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惊悚电影《13宗罪》观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赏析
《13宗罪》是美国著名导演Daniel Stamm执导的冒险游戏类恐怖惊悚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13宗罪》观后感1500字,希望你会喜欢!
《13宗罪》观后感1500字:从外在看内在
影片看完好久,一直想写些什么,但一直又没有特别想表达的来促成这篇评论的开始。然而今天一早坐在公交车上,漫无目的的想着啥。当我回头反思我刚想像的内容后,才猛然发现该如何谨慎对待自己的心思意念。
现在是夏季,满大街都是身着短裙的女孩子,很是诱人。昨晚看新闻曝光的“偷拍团体如何用拐杖摄像机偷拍女性的裙底,并且以比卖给黄色网站”,作为观众的我坦诚,本人非但没有谴责这类偷拍团体的作为,而且更关心他们拍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内容。今天一早,上地铁时,正好看到一名美女在前面,我不由自主的看着,内心的情欲如脱缰之野马。等到平静下来之后,回想刚才的意念,有两个声音同时想起,一个是“我在犯罪,我yy时,是让另一个有神形象的人成为满足我欲望的工具。”另一个声音是“这是一件多么小的事啊,不值一提。”
让我警醒的就是这个“小事一桩”,这让我联想到影片主人公对着一个小孩子说了一句“ 你的母亲不爱你”而让孩子哭泣的故事。这件事情很严重吗?看似不严重,只是一句话罢了,但就是这么一句话让主人公深陷罪恶得泥潭,导致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反观我自己,一个邪恶情欲的满足或是宣泄,从外在看,事情很小,但它所不被对付,所产生出来的恶果,与影片所折射出来的凄惨并不相差太多。这样一思考,就成了我这篇文章最想表达的——罪何时都不应该被轻看!
下面正式来看这部电影《13宗罪》,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看似正直而温和的好人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说只要他闯过13个挑战就可以获得六千万美金的奖励,而第一个挑战很简单就是拍死一只苍蝇。他顺手拍死苍蝇后,果然获得一千美金。自此,他慢慢开始接受接下来难度更高的挑战——吃苍蝇,弄哭孩子,烧礼拜堂的物料,带死人去喝咖啡等等直至他要杀死其他人甚至他的家人。
影片是一个试验,人在巨大诱惑面前能否依然良善。主人公出现时是个十足的“好人”,他兢兢业业,不用欺骗的方式推销保险。他善待残疾的弟弟,对妻子忠诚。然而就这么一个"好人"面对诱惑时,却被轻易地打败了。是诱惑太大吗?不是。人在罪恶的事情上有着必然的倾向与渴望。影片中出现的众多人物中只有一个觉得“吃苍蝇是件恶心的事”没有参与这个游戏,其余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到了这个游戏当中。得到这个结论时,观众不会有太多惊讶,因为平心而论,又有几个人面对吃只苍蝇能够获得1百万的奖励的诱惑面前能把持得住呢?这个观点用__的阐释就是“人的原罪与全然败坏”。
影片也描述了罪的影响性。主人公面对的13项挑战,挑战的难度由易变难。一开始只是吃只苍蝇,再到骂人,再到亵尸,进而发展到杀人,最后再到杀自己的家人。如果我们突然面对最后一项挑战,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为钱财做这事。那么为什么一步步做的时候,被实验者却能逐步接受呢?这其中最关键的事,罪的侵蚀性。随着犯罪的增多,罪行的严重程度加重,人的良心的声音会逐渐微弱,人犯罪的胆量与技巧会逐渐加大。直到最终,他可以犯下弑亲的大罪。因此,若是有人要抵挡罪,需要不以恶小而为之!
另外,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布局者是一个神秘的角色。他们可以知道很多人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他们可以动用各样的能力,让警局,学校,各种无关的人能够成为这个游戏的一部分。这一点描述,很多人很抗拒。怎么可以让这个强大的布局者在全片中都不露脸呢?如果你不解释,我又怎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个不合理的设置却成为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斯皮尔伯格所拍的处女作讲述的是一个人开车行驶在西部公路上,却遭到一部大卡车莫名其妙的追杀。全片到最后都没有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被追杀,这个大卡车的司机是谁。看完这部片子后,观众都会觉得毛骨悚然。相比后来翻拍的,将追杀人介绍了一下的作品。两者的差距与高低立马体现出来。对应这部《13骇人游戏》,如果我们想象是一个大公司的大财主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策划并发起了这项游戏,反而觉得没那么深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当我们明白了敌人是谁时,我们就放松警惕了。为此,该片这样的设置增添了影片的惊悚气质与神秘感觉。
除此一点,另一点更让笔者感兴趣。有谁能知道你在你家卧室里吃了苍蝇然后给你汇了钱呢?难道是人力所能为的吗?任何一个理性的人在看完本片之后,都会得出一个超理性的结论——这个游戏的策划者有着人类所达不到能力与邪恶。那么这个“超人”是什么呢? 圣经告诉我们’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__认为所谓的超人其实就是恶魔,恶魔是罪的代表,他愿意世人不断的犯罪,并且让世人被罪捆绑,然后奴役世人。笔者相信,影片的主创没有点明这点,恰恰是完全认同这点的。因此我们多多少少可以从这部影片中看到魔鬼的作为与可憎面目。
《13宗罪》观后感1500字:人生本来就是游戏
《13宗罪》由Daniel Stamm执导,朗·普尔曼,马克·韦伯,普路特·泰勒·文斯,德文·格拉耶和卢蒂娜·卫斯理等联袂主演,剧情主要讲述了埃利·奥特(由朗·普尔曼饰演),一个运气不佳的推销员,在回家的途中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这个神秘的来电给他设置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冒险游戏:完成13个指定的任务,而每次完成的金钱奖励都会逐渐增加,同时任务也会一次比一次危险。 1剧情介绍编辑埃利·奥特(由朗·普尔曼饰演),一个运气不佳的推销员,在回家的途中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这个神秘的来电给他设置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冒险游戏:完成13个指定的任务,而每次完成的金钱奖励都会逐渐增加,同时任务也会一次比一次危险。[1]2影评编辑很多人都在做下残忍事情的时候宣称自己没得选。但事实是我们从来不缺少选择。男主可以选择像自己未婚妻一样不去理会那个诡异的来电。但是自认为走投无路的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吞下了苍蝇开始游戏。游戏开始后他也可以选择随时停下来,但是随着奖金越滚越大,男主也开始玩的越来越脱线。
人们常常会被一种错觉误导就是‘即便我不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于是乎每个人对待‘伤害以及被伤害’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小心踩死只蚂蚁安慰自己:它迟早会被踩死。路过乞丐充耳不闻心想:又不止我一个人没给施舍。再或者是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执行者,责任不在自己人身。‘如果我不这么干我就没工作’,‘老板让我干的我有什么办法’。就像地狱男爵演的那个大块头警探,麻木地执行,不问对错。最后被不再妥协的男主一枪崩了。
但男主是一个集道德及人性为一身的理想主义的普通人的化身。说他是普通人,是他没有未婚妻那么完美又坚定的道德原则。说他理想主义是在他身上,是非对错最终战胜了人性的弱点。但这种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能赢了这个游戏的,这世界上仅存在的,是两种人。一种是男主的爸爸,另一种是男主的弟弟。其他玩输了的都在碌碌无为中或是意外死掉或是抑郁终老。
男主爸爸是这世界上的一部分后天富人的代表,对财富有着天生的渴望,道德感并不十分强烈但也没有完全丧失人性。他赢了游戏有了钱但是战胜不了内心的愧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都十分苛责,以至于众叛亲离,终身活在痛苦里。这就是大部分白手起家的人的内心写照。没有父辈的原始资本积累,一个全靠自己揽到耀眼财富的人手里怎么可能一点血都不沾。最后的结局也不过就是死在自己的人性弱点之下。
最值得说的是男主弟弟这种人。他出生在贫困的底层,受尽侮辱。但是他却和身边其他的人很是不同。有着更简单更坚定的决心,并且也不背负着过于沉重的道德责任,似乎他的出生与存在就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就像弟弟自己说的那样:我就是想要赢一次。电影中的弟弟是个惨死在自己哥哥手里的弱智患者。但在真实的生活里,他才会是笑到最后的人生赢家。可你不要期待他会温柔地冲你微笑或者做个好父亲,因为人性及人格的缺乏才是他在资本累积的这个游戏获胜的根本。这种人是不会爱人的,并且他也不渴望被爱。
其实这哪儿里是个游戏,根本就是人生。
《13宗罪》观后感1500字:地狱男爵
2007年,我还在念大学,一部泰国电影《13骇人游戏》把我骇得不轻。作为亚洲出品,这部看剧情简介一点也不恐怖的恐怖片卓尔不群,既不照搬岛国无节操的变态恶心,也不拘泥亚洲人热衷的鬼神宗教题材,专注于普通人的阴暗面做文章,主旨是通过将拜金主义极度放大,构成荒谬的游戏局面,深入浅出,直指金钱社会对人性的腐蚀,由于对泰版印象深刻,美版给我的冲击力因边际效应递减而没有那么强烈,但仍属于一部佳作。片中最点睛的台词由一个戏份很少的目击者说出:“任何人都能被诱使成为恶魔”,这和泰版一脉相承。美版很强调的一点是,游戏诱人入套、使人迷失初衷的秘诀,实乃现实中的商品销售技巧。
和泰版一样,游戏的幕后操纵者没有露面,“地狱男爵”扮演的警察只是个小傀儡。游戏高层隐喻的是我们身处的这个金钱至上、人情味淡薄的消费主义社会。现实中,社会跟我们玩着同样的游戏,那些不易觉察的微妙互动,一旦以规则鲜明的游戏形式呈现,其中的龌龊便一目了然。比如付出与收获的不等价,拍死苍蝇就能有1000的报酬,犹如初次消费的大让利,照这么算,吃苍蝇怎么也得给个10万,要挑战司法,最起码要得到盖茨比的身家才公平。原本对参加者有利的游戏,不知不觉转变成不公平交易,还限于霸王条款无法退出——注意霸王条款并非一开始就声明,岂不是“最终解释权归XX所有”。
随着游戏进展,操纵者一面不时给出甜头,某几关任务简单到举手之劳,一面又不断施加压力,比如突然揭露出另一位游戏者,巴掌与甜豆并行,乃是商家维持长期客户的典型伎俩。电话里的声音指责主角“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意在说要赚钱,只能不要脸。而主角偏偏是个很要脸的人,要脸到业绩飙升都会被公司开除,所以只能从金钱动因上反复刺激他,不断强调失败的惨痛和胜利的美景,直到他为了妻子的幸福破坏婚礼现场,踏进一个因果颠倒的滑稽怪圈里。其弟弟是智障,更容易被洗脑,一边声明要送结婚礼物,一边拔刀刺向哥哥,多矛盾,多荒唐,可想想那些盲目疯狂的消费者,不也被这样本末倒置的逻辑主宰着。
美版的游戏内容从泰版大幅修改,主要为了适应美国国情,以及一些更具美国特色的罪案。泰版在口味上更重,有吃屎等情节,美版当然舍弃,但绞杀机车党那场戏太赞,情绪上的讽刺意味极佳,给人极大的负疚快感(guilty pleasure,明知不对却很享受),估计导演实在舍不得换掉。主角的性格蜕变也是一个负疚快感逐步累积的过程,一开始全看在钱的份上,抢咖啡后开始生出成就感,到切割手臂、暴打同学哥哥、大闹俱乐部,越发乐在其中,邪恶因子被一步步释放,好在最后关头仍是人性战胜。大银幕倡导积极向上,主角虽罪无可恕,妻子仍得到救赎,光明尾巴留出希望,纵然魔鬼的推销技巧无与伦比,但是否入套,仍取决于当事者的选择。乍听到那嘉年华般的手机铃声响起,你是心惊肉跳,还是兴奋不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