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心得体会

嘉欣 233分享

  李夏将青春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他热爱的青山之中,镌刻在他情之所系的群众心里,用33岁的生命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19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心得体会_坚守初心 用生命诠释担当,希望大家喜欢。

  2019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2018年6月29日凌晨,长安镇大源村发生特大洪水,李夏和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山路进村,组织群众排除险情、核灾救灾。一直忙到中午,李夏才发现自己脚已经泡肿了,就光着脚在群众家门口核对灾情。李夏牺牲后,他母亲看到这张照片说:“他从小穿个塑料凉鞋都怕沙子硌脚,没想到现在能光着脚下村。我为儿子感到骄傲!”汪夏寅 摄

  10月23日20时40分,距离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还有20分钟,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会议室里已亮起了灯光,乡党委、政府全体干部都守在电视机旁,等待见证他们的好战友、好兄弟李夏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庄严一刻。

  “老百姓有什么困难,他都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帮老百姓解决。”“现在路修通了,菊花销量好了,人也快活多了,这其中都有李夏的心血。”李夏扎根皖南山区偏远乡镇工作8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有事情,找李夏”成为当地群众口头禅。

  “他是真的喜欢基层,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在采访中,不只一位受访者告诉记者,在他们眼中李夏就是一个“讲普通话的本地人”,是自己的亲人。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的几个细节,也验证了群众的说法。

  “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干事有劲。”这是李夏常说的一句话。群众家有困难需要帮助,他冲在前;山里发大水需要派人值守,他也冲在前。

  2018年6月29日凌晨,长安镇大源村发生特大洪水,李夏冒雨前往转移群众。由于村口道路被洪水包围,李夏和同行的镇干部们只能绕道危险的山路。原本10分钟的路程,李夏冒着生命危险走了40分钟。不断滚落的山石,让走惯了山路的其他干部也觉得后怕。

  入村后,大家抓紧排除险情、核灾救灾,一直忙到中午。脱下沾满泥、灌满水的雨靴,李夏才发现自己的脚都泡肿了。同行的长安镇副镇长汪夏寅抓拍下了这个瞬间,把照片拿给李夏看。李夏却说不要让家里人知道了,免得担心。

  李夏牺牲后,母亲才看到了这张照片。“他从小穿个塑料凉鞋都怕沙子硌脚,没想到现在能光着脚下村。我为儿子感到骄傲!”她摩挲着照片,安慰哭泣的儿媳。

  在发布仪式现场,大屏幕播出的短片公开了多张李夏生前的工作生活照片。其中一张是李夏和同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帮大婶提着一篮子南瓜。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成为李夏与群众心连心的生动写照。

  电视机前,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曾任绩溪县长安镇纪委书记的章毓青已经泣不成声,“一闭眼,总感觉李夏还在大家身边,还那么开心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章毓青回忆,这个城里来的小伙子刚来时,还有人怀疑他是来“镀金”的,没想到他一来就改变了大家的印象。“别人都是等待分配任务,跟着领导下乡,李夏是有事没事就往群众家跑。”

  为了克服“语言困境”,李夏用最笨的方法学习当地难懂的方言,虽然闹了不少笑话,却很快掌握了打开群众心扉的钥匙。为了帮助群众生产生活,这个从前稻麦不分的小伙子,经常挽起裤腿就下了地,最后也成了半个种花生、养菊花的专家。“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群众”,李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好口碑。

  李夏牺牲后,家人来收拾遗物,除了很少的几件换洗衣服外,一件迷彩服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李夏最常穿的衣服之一。

  “迷彩服耐脏耐磨,穿着方便,在乡镇工作很需要。”荆州乡党委副书记汪龙山回忆,有些年轻干部觉得迷彩服不怎么好看,不太喜欢穿,李夏却毫不在意,经常穿在身上走访群众。“老百姓看到这件衣服,就觉得亲切。”

  李夏生前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很多都是身着同样的迷彩服:刚到乡镇时,和同事一起去参加植树,他穿着迷彩服;参加地质灾害演练,他穿着迷彩服扛着红旗跑在队伍中……

  除了迷彩服外,遗物中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包裹。平时住在乡镇,周末才有机会回家的李夏,每次回去都提着这两个包裹。

  “每次回家,他总是带两个包,一个背包里装衣服和生活用品,一个公文包里装着工作资料。”李夏妻子宛云萍说,李夏经常利用周末在家的时间加班,如果接到紧急电话,常常拎起包就出发了。

  李夏是个很顾家的人,到乡镇工作8年,每天晚上和妻女视频,都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到周五,女儿习惯把爸爸的拖鞋放在门口,却常常等不到爸爸回家,气得她嘟起小嘴学着奶奶直呼其名,“臭李夏”。

  吃住在镇上,给了李夏拉近与群众距离的机会。无论白天黑夜、分内分外,李夏总是随叫随到、随到随办。“他问我身体好不好,家里还有什么困难,抱起我家小孙女叮嘱她要听奶奶的话。”长安镇高杨村贫困户许冬仙仍然不愿相信李夏牺牲的事实。至今,她家中还贴着带有李夏泛黄照片的帮扶联系卡。

  李夏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多年来,绩溪县应急办等多个县直部门都想选调他回县城上班,他却都谢绝了。他总是那句话:“我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看着他们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内心充满成就感。”

  高杨村村民葛洪亮住在村口的位置,她家房前曾是种着蔬菜、花生等各种作物的农田和一条弯弯曲曲的田埂路,再往前就是时常淹没在云雾中的茫茫徽岭。

  李夏常来她家,帮她下地干活,还建议她多种些菊花,说这样效益好。葛洪亮有顾虑,李夏开导她,技术不用愁,他会从家乡黄山市请来技术专家,销路也不用愁,家门口的田埂路马上就可以翻新了。

  “他总是说我们这里山好水好环境好,一来就有家的感觉。”在葛洪亮的记忆中,李夏从来都把他们当作自家人。

  如今,葛洪亮家门口的田埂路已经翻修成了宽阔便利的砂石路,路旁开满的菊花则诉说着对李夏最深沉的思念。

  2019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漫山遍野的花朵为你绽放”

  舞台上,掌声中,李夏的妻子宛云萍替丈夫接过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向时代楷模李夏,致敬!”现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少先队员簇拥下的宛云萍,看上去有些瘦弱。虽然李夏已经离开了,但是她和女儿每天都会给李夏手机发微信,就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家里不再有李夏的身影,但是他还在女儿的画本里、拼图里、琴声里、思念里……

  宛云萍告诉主持人,聚少离多、扎根基层的8年,李夏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雷打不动要跟妻子视频,两人聊完了,就让妻子把手机架在钢琴上,听女儿弹琴。李夏曾承诺,如果女儿通过三级钢琴考试,就送她电话手表。女儿顺利通过了,电话手表到货了,李夏却永远离开了。

  “爸爸,我特别想你,你什么时候回来?”李夏的女儿说。

  “我不相信我和儿子就这么一点缘分,他只是换了种方式陪在我们身边。”李夏的母亲说。

  “李夏永远是我们最爱的人,最怀念的人。我们在家里等他回来。”妻子宛云萍说。

  “李夏,我真的很想你,真的舍不得你,不想你离开我们。”同事汪夏寅说。

  “李夏在我们心里,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村民王秀萍说。

  “李夏没能看见心爱的女儿长大,没有看见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彻底脱贫,但是李夏来过这里,在这里用心活过,用力爱过,这片土地不会忘记,村民不会忘记,漫山遍野的花朵不会忘记,他们为这个纪检干部短暂而绚烂的生命绽放!”主持人质朴的话语,迸发出磅礴力量,在每一位观众心中久久回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真情的呼喊,都是源于心底的怀念;所有的怀念,都会成为时代的记忆。

  好党员、好干部、好青年李夏,你听到了吗?

  2019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2019年8月10日,受强台风“利奇马”影响,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遭到强降雨肆虐。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的危急时刻,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夏第一时间奔赴抢险一线。在转移群众途中,突遇山体塌方,年仅33岁的李夏英勇牺牲,将如夏花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抗灾抢险路上。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集中推出李夏同志先进事迹报道。10月22日,人民日报7版刊发《为百姓,他不曾犹豫半分》中提到:李夏将为民情怀融入血液之中。在不同的基层岗位,他总是第一时间进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事、解百家难,将自己变成“讲普通话的本地人”,老百姓也因此把他当做自己人。

  2019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如果不是一次次选择留下,或许李夏不会走得那么匆忙。

  今年8月10日下午,距离台风“利奇马”登陆中心仅300公里的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大雨如注。这本是个周六,李夏已经答应妻子回家。

  然而,险情终究让李夏放心不下。山洪涌进敬老院,李夏和同事蹚着水,扶五保老人撤离到高处;路遇塌方道路受阻,他们徒手搬运碎石,为救援车辆开路;看到一对母子往塌方地段走,他们又转头护送他们。短短一小时,17位村民在他和同事帮助下转危为安。

  就在他们向着下一处险情奔走的路上,接连三股泥石流突然从道路一侧的山上冲下来,泥沙夹杂着树木冲倒了围墙、凉亭,卷走了队伍后头的李夏。

  “李夏!李夏!李夏!”

  一片狼藉之上,搜寻的呼声从白天响到黑夜。11日清晨,人们在小河下游找到了李夏,他被泥水一路冲下,躺在一棵小核桃树下。

  没人愿相信,这个在群众危难关头一次次挺身而出的小伙子就这么走了。

  2013年,在洪灾中翻山越岭十多个来回送救灾物资;2014年寒冬腊月冒着滚滚浓烟参与森林大火扑救;2016年山体滑坡,驻守在塌方点三天三夜劝导群众远离危险区域……每次他都冲锋在前,也都平安归来。

  这次,妻子宛云萍却再没能接到李夏报平安的电话。“我和宛儿(女儿小名)的生日他没有一次在身边,这次他说一定回来,他答应得好好的。”宛云萍喃喃自语,泪水涟涟。

  2011年,老家在黄山市区的李夏回到家乡,考入绩溪县长安镇政府。母亲原以为儿子离家近了可以尽尽孝了,却没想到“他一头扎进了山里”。

  陪着李夏,宛云萍也尝过山里的苦。冬天这里滴水成冰,水管上冻他们只好敲开碎冰,从井里打水用。破旧的木质窗户挡不住呼呼的北风,只好用一块雨布将窗户的四角钉上。

  常年在乡下,女儿从出生到如今6岁,李夏陪伴她的日子,掰着手指头能数出来。每到周五,女儿习惯把爸爸的拖鞋放在门口,却常常等不到爸爸回家,气得她嘟起小嘴学着奶奶直呼其名,“臭李夏”。

  他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多年来,绩溪县政府办等多个县直部门都想选调李夏回县城上班,被他一一谢绝。2018年,组织上准备派李夏去最偏远的荆州乡担任纪委书记,他却一口应下。

  赴任前一晚,李夏的同事兼老友——长安镇党委副书记汪来根终于忍不住问:

  “你知道荆州在哪吗?”

  “知道,比长安镇离家更远。”

  “那你咋就愿意越跑越远呢?”

  “事儿总是要有人做。”

  地图上这个位于皖浙交界的小乡镇被崇山峻岭环抱,车程两个小时的山路被称为“天路”,当地人说有351道弯。

  向下、扎根,为何如此义无反顾?在李夏《工作日记》的扉页上,有他的座右铭:“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

  建功立业之抱负怀于心中,仿佛一切有了答案。

  2019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小时候穿凉鞋都怕沙子硌脚,现在却能光着脚板走田头。”母亲一语道破李夏的成长。他以前没少闹过稻麦不分的笑话,第一次下村,李夏兴奋地打电话告诉妻子:“花生竟是长在土里的!”

  李夏开始“恶补”农村这门课。他去岳父家,爷儿俩就着几碟小菜能从太阳落山聊到深夜,他一个劲儿讨教着种菜学问,再不过瘾就拉着岳父,打着手电去菜地“现场教学”。

  绩溪十里不同音,面对群众,一口普通话的李夏最初只能以写代说,他像学英语一样逐字逐词学方言,把陌生的词一一记录反复练习。一年时间,他已经能听懂村民的讲话,偶尔还能说一两句正宗的俏皮话。

  在李夏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工作照中,他总是憨笑着同村民站在一起,平日里腼腆内向的他曾告诉母亲:“和他们在一起不拘束,总有聊不完的话。”

  在不少村民记忆里,李夏这个城市小伙最爱在晚饭后来家里串门“拉呱”。

  贫苦户许冬仙记得,无数个黄昏,李夏打着招呼进门,拖出个板凳坐下。许冬仙的孙女胡心怡与李夏的女儿差不多年纪,李夏见到她总是格外喜欢,常打开手机让两个小伙伴在视频里见上一面。

  在李夏的帮助下,患病的许冬仙养了七八十只鸡鸭,日子渐渐好转。“李叔叔什么时候再来陪我玩”,又一个黄昏,听到胡心怡突然问起这句话,许冬仙鼻子一酸,“我的亲人……走了。”

  把李夏当亲人的不止许冬仙。一次,他开车回家,高速路上接到电话,一位村民向他咨询医保问题。明明不是自己分管的领域,李夏还是把车开到了服务区,在分管同事和村民之间咨询、解释,两个小时来来回回十几个电话,手机都打没电了。

  “我不记得别人电话,只记得你的。”电话那头村民说,这句话让李夏心中一热,“被需要的感觉真好”,回家路上,他心情格外舒畅。

  老百姓成了李夏难以割舍的情愫,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是他前进的方向。

  李夏的遗体告别仪式上,75名来自长安镇的干部群众人手一支菊花,这是他们与李夏最独特的联系。

  当地高杨村种植贡菊已久,产量却一直上不去,李夏决定帮忙。“这玩意儿我们种不来”,村民王建兴看到李夏连连摆手,他曾在2006年种过3亩菊花,因为管理技术落后,不仅一年没收成,还搭了几千块农药化肥钱,“出再高的价我也不敢种了。”

  李夏偏偏不信邪,他从老家请来专家和种植大户,把村民聚在一起搞培训,自己也阅读起种植书籍,“杀菌农药混用超过五种就失效”“菊花铺在烘箱中要四周厚中间薄”“从起灶到出花20到22小时”……他也成了半个贡菊专家。

  村民们见这般热火朝天,纷纷把闲田辟出来改种菊花,当地种植面积从400亩增长到1400亩,2018年亩均收益达8000元。“说什么都不再种菊花”的王建兴最为积极,今年他家的菊花田增加到近10亩,“种什么都没有菊花赚得多,得感谢李夏。”他逢人就说。

    相关文章

    精华图文

    99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