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哲传读书笔记高中
编者按:《史怀哲传》以丰富细腻的文笔,真诚地讲述了史怀哲伟大而传奇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引导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史怀哲传的读书笔记》。
一个问题:七年之久的学医过程,文中说到史怀哲是用“为了进军罗马,哈米尔卡和汉尼拔也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先征服西班牙的。”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哲真的是用这种侵略性的战争来激励自己的吗?学医应是有一种大爱的情怀的,这一笔未免有些争议。
史怀哲的确是个圣人,但你不该用写圣人的笔法去写他:读下来其实能感觉到文章的生硬,作者试图对史怀哲经历的每一件小事,他的每一种看法和态度都以一种仰视的姿态去瞻仰,贯彻始终。读书不是旅游,不该是一开始就怀着朝圣的心态,像对待耶稣一样,瞻仰他生活琐碎,认为他人生的每一个碎片都能折射出圣光。一些可以的维护和解读,将一件芝麻小事捧到一个无比崇高的高度,是很容易让读者尴尬、不信服的。就比如不喝肉汤这个例子,我们能够感到是作者拼了命地想把他的童年和未来联系起来。但其实古往今来这样的“平民化思想光辉”的例子实在多如繁星,只是碰巧这个人成功了,而其他人湮没凡尘。因为一个人成功了,我们就用放大镜去无限放大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再把这些细节通过五花八门的角度赏析一番,然后强扯上未来的行为和成就。就如上文所说,这不是一个写传记的态度,这是一种旅游般的行进与盲目瞻仰,让文章生硬。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而且看他平凡却不平庸的一生。作者的事例需要抽其精华,且个人观点不要肆意妄加。他的作为的确是个圣人,我们尊敬但不会膜拜,那么文字也就不要给人膜拜的感觉。
流水账似的记法,人家那是在过日子,可我们不是:传记需要以时间为线串起一生,但平铺直叙事件再加上几句人物言论让我看到的是对真实事件这样事实的过分依赖。记叙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添几个生动的句子,要知道,本就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让人很难动容,再用这种小学生的方法叙写一个又一个时间轴上相对特殊的事,得不到往下看的动力。我们是在读书,人家自己的日子平淡如水没有问题,我们需要看到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太少。
应有一颗像史怀哲一样的虔诚的心:想来想去,对于耶稣“戏份过多”的问题,我还是从褒扬的角度来说。宗教于我们而言比较远,但想到这是一个能让人无条件坚强无条件付出的美好精神状态,那么史怀哲时时刻刻以其为准则也就不出意料他会成为那样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了。这是一种理智的虔诚,它让人不求结果的去做一件对的事。信仰在此时散发出万丈光芒。
决定了就要做,困难是用来被解决的:我非常敬佩史怀哲能去执行一个跨近十年的计划“到三十岁直接服务于人”,读到这里不禁想到两年前我也做了一个计划:到四十岁到疆藏地区支教。如今我还记得这个计划,但却没有信心是否一定能实行。我认为史怀哲在才名已显时决定重新开始,决定放下一切,并且将亲朋好友的不理解一一解决,没有被说服,这就是我该学习的。我清楚语言的力量,最害怕被人说服,而他做到了克服。信仰也罢,慈悲也罢,我更愿意相信最终是他的坚持促成了他的成就。
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被迫……,而是因为我爱所以我愿意:这是我想学习史怀哲的第二点,文中有人这样劝史怀哲:“去蛮荒之地为黑人服务,当然是好事。但这种工作,应该留给那些在学术上和艺术上没有天分的人去做。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浪费上帝赐予人的才华啊!”读到这里心跳猝然一停,多少基层人员是被迫这么做,是没有才华而为养家糊口而被迫吃苦。放下绫罗绸缎去穿粗布葛衣的寥寥无几。如果伟大的奉献是生活所迫,那么心境相比主动者是多么不同。基层总得有人干,若是哪天世上人人有能力去过悠闲富庶的生活,那么谁来干这些事呢?爱的无私,这是一种能力。
作者:问馨霖
公众号:浅尝辄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