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国》观后感范文-信中国心得体会

子文 1172分享

  通过朗读书信来再现不同的人他们的情感,将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下面就来看看观众们看完《信中国》的观后感吧。

  观后感1:穿越时空来懂你

  21年前,朱军登上主持舞台,在近乎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观众来信,一笔一划的真诚,让他感受到了书信的力量,《信中国》则应运而生。作为朱军首次担当制片人的一档节目,《信中国》通过选取伟人、名人、到重要历史时期的平凡人的信件,以读信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进入历史,走入写信人的内心,感受到那段时期的峥嵘与喜乐。

  现在社会节奏变快了,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开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及时与高效,习惯写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再过几年,大概写信这件事也该进历史博物馆了,但是只有真正写过信的人才知道,当你在写信时候,你最深的感觉是在揣测对方的心境,仿佛你在写的时候对方就已经收到,因此下笔之时蕴含的浓郁情感,是现在的邮件和即时通讯所不能具备的。纸上的字只是冰山一角,字里的情却如高山大海,找到一个正确的角度切入进去,放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波澜壮阔——而这正是《信中国》所要让观众感受到的东西。

  考虑到上面一点,在读信人的选择上,首次担纲制作人的朱军也是抱着一个十分严谨的态度,力求根据每封信写信年龄、写信人性格、背景等找到最适合读信的演员,真实还原场景来实现对信件最好的演绎,“不亚于电影选角”。作为一档充满情怀的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充分挖掘了每一封信的人物、历史背景,并在读信的过程中穿插介绍。收信人与写信人之间的故事是什么?他们当时面临的境遇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封信,这封信寄出之后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一切的一切在主持人朱军的讲述下都向着观众徐徐展开,亲情、爱情、友情乃至家国情怀无一不深深打动人心。而这一切在合适的读信人的演绎上,使得观众对历史中的那个人的认知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容易理解当时写信人的心理。

  《信中国》第一期中,择取了开国元勋朱德、聂荣臻,上甘岭战役英雄黄继光、革命先烈江竹筠等人,分别由杨烁、唐国强、杨洋、蒋勤勤倾情演绎,又有张少华客串加盟,无论是写信人还是读信人,观众都是耳熟能详。一代爱国前辈的忠诚与爱国情操在信件交流中一览无遗,而关于信仰和时代的抉择也弥足打动人心。一封借钱信,是元帅一心为国的全孝;一封托孤信,是战士怀揣希冀的抉择;一封“母上大人”,慷慨出年轻子女的心泪;而母亲在黄继光牺牲后的致主席信,无不透露出对孩子的拳拳之爱和对祖国未来的憧憬之情。先辈们的志愿,在当下人的朗诵当中铺开,现场观众无不深感拳拳,字字锥心,句句抓人,这就是信件的力量!

  《信中国》以信为载体,用一颗发现与寻找的眼睛,去探求信件背后的故事,追求的是真情实感,立足的是英雄儿女,描绘的是时代风云,着眼的是世道人心。以字表情,以情动人,每行每字中展现出来的,是中国人一路风雨兼程,成就美好未来的光荣愿景。斯人已去,音容犹在,今人更当继承前人的遗志,继续发愤图强,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当下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重温过去的书信,正是为了更为美好的现实生活,努力永远在路上。

  观后感2:顷诵华笺,具悉一是

  2018年,央视推出的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由朱军做主持人和制作人,第一期选取了革命先辈朱德、黄继光、江姐的家书。

  明星读信的节目的最初版,是一档英国的综艺,名为《Letter Live》(译为:见信如晤),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这种将真实存在的,有着真实情感的旧信,由实力演员深情朗读的节目,在目前的屏幕文化下是很是动人。一个麦克风,一封信,一个人,就构成了这种节目的主要元素。

  和之前的节目不同,《信中国》节目的设计,增加了读信的可看性。比如读信舞台的高科技的3D感觉,第一期节目里读黄继光战斗中所写的信件时舞台背景中的熊熊战火让人身临其境。读信人是目前当红、在年轻人中很有号召力的明星杨洋。黄继光的信件和黄继光母亲的信件一起读,增加了我们对英雄背景的了解,演员有张力的话语,制造出的冲突,也更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我有一个表姐夫,是四川中江县人,每次他介绍自己的时候,大家会一脸茫然,这时他就会说,就是英雄黄继光的故乡。老演员张少华读着黄继光妈妈的信,和英雄黄继光的信遥相呼应。她读的信里第一句话说,我们是四川中江县人,让我对信里活生生的这个人有了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后面信里提到黄继光童年遭封建地主欺凌,被逼给狗买棺材做道场,所以他才能珍惜解放后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这些真实的历史信件,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理解英雄行为的机会。

  将存在历史长河里快被淹没的信件,在电视综艺里播出,是一种历史人物的真人秀。在各大卫视真人秀节目泛滥的时候,央视推出的《信中国》,以信为载体,集中地、艺术地展现近百年的书信,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英雄们。江姐为国捐躯,死而后已,却在信件里为被人收养的儿子的学费在考虑,信里说,孩子由幺姐来带,就省下一笔费用;朱老总率领千军万马,两袖清风,为了两位母亲的生活向好友借贷;更加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大公无私,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舍小家,顾大家。

  《信中国》用书信打开了历史,带领观众走进当年的场景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精神情怀。在中年危机、佛系成为网络热词的今天,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人到中年的窘境,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人民群众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己要走的道路。这些事迹在今天对我们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央视的号召力,选到了很多当红明星读信,在前期的宣传中,看到很多小鲜肉的身影。而播出的节目中,《信中国》里信件的选择,偏向先烈的书信,在“娱乐至上”的氛围中,参加《信中国》录制的明星们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弘扬先辈的精神,让《信中国》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

  在各种综艺节目充斥的荧屏上,央视的文化类综艺口碑一直很好,《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等,都有不俗的口碑。相信《信中国》可以保持央视文化类节目的水准,开启书信的时光隧道,把观众带回到历史时空,体味当年写信人的真心真情。

  观后感3:这颗四星,送给正在蓬勃生长的文化类综艺

  关键字:《信中国》《朗读者》《见字如面》《Letters Live》

  央视一套在2018新年后推出的第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信中国》总算是让观众看到了真容。节目以“信中国,中国信”为宣传点,邀请60余位明星,朗读中国革命历史中60封“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的信件。第一集看下来,主旋律色彩浓厚,形式感仍然明显。但作为中央电视台,借着两会推出,弘扬之意也不言而喻。但一直以来,我自己对于文化类综艺的态度,就是无论形式与色彩,只要是能客观重启历史、传递正能量,以及触动观众内心真情感的节目,我都给点赞。因为打动人的,不是形式、色彩与意识形态,而是真实历史里无论大小人物背后,那些能与我们现代人以及未来时代始终相连接的底层情感。

  这一次,我又热泪盈眶的看完了第一集,甚至在张少华老师坐在轮椅上读黄继光母亲邓芳芝的信时,泪流满面。第一集读了四封信,第一封是由演员杨烁朗读的朱德写给发小戴与龄的一封信,托他给自己两个在故乡的老母亲寄去200元中币救急;第二封信是由年轻演员杨洋与表演艺术家张少华老师共同演绎的黄继光与母亲的信件;第三封是由蒋勤勤朗读的江姐的一封信;最后是唐国强演绎的聂荣臻写给日军军官的信,让观众看到中日战争残酷背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好羡慕能在这个时候读小学的孩子们,他们有机会通过这样的节目,走近历史,了解历史课本上离他们遥远的一个个陌生名字。

  这档节目由朱军出品,不禁让观众与去年董卿制作的另一档央视的文化类综艺《朗读者》相提并论。《朗读者》选取的朗读内容不仅局限于信件,它们也可以是书中的片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耄耋之年的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对于翻译那种如痴如醉的纯粹享受,那种从一而终孩子般的赤子之心,还有严谨治学背后闪着光的可爱率性,让这样一位值得被所有人认识的老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也许,这也是此类文化节目的意义之一,哪怕每一位观众只记得其中的一个人、一封信、一段文字,也能与另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连接,得到内心的力量。

  再往前推,腾讯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见字如面》,现在第二季已经完结,正在筹备第三季的节目。与《信中国》的主旋律相较,网络平台的开放,给了节目更大的自由,选取的信件也更加百花齐放。历史的长度拉的更远,人物的选择放的更宽,主题的讨论也更加多远。这也是我在此类节目中最喜欢的一个。尤其是第二季,十几个不同主题的编排选取,讨论了包括“生死”、“爱情”、“思念”、“成长”等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体验。这里的“每个人”,从1949年太平轮幸存者的家书,到三毛的父亲写给女儿的思念;从明代才女徐妙锦拒婚皇帝的书信,再到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情书......可以说,每一封,都能戳到我的泪点。

  如果再追综溯源,所有这些节目的灵感都来自于一个英国的慈善活动——Letters Live。这个活动起源于2013年十二月在伦敦浸信会教堂都城会幕中的一场朗读,后来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品牌。包括抖森、莫娘和卷福在内的很多明星都参与过这个活动。通过他们的演绎,很多西方历史中的人物也变得鲜活与灵动,相信朗读选段也成为好多小朋友学习标准伦敦音的绝佳教材。

  Anyways, 说了这么多,《信中国》,我给打四星,不仅仅打给这个节目本身,也送给所有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及以后将会出现的更优秀的五星作品。

    56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