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晴恩 1172分享

  《黄金时代》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影片用将近三个小时的篇幅,细腻而传神地重现了民国时期女作家萧红坎坷而传奇、短暂却璀璨的一生。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黄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黄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作文篇1

  昨天非常有幸获得了《黄金时代》提前观影的资格,看过之后,电影给我留下的是对萧红深深的同情。

  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冷漠的父亲,慈爱爷爷的离世,都使得萧红从小就过着可怜的生活,她所渴望的是身边有个人去爱她、疼她、照顾她。她一直等着状况能够变化,但是等来的却只有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先是表哥的离弃,后是汪恩甲的始乱终弃,后来她终于等到了一生的最爱——萧军,和萧军在一起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萧军对萧红百般照顾,那个时候萧红得到了她最想要的,那个时候也是她一生最快乐的日子,是她的黄金时代,然而好景不长,萧军的出轨、大男子主义都使得萧红在精神上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对于这个她最爱的人,她也只能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而选择放弃。之后又是端木蕻良,又一次的始乱终弃(个人对他没有好感)。这些萧红生命中的男人都是如此的不给力,以至于萧红的命运会如此的不堪。

  对于萧红的一生,应主要是由于她自己的性格决定的,就像她在《呼兰河传》中描述的那样,不管是黄瓜还是其他,生命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按照自己的性情去做,即使后来会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这是萧红最令我钦佩的。勇敢的去爱,义无反顾的去抉择,对于结果,不管好与坏,都勇敢的面对,这才是真正的萧红,我心中永远的萧红。

  黄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作文篇2

  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电脑慢不看视频,用新电脑后去优酷转转。黄金时代可以免费观看,三个小时的片长,还是有点犹豫。早年经常长时间用电脑,现在很少单一行为占用这么长的时间。春节假期空闲时间多,又去鲁迅公园游玩,还是下决心看一下。

  和鲁迅先生相关的文学,以及文学史,我还是比较熟悉的,这些年又阅读了一点萧红作品,所以电影看起来还是比较充实。王志文演的鲁迅,脸还是胖了一点,许广平也那样。鲁迅先生骨头硬,这就只能靠王志文说一些硬话了。

  有那么一点情结,就多一点关注,情结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变化,会不断发酵,也会不断泛黄。有些事情会坚持下去,有些事情会放弃。

  看黄金时代,关注一下如何表达时代和人物。是萧红的黄金时代,还是黄金时代的萧红?当然是前者。萧红在经济上比较富裕后,经济自由后,有过那样的感想。黄金时代的语境,在萧红那里是个经济问题,在电影中感觉是感情问题。个人的感情是细微,敏感的。电影所表现的和实际情况肯定是有差异。时代的变化,更将许多关注更替。

  导演许鞍华早年作品选题是张爱玲的小说。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个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男人女人角度又不同。女导演看百年中国现代化及妇女解放运动。解放思想依然是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解放军依然是主要军事力量,妇女解放依然是社会发展的旋律。

  我的个人感觉,萧红脱离了家庭以后,社会化的程度相当大,她所交往的人,是左翼文化的骨干力量,时代的痕迹鲜明,卷入社会的浪潮。张爱玲的家庭势力大,母亲长时期存在,社会的变化在她身上影响小。家庭影响,生活的本能占据主要因素。封建大家庭的衰落,人性的顽劣,大上海的现代化,综合在一起。

  电影除了台词,也用画面表达。汤唯身穿旗袍,背对镜头,一只手支着烟。电影中出现二次这样的画面。再有就是逃离旅馆前,在窗台上抽烟。抽烟的姿势有点不自然,估计让张曼玉张柏芝来演更形象。

  长期看文本,习惯翻来覆去。电脑上看电影,有些情节也会退回去再看一次。现在觉得还是自然的流水看,记住哪些是哪些。导演的编辑和拍摄也是反反复复,呈现在眼前的产品,是精心加工,汇集许多人的工作。现在的电影产业真是一个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作文篇3

  对于一个对萧红无甚了解的观众而言,《黄金时代》就是一篇巨细靡遗的个人编年表。然而在看罢这篇长达三小时的编年表之后,却无助于引发人们对于萧红更进一步的兴趣。这位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据煊赫一席之地的天才女作家,其生平在方寸银幕间贫乏无趣得泯然众人。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颇具文学情怀的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都尊萧红为自己心中的偶像。片中直接从萧红作品中撷取的大片对白,精确到具体日期的一个个细碎事件描述,以及力求还原当年时代风貌的服装和道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以上这些是许鞍华和李樯从可证的史料中收集而来),都彰显出编导渴望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萧红的深切诉求。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过于渴求客观与真实,影片采用了最为笨拙的方式去演绎萧红的一生。它从萧红第一段失败的恋情开始,事无巨细地一点点推进着人生前进的步调。与萧红有过交集的成群的人物走马灯似的出现在银幕上,留下零星的事件,便迅即离去。观众只是明白发生了什么,却难以理解一切为何以及如何发生。对于更多史料难以确证或影像无力表达的部分,则采取了令人惊异的由演员面对观众大段念白的方式予以呈现。这些频繁出现的间离段落,犹如一则旨在介绍史实的电视纪录片,让整部影片本已破碎飘零的同时,更让人有出戏之感。以至于有论者感慨影片更像是一部资料翔实的论文,而非电影。事实上,即便将其视作一篇论文,其论据材料之取舍,也值得商榷。对于理解萧红的性格至关重要的童年家庭部分以及与萧军端木等人感情关系的诸多细节全部按下不表,却对每一次文人的聚会就餐细节描绘得丝毫不差,而对于萧红与萧军、端木难以善终的两端感情尽数归咎于男方(萧军的狂放与多情,端木的懦弱与自私),多少也有悖常理——感情终归是两个人的事,问题怎可能单属一方?

  以上种种,归根结底都是编导有意无意的粉丝心态使然。《黄金时代》犹如他们向偶像致敬的赞美诗,其中关于偶像的描写都是俯就身躯的仰望,必然容不得一丝瑕疵与污垢存在。因此,萧红自身性格的缺陷,都成了《黄金时代》里尴尬的留白。而这些散落四处的留白,对于对萧红其人其文并不熟悉的当代观众而言,甚至成了理解故事发展的隔阂与阻碍。至于不少人曾经期待的,通过这样一部深入描摹民国文人的史诗巨作尽显一个时代之文化风流的主旨也彻底落空。片中虽然出现了大量与二萧有过来往与交集的文人雅士,然而后者基本沦为了侧面讲述萧红生平的刻板道具,如王千源、田原、祖锋、王紫逸等人的所有作用几乎就是朗诵几段长篇大论的念白,所饰人物的性格则没有丝毫表现。在这方面而言王志文饰演的鲁迅或许是唯一的例外,举手投足间的三言两语,多少表现出一代文豪的风度与气质,而讽刺的是,王志文也是这一众配角中唯一没有去读那尴尬念白的一位。

  影片将全部的焦点统统对准萧红一人身上,除了令大量原本各具风貌的配角沦为脸谱式过客外,还丢掉了主人公所处时代的真实背景。二萧身在上海与武汉之时,恰逢抗日战争最为惨烈之际,加上二萧所在的左翼作家阵营,也遭到了政府当局的围追堵截。他们的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是在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进行,而每一次辗转和迁徙,则都是迫不得已的转移。然而,战火在影片中,仅仅是在最后的香港段落有一短暂的呈现,在其余大部分时间里都隐身幕后。给人的错觉竟然是,二萧与友人的活动与来往,皆如闲庭信步般洒脱自如,甚至有点像《午夜巴黎》中文人间的谈笑风生。

  总而言之,《黄金时代》确凿无疑地映射了许鞍华和李樯的初衷与野心,可是这份初衷与野心以一种错误的角度和方式被表达出来。许鞍华和李樯执迷于萧红非凡的文字(这一点的确值得称道和书写),却忽略了作为一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更本职的使命——从历史与生活中提炼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升华。即便是表现萧红才华满溢的文字,作为一部电影也更应该尝试用相应的影像而非生搬对白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而两人用为尊者讳的方式描写自己心中的偶像,更是犯了优秀传记片之大忌。这种情感认同上的主观,恰恰违背了他们对于“客观”的孜孜以求。

  所幸,从片方发布先导海报起一直在强调的“自由”这一核心命题,经由萧红崎岖坎坷的一生多少算是被凸显了出来。从年少时为了爱人逃家私奔,到与未婚夫忍受周遭白眼在旅馆闷居四个月,以及后来始终不愿成为男性附庸、谋求自我独立的意识,贯穿了萧红的一生。再加之其对政治的懵懂,令其没有盲目跟风抱团,而是执着地忠于自我风格进行文学创作,更令其在同时代人群中经历时光的洗礼焕发出神采。当然,就这一点而言,《黄金时代》也还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所能欣慰与感叹的,是许鞍华有勇气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拍摄一部与普罗大众存在天然隔阂的巨作,其罔顾左右的气魄倒是与萧红有了几许遥隔时空的共鸣。至于那个许鞍华想要表现的充满魅力的真实的萧红,只存在于电影之外,甚至萧红的文字之外更多的历史想象中。

    42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