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优秀作文--乡村逸事

wjp 1172分享

  在那十年动乱刚开始的时候,李时景出生在一个那时还算是僻静的小乡村。他是作为家里的长子出世的,他上有一个大姐,后来父母又连着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作为农村家庭里的长子,并非像在大富人家那样是受到四方的宠爱,而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以在李时景还不大时便随着他父亲去干农活,为父亲干农活时送去午饭。就李时景的名字说,按排辈,他该排到这个“时”字。而本来他爸是要给他取一个锦绣前程的“锦”字,不料阴差阳错最终户口上的名字是“李时景”。而作为家里的长子,本来子承父业,他是一定要一辈子种田的。

  只是李时景有一个爷爷,他爸的这几亩田也是他爷爷给的。他爷爷并非种田,而是一个远近驰名的雕刻师傅。在这一带,或者说是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大多数人都是信佛的,所以也产生了一种宗教的产业链。比如实在活不下去了,大多数识字的穷人就会去当和尚。而为了更多的人捐献香火钱,除了和尚自己要苦练“武功”外,也要把各种法器准备齐全了。尤其要把寺庙搞得富丽堂皇,这就需要精美的佛像和一些木制的装饰品。李时景爷爷以前也给大户人家做有装饰的桌椅之类,不过到后来多接的是城里一些比较大的寺庙的生意。富了以后,按着传统的观念,要有几亩田才能安身立命,田租收入也是最稳定的,李时景爷爷便买了几亩田。后来新中国土地改革,他爷爷只好把给别人种的田收回来给自己家人种,好在虽然自己大儿子早年夭折,二儿子已经成年,便把这田给了他种,而这老二正是李时景的父亲。

  当时李时景爷爷只把这手艺传给了他的最小的儿子,他比李时景他爸要少了十来岁。李时景十三四岁时,在农村已经是需要准备干重活了。当时他爸已经久被一种疾病困扰,虽然勉强着还能下地,但明显是已经不行了,亲戚朋友都看在了眼里,只是不说,说是在静静的等他死也不为过。而这时一直憋着气的母亲也逐渐不理家务,说是要投身佛门。这李时景他妈本来家里比这个家要富裕些,她父亲本也做些小生意。后来她父亲认识了李时景爷爷。当时李时景外公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怕无人养老送终,所以就委婉地向李时景爷爷请求过继给他一个儿子。本来家里就有点人丁“过于兴旺”,便把四儿子过继给了他。而作为两家和好之意,这老头便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李时景他爸。而李时景她妈一直就以为是她爸把自己“卖”给了别人,所以一直有气。

  父亲重病在身,母亲又时常以为父亲求神为借口不在家中,自己常常是饿着肚子。每次到了这时候只好往爷爷的口袋里摸钱,有时摸着了一块,自己就能买好多好吃的东西,自己便觉得可以再饿得住一天。此时李时景已经十四岁了,他也不喜欢过这种日子。他便打定了主意:以后决不能去种田,要跟着爷爷学雕刻赚大钱。

  就这样过了一年,李时景父亲去世了。眼看此时不仅养不活弟弟妹妹,还可能自己一辈子只能苟且度日。便要着母亲在旁边说,要爷爷答应让他学习雕刻。爷爷本来对自己这个二儿子就有些愧疚,而把这手艺传给李时景这个长孙也合乎祖宗理法,便答应了。虽说是学习,可爷爷毕竟精力有限,他也只能是在一旁趁机指导。好在这雕刻不是体力活,李时景便也学到了不少。然而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可能老人家对儿子的死会有点想法,再加上确实是年老体弱,李时景爷爷便去世了。

  于是李时景就又这样被逼着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干回他爹的老本行——种田呢,还是继续学习雕刻呢?学雕刻吧,又要向谁学呢?这问题困住了李时景……

    8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