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盘中餐》读后感300字范文五篇精选

廷峰 1172分享

  《盘中餐》是2016年4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绘本,于虹呈著/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盘中餐》读后感300字范文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于《盘中餐》读后感300字范文五篇精选(一)

  几乎每个中国父母都会这样教孩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描绘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在对农民表示同情的同时,更是告诉人们和孩子盘中餐的来之不易,让大家要懂得珍惜这盘中餐。

  一味的说教,很难让孩子真正领悟种植的辛劳。而一本好的图画书,把农民种植稻谷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展现给孩子看,比我们大人费千万口舌来得有实效。

  《盘中餐》是我们读到的一本制作精美、内容真诚、画面清新的非常棒的中国原创图画书。它正是关于农耕文化的,向孩子们科学地解说盘中餐的来历。

  书的环衬页上是各种农耕工具,许多工具我们这代人都不认识,更别提孩子了。在了解农耕流程前,先来认识一下农耕用的各种工具,有铁耙、锄头、木犁、镰刀等等,古朴的工具,而不是现代化的机械,更接地气,也更能反映中国古老而伟大的农耕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得益于中国这个古老民族人民的智慧。

  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体现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是更早,我们的祖先就确立了二十四节气,结合天文、气候、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将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以此来指导农事生活。这本书巧妙的一点还在与将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流程妥帖地结合起来。对于不从事农业活动的我们来讲,都不太关注节气。但是,之前读了一些关于节气的书籍以及在网上看了许多达人拍的节气照片、制作的节气日历后,颇为心动,恍然间发现二十四节气也正是中国的一份别样美。配着那些美好的二十四节气诗歌,在这中国乡土纯朴的画面里,亲近自然,见证盘中稻米的来源、历程。

  图画中的稻田地理位于云南,画中的主角是哈尼族的劳动人民。哈尼族也是中国勤劳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农耕历史比较悠久,他们沿用着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插秧、收割互帮互助,结合农耕时令他们有一些独特的节日庆典活动,他们的生活方式无疑对广大的孩子来说是新鲜的,多种新鲜碰撞着孩子的好奇,更激发孩子阅读的乐趣以及深入了解的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发现了图画中不少有趣的细节,譬如:天上的云朵变幻成动物的模样,有的像狼像狗,有的像绵羊;稻田里飞着蜻蜓,孩子问它们是不是在吃害虫;房屋旁边小猪们拱在猪妈妈的肚子边争先恐后地吃奶,这些细节对孩子来说都是极有趣的。如果不是孩子提醒,我这样的大人是很容易错过这些精心绘制的细节的。

  除了欣赏精美的图画和诗意的文字,我们还在书里得到了科学的解说,关于二十四节气,关于稻谷的种植直至收获,还有我们为什么吃稻米,以及稻米的种类等等。忠实的记录、科学的解说,给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农耕文化课。对我,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份厚实的收获。

  有关于《盘中餐》读后感300字范文五篇精选(二)

  一粒米的生命之旅能有多久,大约从播种到收割,从脱谷到售卖,一粒米从一颗种子开始了生命旅程到在饭桌上与它相见,即将要结束它的生命之旅,这段过程中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在悄然发生,如果你也不去了解,那你的孩子应该也不会知道。

  也许正是我们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对于土地的接触,以至于每每出外旅行或者参观,见到一些有年代感的东西时都会被问及,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吗?有时候真的只能一脸懵圈,没错我们第一次见。而提问者脸上也会有一丝惋惜,一如大家在讨论为什么传统习俗都流失了,我们怎么就不能好好保护的那种惋惜感。

  作者于虹呈在《盘中餐》一书中就通过她的美丽画笔描绘出我们所不知道的一粒米的生命旅程,初初听书名,你一定会想起那首《悯农》,给这本书赋予很多你的想象,但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告诉你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粮食,因为每一位精耕的劳作者是如何的不易。

  整本绘本的画面色彩非常艳丽,色彩饱和,让阅读者都可以感受到播种的期盼,等待的惬意,随意的乡间生活,慢节奏的高痒品质生活,还有迎来丰收时分享的喜悦,各种丰沛的情绪随着作者的绘画带给了每一个阅读者。鲜明的时间脉络线也让旅程变得让人期待,好像在乘坐云霄飞车,一路欢呼,在确定的时间到达确定的位置,一切都在农民伯伯的掌握之中,我们静静跟随就会有更大的惊喜。

  除了在色彩和布局上针对儿童的喜好,在知识普及方面则是面对很多的阅读人群,特别是在节气与耕种的时刻表对应上,了解24节气的人都已经变得寥寥,而将它和耕作联系在一起的就更为稀少了吧,一次阅读就会有所收获,有让人称赞的精细小插图,配上详细的文字说明,一些生僻的汉字甚至被标注上了汉语拼音,不得不说是很贴心的举措。

  另一个知识则是在耕作的工具上,还记得一次山路徒步中见到了路边一个丢弃的破旧风谷车,同行的年轻人中只有我能准确说出她的用途,却不了解这个工具的名字,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侵蚀,也让我们年轻一代对于米饭的认识逐渐变得浅薄,一味地强调珍惜粮食反而会引起逆反情绪。倒不如来一次分享关于米粒的生命之旅,想象着春天来临时,被平整过的土地,播散上发芽的种子,阳光雨露,鸟鸣狗吠,鱼游水流……换个角度去思考不一样的生命旅程,是否更应该珍惜它们的小小心愿,让我们自己更好地吸收它们曾经的那么努力得来的 营养。

  有关于《盘中餐》读后感300字范文五篇精选(三)

  对于土地,我有一种复杂的感情。

  幼时住在外婆家,家里有七亩地,每到秋收麦收的时候,庄稼真是一眼望不到头。大人忙不过来,小孩子也被叫去收割,汗水湿透衣背,手上磨出水泡的时候,就觉得,农田一点都不可爱,劳动一点都不美好,它让人那么劳累那么疲惫。

  不过劳动的间隙,田里的蛐蛐、草间的蚂蚱、路旁的野花,都是我们的朋友,和它们玩儿到一起的时候,就忘了劳累和疲倦。

  后来上学、工作,离开了农田,生活在钢筋混泥土中间,工作常常是动动嘴巴,动动手指,动动脑子,很少再如幼时那样酣畅淋漓地出一场汗了。偶尔去乡间郊游,看到土地,心中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外公外婆跟我们在城里住,下雨了,外公说:“这雨下得好,庄稼不会旱了。”秋风起,外婆说:“不知道地里的玉米收完了没有。”在田间劳作了一辈子的他们,对庄稼那种时时刻刻的牵挂,对土地的一片深情已经融入血液。

  有段时间身体不好,在山下小村休养。每天去上山转一圈儿,看到麦苗绿了,菠菜油菜露了头,芝麻开了花,不由得心生喜悦,抓一把土,挖几棵野菜,心里就觉得那么踏实那么温暖。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对土地,怀着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深情。

  女儿自小很少接触庄稼,因此每每路过农田,我都会指给她看,“看,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麦苗儿,那边黄灿灿的,是油菜花,伯伯在那里种的,是小白菜……”

  后来,家里老人在山上租了一小片地,种种菜种种花生,收收萝卜收收小葱,我经常带着女儿去,为了让她亲近土地,让她亲身感受一下种植与收获。

  家里老人常说,“带着孩子去地里刨刨土、玩玩泥巴,保准长得壮实。土地,是最养人的。”

  是呀,土地是最养人的,它默默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只要你付出,就会从它那里得到收获。它无私地馈赠,对每个人都一样。

  想要这本《盘中餐》,主要是为了给女儿看,让她了解一些农田的知识,让她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女儿很喜欢,从这本书里,她认识了很多我都久已不见的农具,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知道了一粒米生根发芽变成食物的过程。

  而我,竟然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从这本书里,忆起了我洒过汗水的农田,忆起了金灿灿的玉米,忆起了风吹忙浪的景象,忆起了田埂边吃草的小羊,忆起了草丛里蹦跳的蚂蚱,忆起了土地给我带来的酣畅淋漓的汗水,忆起了藏在一粥一饭里的深情。

  有关于《盘中餐》读后感300字范文五篇精选(四)

  李绅的诗篇《悯农》中有着这样一句知名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来这是很多中国孩子们朗朗上口背诵的经典诗篇。但是,今时今日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是否真正知道米粒如何而来的呢?

  绘本读物《盘中餐》异常生动精彩地引领着小读者们走进米粒的故事。寻觅米粒的成长经历,品味农耕文化的悠久绵长。一如本书编者推荐的,这本图画书是一部纸上的“纪录片”。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一碗米饭的来历展现出神奇而美丽的故事。

  翻开这本书册,扑面而言的是一个清新明艳的生机画面。封面上绿油油的叶子,黄橙橙的稻穗和着远方的云雾弥漫着一个神奇而又悠扬的自然气息。翻开封面,书中又绘制上了诸多和大米种植有关的农具。诸如铁耙,锄头,木耙等等。哪怕身为家长的我也在此刻有了一次印象深刻的农作知识普及学习机会。随后的书中便是引领着读者们走入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全书最初以设问的形式揭开了本书的开篇。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在绘本接下去的内容中,它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揭开着一段关于大米的神奇诞生旅程。大版面的图画,阶段性的文字讲解,配合着节气的说明,拟人的分享,过程的介绍,问答形式的互动,一堂生动有趣的大米的科普课程就此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小的一粒米,它诞生的背后实在有着太多的故事和内容了。在没有看这本《盘中餐》绘本前,我自己其实也都不甚了解。毕竟从小长大于城市,我哪里有机会如此零距离全过程地观摩和聆听这样一个关于大米的故事呢!很是有幸这本绘本的推出,我的孩子如获至宝地翻看着这里的内容。有问有图的讲解形式让孩子看得津津有味。虽然他们并没有机会去农村这么详细地了解大米是如何种植,收割的,但是本书的诞生却从另一个角度引领着孩子们领略了一番动态的大米种植,成长,收获过程。因为我们人人都知道盘中餐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更值得去感受一番大米的诞生过程。通过这本绘本的认读,孩子们不仅可以有一个亲密走入自然的机会,孩子们更可以以此为机会去开拓眼界认识自然间更广阔的知识讯息。

  一个生动的大米故事,一个精彩的科普课堂, 期待更多的科普故事可以推出和分享。

  有关于《盘中餐》读后感300字范文五篇精选(五)

  以前看过《盘中餐》,虽然也是科普类,但那本写得很简要,而且更偏于趣味性。这一本,结合节气、农具,把每个步骤都介绍得很详细,非常严谨,看得我这个从农村出来的人汗颜!一直看着爹妈在田里干活,今天才知道平时老爹说的“挖沟”、“扬花”……是什么意思。绘本里写的是云南哈尼族的农作,和老家的不太一样,不过大同小异。书的后面部分,还有更详细的科普知识介绍,是由袁隆平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的非常权威的资料,作者认真的态度可见一斑。

  我看过对这本书的一些评论,认为其少了些趣味性,这个是事实。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父母做了一辈子农活,所以我在看这本书时,反而很容易代入,因为很多物件、过程,都是熟悉的。我很喜欢这本书的细腻和严谨。至于小朋友,她去年在栽秧时节回去过,和爷爷奶奶一起到田里插过秧,所以看这样一本过于严肃的书,她虽然坐不安稳,但也坚持了下来。

  文末提到,由于这里申报非遗成功,所以很多人来观光旅游,旧时冬暖夏凉的房子全拆了,重建成钢筋水泥的房子。由于气候的原因,降雨量少,导致不少秧苗干死。我想起我的父母,年前电话里说家里的田已经全部租出去了,十年。一辈子靠田吃饭的他们,临了临了,还得考虑着外出打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的人都往外跑了,农田荒的荒,租的租,有不少田被拿来种树了。都说种田挣不了几个钱……

  想到这些,再看这本书,心中真是五味杂陈。这本书的作者于虹呈是一位89年生的女性。我虽然欣慰于有年轻一辈意识到这种传承断裂的危机并努力的做着什么,但现实仍然堪忧!

    9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