的激励。

    98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