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崔莹莹 1172分享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支援边区教育事业的事迹,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他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献身西北教育。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

  影片即将结束时冯老师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教师,我愧对自己的学生,因为从此以后我再没有给他们提供知识的能力。”听了这就话让我心酸,我不知道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回味自己的一生时,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是否记得要调走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当他双目失明校长为了为孩子负责要求他放弃教书时他的失落,当从他嘴里说出“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时,我着实被他的精神折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当他在深黄色的沙地上写下”张建华“三个字时,我第一次感动了:他用”我是老师“的真诚在一个幼小的心灵深处播种了希望,同时他也给这块贫瘠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此刻,我懂得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父女一样朝夕相处,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 “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

  当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冯志远像盏明灯,给我指引着方向。跟冯老师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我们的环境还没有差到如此恶劣,我们的付出也不及他们多,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为动力,做真正的教育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片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师者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双目失明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当这样的事降临在他的身上却”失灵“了,他在短暂的悲痛后依然选择站在自己熟悉的讲台上。他说”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当他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朗诵《岳阳楼记》时,学生们折服了,校长折服了,听课的每一名教师折服了!就这样,他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下肢瘫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被冯老师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老师在课堂上上课是多么辛苦,我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我们所学到的点点滴滴的知识,全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学好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

    20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