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育儿中的放手
编者按:育儿是一个很难的工作,哪对父母都是第一次教孩子,谁都没有经验,但是,他们都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耐心的人。
育儿中的放手
几年前,采访过南京的一位全职爸爸。
不过所谓全职爸爸,只是电视节目报道的噱头,事实上,他只是不需要像大多数人那样朝九晚五上班而依然有能力拥有不错的收入,从而有条件在家带孩子的一位爸爸。
在带孩子方面,他确实有挺多 “壮举” 的,尤其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
他会让两岁的女儿独立洗菜、切菜,收拾玩具,最赚眼球的是让两岁的女儿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去换电灯泡,当然了,是在拉开电闸断电的情况下。
此举引起很多父母的争议,有些父母佩服孩子这么小,就有这么好的独立性;有些父母则认为,这也太不符合安全教育了;还有一些父母想学习他这种潇洒,但好像遇到事情又不知道怎么做到……
因为对他进行过较深入的采访,我得到的信息能比大家单独看电视稍微全面一些。
这位爸爸看似放手的表面行为背后,其实有着他特有的一些东西。
比如,这是一位很有生活热情的爸爸,他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很嗨,带着女儿也很嗨;
他心态平和,不会因为孩子做不好什么事情而生气,也不会因为孩子把厨房弄得一片狼藉而焦虑;
而且,他的动手能力极强,对于引导孩子做换灯泡这样的事情,他胜券在握;
他天天陪伴孩子,很了解孩子的特质,他很清楚孩子不会因为一个换灯泡的行为进而去乱动电器……
总之,看似一个换灯泡的行为背后,其实有着他太多属于他自己独特部分。
好友的女儿上高中,像很多孩子一样,喜欢拿着手机不放,作业摊在桌面上,眼睛却在手机上,一看就是半小时。
好友没有去禁止,只是对孩子说:“如果这样下去,怎么实现你的目标啊?”
于是女儿爽快地提出解决方案——去学校上晚自习。学校不准带手机,晚自习三个小时都认真做功课,回到家玩一会儿手机,然后上床睡觉。
一切安排都很有规律,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
但是话说回来,换个妈妈,这句话是否起作用,是不是可以把主动权交个女儿?这真的不好说。
这位朋友的方法生效,是因为她的女儿有明确的目标感。
这个女孩为了能实现自己学日语的目标,自主做从环境优越的国际学校,去到硬件条件反差很大,管理模式连妈妈都觉得过于苛刻的一所河北的学校就读高中。
而女儿有这样的动力,其实不是妈妈对她说了什么,也不是逼她做了什么,而是来自于妈妈本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成长的不断追求。
这位好友曾走过离婚的痛楚,也曾经历过母女势不两立的绝望,还曾经历过孩子成绩下滑青春期迷茫的痛楚。
但是她最终选择了回到自身,不断地自我成长,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变为事业,建立对自己的信任进而传达对女儿的信任……
身教大于言行的意义就在于此吧!一个鲜活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感染,要比单纯的说教,或单向的要求,有力量的多得多。
最近 “佛系” 一词火了,从佛系员工,到佛系粉丝,到佛系青年……
佛系,无关乎任何宗教,只是以一种诙谐幽默表达一种与我们这个社会司空见惯竞争、非要不可,不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就誓不罢休等亢进状态的一种反面,是 一种“这样也行,那样也好” 的淡然状态。
具体到育儿,自然就有了 “佛系父母” 的 “佛系育儿” 等说法。
比起那些日日奔波在陪孩子上课余班的父母来,比起那些追求完美的父母来,比起那些盯着孩子作业是否完成的父母来, “佛系父母” 们淡定很多。
他们不盯也不催,不焦也不燥,他们的态度似乎在说,孩子啊,我允许你的生命小舟随着风儿的方向游动,我允许你生命的花朵随着自然的节律绽放……
然而,这种顺其自然的淡定看上去是高境界。但你确保不是偷懒懈怠,不是推卸责任,不是心理防御,不是知难而退,不是逃避现实?
是 “佛系父母” 还是 “伪佛系父母”?
如果硬要给出个标准,我想,这个问题一定是要回到父母自身的成长与觉悟上的。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同样是信任孩子,如果父母不学会信任自己,就不可能真正地信任孩子。
父母信任自己能不断地成长,才能信任孩子可以不断地成长;
父母信任自己向往生命的美好,才能信任孩子在向往生命的美好。
不经由对自己的信任,信任就无法真正流向孩子。
而如果不能真正信任孩子的时候,对孩子出现的很多偏差的行为,父母做出来的平静便只能是装出来的,只能是无计可施的视而不见,或者是嫌进入教育过程可能产生麻烦的逃避。
这样看来,任何表象的模仿都是蹩脚的。
所有的理念,只有回归自身,经由自己的生命体验,才能成为鲜活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好在,自我成长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出的主动选择,也可以经由努力达到的目标。
由此我们便可以在育儿过程中,做到最适合自己的放手,而非生搬硬套的模仿了。
作者:李玲
公众号:李玲心灵写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