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作文
“赛德克·巴莱”译为“真正的人”,在被所谓的文明“同化”时,他们没有妥协,而是去战斗,去捍卫自己的猎场。很难想象面对死亡时,可以像赛德克人一样的从容、坚定和无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一、这样一部史诗巨片在内的的火爆程度竟然还不及《失恋33天》,很大一个因素是片名不适合内地的认知环境。《赛德克·巴莱》这名字给我的直观感受类似“堂吉诃德”,我还以为这是个背景设定于欧洲中世纪或者日本幕府时期的复古科幻动作片。这片子的宣传上要是用个副标题比如“中国版《勇敢的心》”或者台湾版“疆藩暴动总动员”,恐怕票房会更上层楼。
二、面对这个样一个表现民族主义的“重大历史题材”,导演对日本人的描述并没有全面邪恶符号化,已经着实不易,并引发人的思索。比如,番人孩子巴万在经历了短暂的道德犹豫后,选择屠杀了躲在屋里的十数个日本女人和小孩。而日本人则保全了所有番人孕妇,并给与很好的照顾。
三、小隶作恶坏事,看上去竟与水浒传中宋江“陈桥驿滴泪斩小卒”的故事如此相似,可见历史的悲剧真的是一遍遍在重演。
四、在现在国际舆论环境下,“赛德克·巴莱”们会被轻易地定性为“恐怖主义”、“邪恶轴心”。但看完这部片子我更愿意相信,没有人是生而好战的,没有人不向往稳定、富足的生活,打仗、搞动乱在一定有被逼无奈的因素。如果仔细研究新疆的背景,相信也不难找到他们被欺压的心酸泪。
五、原来原始部落的首领是部落中最勇猛的战士,他的权威来自于族人跟他混能得到和平和富足(守卫猎场、猎食食物)。在这样人口稀少、知识匮乏、战争频繁、经常需要迅速动员的社会中,“人治”和“集权”的效率远远大于“法制”和“民主”。反之,既然原始部落的时代已经远去,那么“人治”和“集权”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也定不再遥远。
观赛德克巴莱的感想
这次的话题似乎不能很好的把握,引来引把文章的主体显得颇为凌乱。以后写的时候还是要确定一个主题再落笔。
鉴于自己不喜欢剧透的习惯,所以这篇并不是影评。和往常一样,既然为“花生”,那便是就着酒送入嘴中的下酒菜。酒香,人醉。这次的酒是电影末了的一首歌《看见彩虹》,意识随着音乐,断断续续。
《武状元苏乞儿》中沦为乞丐的周星星,在一碗狗食中发现了一根肉丝却能惊喜若狂。才发现被逼吃下狗食时,一根肉丝也可成为感动。天地不仁,万物刍狗。历史如此。我曾只为刍狗的骄傲感动,然觉历史本身并无趣味。后发现,历史有其均衡之术:正史由阶段性胜者撰写,野史、戏曲、小说则留给民间,而民间多予失败者以尊敬。小时候喜欢蚩尤、刑天、项羽,后来才知道中华民族血脉传承不易,黄帝破炎帝,说降融合;蚩尤虽败,却封军神。(始皇“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见《史记封禅书》。汉高祖,“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见《史记高祖本纪》)
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合,气势魄力令人敬畏,愿承遗愿,赋予公平,也算是给予每个刍狗以骄傲的权利和感动。喜欢《乱世佳人》,因为思嘉生命化的历史便是对南北战争的最好印证、描述,除此之外,无需再添油加醋。玛格丽特。米切尔是伟大的作家,因为她给予了人以尊重。
谢谢魏德圣拍的这部电影,还原历史是为了还原个人、还原民族、还原灵魂。我想从记录和商业两方面来看,魏导演做的比大多数人要好。天地既已不仁,刍狗的灵魂则更需要好好找寻、祭奠、保存。留下来,才能化作血液,重归祖谱。
我曾看过一个对同胞的定义:我们彼此难以割舍,因为在内心处我们共享着相同的耻辱。台湾的模糊与藕断丝连也与其历史中每个人的记忆断层有关,轮回似乎在什么时候都会存在。受到日式教育的台湾一代,大多数人坦然接受了日式文化的洗礼。在国民党军队刚入台湾时,因为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居然不会使用抽水马桶而被当地人的讥笑。那时的当地人,俨然变成了“文明”的代表,文明的标杆。这个故事我想每个人并不陌生:近年来台湾人对大陆人的评价不也与之相似吗?甚至每个台湾的大陆人回来之后,也会自省自责,顺带向友人宣传憧憬仰视一下台湾的精神世界和人文道德。的确,大陆人土、大陆人脏、大陆人俗,人之初性本善,人往高处走,何必要与之“合污”,情自理出。如果美国今日发文将台湾立为第五十一个洲,我想,今日之台湾人民也会张灯结彩,俯首称是。即便我若为台湾一员,可能亦会如此。我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可以选择无奈,但心中的一道金线却不容一寸跨越,如山横亘,独立的意淫非死无以成全。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和历史的孕育之物,我们的选择只是小民的原则和精神。历史的河流太宽太急,小民没有洞悉时间深处的能力,只有一己之方寸灵魂。刍狗虽民,然民族之魂亦自小民生。这也是为什么在《赛德克。巴莱》中除了男人的血性之外,一个民族会选择骄傲毁灭的背书。
由此断开。下面是接着此篇文字想开了。
一衣带水的两岸,曾经有过太多的隔阂。小学三年级第一次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初中二年级知道了席慕容和她《透明的哀伤》,彻夜读完;高中读到李敖,荷尔蒙的酣畅淋漓,学会了“马上疯”,也惊愕于台湾教育青少年外蒙之失竟缘于中共,也知道了中华民国版图并未承认外蒙独立。心动之余我也欣喜万分,原来台湾人与我们亦是一家人,余光中的《乡愁》并没有散,从此爱上历史。张爱玲、白先勇、廖信忠还有钮承泽……,我逐渐也熟悉了台湾的大大小小,台北、花莲、艋舺、台中高速,还有热血青年的街头,和夜色撩人的逢甲夜市。小虎队,周杰伦带给我的音乐,一直到现在还在身边围绕,是这些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时代和青春的印记。说到情愁,我立刻想起周杰伦“上海1943”和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说起漂流,之于我便是童安格的“忠孝东路的爱与哀愁”和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台湾是我的一座青春的画卷,其所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切肤深刻。
我们共享一个叫做中国的文明,历史的断层似乎是时间的玩笑。但是台湾对大陆,亦同于大陆对台湾,在1949年后的了解都还太少太少。对于台湾人民,共即为匪,而共立国立政的根源也在于暴政。13亿人民可以被欺骗十年,然则六十年的蒙蔽,三代更迭,岂仍可以“暴政”二字解释?其实是国是共,在革命之初彼此已心照不宣:皆为手段,救国立国乃是根本。《白鹿原》的白灵儿和陆兆海可以用抛硬币决定是国是共,与国家虽同儿戏,但实质并无出入。若可说上世纪60年代是国人沐浴在共产信仰下的寒冬,那90年代的开放则是冬眠之后的改头换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是资本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众人皆晓并无区分。之所以共至今日未倒,其一,在于它是现阶段中国最有实力的整合者,党、国同生共体,唇亡齿寒;其二,共给予了近代以来中华之未曾拥有的民族自尊。一个新的历史出发点。伟人之言,厚泽后世。也许毛主席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方没有多少人听了进。朝鲜之战,血肉之躯,主席三天三夜思量,给了国人一个最负责任的决定:出兵。自鸦片战争的耻辱和抗日战阵的悲壮被狠狠的一锤定音,朝鲜战争的尊严一扫百年来的国人卑躬屈膝极易自卑,于中国,亦同于甲午战争于日本,阴霾扫尽,涅盘重生还是初生牛犊亦是真正站立的信号,在中国被后世不断地被追溯,寻缘,成为了民族追寻底气和灵魂的图腾。西方无法再低头俯视。
中国人不易,在于大国居大不易。豪强不会善之敬之,只会压之迫之。天地不仁,万物刍狗。刍狗有的,需是那颗骄傲的心。
赛德克巴莱观感作文
《赛德克-巴莱》在内地公映后的状况可用“惨淡”来形容。在杭州,两天只收获五六万票房,容纳百余人的影厅只有两名观众。在广州,周六还有32场排片,周日就只剩下12场。怎么会这样?这难以理喻,这是一部没有理由不去看的电影。
从市场化的角度看,《赛德克-巴莱》显然迎合了内地观众喜欢看战争戏、场面戏的喜好,在两个小时的内地公映版中,导演魏德圣保留了大量战争场面,虽无多少特效助阵,但敌我面对面的惨烈厮杀,还是能够震撼人心。这是一部在影院里看,一点也不会觉得片子很长的电影,如果能够在影院看完《超级战舰》《复仇者联盟》,那么也一定能够看完《赛德克-巴莱》而不觉得累。
重要的是,虽然砍掉了大量细枝末节(有人认为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好看的地方),《赛德克-巴莱》在剧情方面依然流畅,不存在任何看不懂的问题。导演尽最大可能用情节将战争场面串了起来,几段重要的文戏,恰当地补充了影片“骨架”突出的地方,使得它仍然是丰满的。无论是喜欢大制作的大众观众,还是喜欢文艺片的小资观众,都大可将视觉交给银幕,将心灵交给这部令人悸动、颤抖、沉思的电影语言,它所带来的双重冲击,在证实着电影真正的价值。
将一部电影形容为“史诗”,是需要慎重的,因为这个形容,此前已经被数次应用于一些与“史诗”根本不搭界的作品身上,但《赛德克-巴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诗电影。它基于史实所展开的创作,没有刻意地升华与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现。它所诠释的命题,不但属于曾经的台湾原住民,也属于整个人类,在华语电影整体倾向于颓废、萎靡的创作状态时,它几乎是以骄傲的姿态,宣告电影精神不死,捍卫着华语电影在好莱坞、日韩电影面前的尊严。
观看这部电影,通过每个镜头,我都能感受到主创团队的认真。这是一部为践行一种理想、一个愿望而拍的电影。电影之外创作者所承受的压力,并没有影响到电影在质量上的高要求。因为这种认真的态度,《赛德克-巴莱》具备了电影之外的感染力。换句话说,这种在创作上的真诚态度,其重要程度与作品本身是一样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缔造一部好电影。而对于喜欢电影的观众来说,如果在这个时间段有一部必看片,非《赛德克-巴莱》莫属。
已经有不少关于《赛德克-巴莱》内地失利的分析,比如片名、档期、宣传等,都有道理,但这不是这部电影的损失,而是观众的损失,它的黯然下线,验证内地院线不配有好电影上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市场无情,那也只能任由好莱坞横行霸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