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视为话题的作文
使你无视忧虑,它依然存在,无视小事,它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 活.人们总习惯忽略细小的东西,往往因此带来遗憾,为了少一 些遗憾,我尝试着不再无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无视的话题作文。
无视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顾他人瓦上霜”,鲁迅先生曾剖析这句话是“叫人奉公忘私,不要多管闲事”,但是继彭宇、吴俊华、小悦悦事件后,它却成了极端自私的代名词。漠视,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的禁词。
在极度缺少温暖、互助、关爱的环境下,人们开始向往着“老北京式”的生活,排斥、批判着冷漠的小资,把生活的点滴挪到公众的视角下,希望能温馨的讨论。这种心态,除了培养一批批的微博控、八卦狂外,并没有什么其他长处。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这种互不干涉的生活状态,也并非一无是处。人生在世,总要漠视点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希望被人漠视--在课堂上出糗时,总盼着所有的同学心不在焉;在生气落泪时,总求着所有的朋友不围在身边问这问那。不止渺小的个人,甚至庄严的法律,有时也是一道隔开关注的伞--不然,何以解释,在审判隐私案件时,总要禁止旁听呢?
三国时期,东吴吕蒙负伤,孙权将他接到宫殿中修养,常常去探望,但时间长了,孙权发现自己一去,吕蒙总要行礼,反而不利于伤势。于是,孙权就命人在墙上挖了一个洞,每次都透过这个洞探视。自此以后,每当有将领受伤,孙权都会将他们接到那里来养伤。
孙权不进殿,在将领和他人看来,都是一种漠视,但恰恰这种漠视,体现了他的一种人文关怀。
盲目的关心会让人感到烦闷,盲目的打探会让人感到憎恶,盲目的援手会让人感到受挫。保持一个距离,调整一个角度,选择一个眼神,以淡淡然的态度“漠看天下事”,既能给他人一个空间,也能还自己一片宁静。
无视
“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对于文风峭劲、气势纵横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清代过珙曾言曰:“字字足令彼心折。”可面对如此罪名,武则天又是如何呢?她读罢此檄不怒反笑,大夸骆宾王字字有理有据,文风雄伟,不愧才子之称。
可见一代女帝的心胸气度绝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能做到这点又谈何容易?像武氏一般恰当地无视可不是世人皆可为。从哲学角度看,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实现人生价值,而非其它。只有统筹兼顾,恰当地无视一些事物,才能集中力量,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之旅。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恰当地选择无视。
梭罗先生只为追求内心宁静而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独自一人冥思的模样,在我心里是极致的美好。他曾在书中写到:“霍洛威尔农庄的迷人之处,在我看来是它的遁世之幽。”为何遁世?因为这尘世间扰乱他思考的东西太多,所以梭罗选择无视,所以我们才能在这纷繁中读到《瓦尔登湖》,仿佛是那片湖中的一捧清泉,极致的纯粹与干净。
不仅是我爱的梭罗,学家阿兰也曾对关于“无视”这个话题有过一番阐述:“对于忧郁者,我只有一句话,向远处看。”如果眼睛自由,头脑便是自由的。何谓“向远处看”?是向目标看,向初衷看,坚定信念,而非被眼前的琐事所扰。各国皆有如此的思想。中国亦如此。
五柳先生在《归去来兮辞》中自问:“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他独自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无视官场黑暗,不忘初心,只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终于他融于自然万物,在极致的和谐中了此一世。以陶潜先生为首的魏晋文人是中华文化这长长玉带上最耀眼的一处。中华文化五色杂陈,头绪万端,韩愈于《进学解》中有言:“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我们应该汲取事物中有益于我们的精华,而无视那些避无可避的糟粕。
历史如此,国家如此,民族亦如此。我恍若觉得成大业之人皆有此志。世界是物质的,的确。但我们都是有思想力的人类,哲学也从未否定我们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恰当地无视身边不良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通往梦想的大道会越来越平坦,越来越开阔。
梦想可能远大,但若会恰当地无视,其梦虽远,行则必至。
无视悲伤年华
其实上了初中的孩子,心里面总会有莫名的悲伤。看到晚上的霓虹灯,会哭;看到秋天的小草。会哭;看到冬天里的冰雪融化,会哭。但是唯独遇见失败不会哭!因为我们是那么没心没肺的所谓的“90”后。我们很坚强,当痛苦了,我们会把悲伤往肚子里咽,应为我们不会让软弱的泪水打败我们无坚可催的心灵。
我们哭,是因为万物都有凋零的一天。我们坚强是因为我们不会哭。
心脏还在一分一秒的跳动,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所以我会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