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观后感900字左右范文赏析
《立秋》是“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的话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观后感900字,希望你会喜欢!
《立秋》观后感900字:精彩绝伦
如果事后知道因为自己的拒绝而错过这场精彩话剧:立秋,自己都不知道有多遗憾,幸亏后来又从一师姐处得到2张票,在此非常感谢,到场后已经演到第二场,但立秋给我的感动和震撼丝毫不减,眼泪几欲夺眶而出。那么多的是是非非,感情曲折,很难想象在2个小时内表现的那么细致,舞台布置也不错,几乎以假乱真,至少乱了我的眼睛,平生第一次看话剧氛围传统、严肃,故事节奏紧张有序,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全剧2条线索交叉而行,一方面曾经辉煌一时的丰德票号,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的形势下,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最终由盛而衰,另一方面就是瑶琴的婚事,在立秋这天,指腹为婚的男子出口留学之后要跳出旧时代的爱情,在绣楼苦等了六年的瑶琴下了绣楼后走向新的开始。
虽然丰德最后还是走向没落,马家事后门前冷落。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理念和“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自强不息的精神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感动着每一位观众,故事的结尾也为以后的重兴埋下伏笔,立秋,后来呢,处暑,后来呢,白露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立春!
“立秋”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立秋”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是自然气候由热转凉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它关联着历史兴衰,寓意着晋商由繁盛转向没落的深层含义,
同时,“立秋”在山西人的风俗中,是个祭祖的日子,这又涉及到了祖宗与后代、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对话,而剧情的发展与这就息息相关。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富甲天下数百年的晋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业绩辉煌,汇通天下的丰德票号在劫难逃。总经理马洪翰面对客户挤兑、天津分号被烧、大批国内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他恪守祖训,循规蹈矩,独撑危局,誓为丰德护碑守门。副总经理许凌翔则主张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将丰德票号融入现代银行的轨道。丰德票号何去何从?一场"银行派"和"票号派"的纷争在情同手足的挚友间开始了。
凤鸣原本是许凌翔的恋人,却被老太太做主,阴错阳差嫁给马洪翰。昌仁与瑶琴是许马两家因商业利益而联姻的一对不幸儿女。瑶琴在绣楼上苦等六年,不料,昌仁留学回国后却另有所爱。马洪翰之子马江涛视戏如命,弃商从艺。父子近在咫尺,却陌路天涯。为保住丰德票号的信誉,马家不惜血本,开启地下金库。
纤豪必偿,诚信为本。陷入绝境的马家出路何在?秋风瑟瑟,落叶飘零,丰德票号盛极而衰,灰飞烟灭。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自己,我究竟输在哪里?不肯服输的马洪翰不停的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面对前途未卜的命运,两种不同的应对态度之间展开了一场较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种较量之间变得十分复杂。马洪翰所遭遇的人生打击还不仅止于此。他唯一的儿子不愿意继承祖业经营票号,随戏班唱戏一去不复返。他送去西洋留学,准备将来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未婚女婿———许凌翔之子许昌仁,学成回国时却带着留学女友,并且摇身一变成了国家银行的筹备人员。他钟爱的女儿遵循祖制在绣楼上独守了六年,遭遇情变打击痛不欲生,最后悄悄离家出走赴上海求学,历史悲剧自然也造成生活其中人们的人生悲剧。森严巍峨的马家大院就在这种社会力的交合作用下分崩离析了。
《立秋》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晋商的辉煌和兴衰之道,以史为镜,引发了当今正商战中的各路英豪的关注和争议,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晋商太守旧且固步自封,没有及时的变革和观念更新遭致的,有的说晋商是生不逢时,如果是生在当今盛世----众说纷纭。
听人讲的头头是道,我也感到受益匪浅;里面有两句话和对“诚信”的阐释,印象尤其深刻:“天地生人,一人应有一人的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何谓诚信呢?把字拆开,“诚”就是说出的话算数,事能成,谓之诚;“信”就更极简单了,就是:是人讲出来的话也。
中国的汉字真了不起!
《立秋》观后感900字:家产
话剧立足于立秋这一天,在宏大的舞台上把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多样化的人物性格,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恰当好处地充分展示出来。马家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先是天津丰德票号牌匾被砸,紧接着各地票号分行纷纷发来急电,各地银行经理赶来议事;再是与马洪瀚交好多年的老友许凌翔支持票号入股国家银行,这大大与马洪瀚所坚持的相违背,而马洪瀚也只能忍痛将马凌翔父子的股份清出丰德票号;接着,马洪瀚之女马瑶琴,在绣楼上等了许昌仁六年最后却等来许昌仁带回爱人,这不止给瑶琴,也给马家带来沉重的打击;而马洪瀚之子马江涛,由于热爱唱戏而离家,在立秋这一天作为戏子回家唱戏,马洪瀚虽认出了自己的儿子,然而父子最终却无法破镜重圆,马江涛依旧选择自由追求自己所爱。这一件又一件事给马家带来了灾难。为了维护丰德票号的信誉,最终马洪瀚在母亲的告知下动用了马家十三代攒下的家产。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场“马家大院园林”里,当马家人知道许昌仁有变后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马洪瀚这个一家之主,他固执,面对票号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他仍坚持固守不改革,而对于自己的女儿瑶琴他也丝毫不改变传统观念,坚持没有人来娶瑶琴绝对不让她下绣楼;而作为母亲的凤鸣,自己深知绣楼上的苦,为了女儿的幸福也恳求老太太不要再让瑶琴上绣楼;许昌仁,这个一直把瑶琴当成亲妹妹的人,在英国留学时已经偷偷叫瑶琴放脚,多读书,叫她去看外面的世界,当徐洪瀚发怒要瑶琴继续回到绣楼上时他还继续支持瑶琴下绣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文菲这个“外来人”,面对瑶琴这个“情敌”,也“慷慨”地为她提供了教育的机会;马家最受尊敬的马老太太,居然也支持自己的孙女外出寻求自己所爱,“替咱山西大院女人争口气”;瑶琴,这个在传统下成长的女孩儿,也想冲破禁锢去上学。
其中有这么一幕,只剩下瑶琴昌仁和文菲在台上,整个舞台的灯全暗下来,只有三束灯光打在这三个人身上,这三个人物在独白。瑶琴表达出来的并不是对许昌仁的埋怨,反而语气中带着感激,感激他给她带来了知识带来了另一个世界,只是由于自己被这“山西大院”禁锢着,心走了可身不能走,“我等你回来带我走下绣楼去看外面的世界......我天天在等啊,盼啊,我的心早已飞到充满自由、阳光的地方去了。如今,你真的回来了,而我又要上绣楼去了......”。通过瑶琴的自我独白,我深深体会到这个女孩子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是走与不走,是留于不留。一边是生活多年传统味道浓厚的大院,一边是有无数新奇事物的世界,一边是血缘浓厚的家人,一边又是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对于未来的无知与向往终于让她做出了离开的决定。在我看来,瑶琴这个人物的出现不是为了记述儿女情长,因为她在得知许昌仁有变后虽然倍感震撼,可之后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似乎冲掉了她的忧伤,在此处,爱情显得并不重要。而瑶琴的做法反而与她父亲马洪瀚一直固守岌岌可危的票号不放手形成对比。但我们不能说固守是坏改革是好,只能说是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做的决定也大不相同。瑶琴这个年轻的女孩儿,在绣楼上度过的六年中有书本的陪伴,有对许昌仁的希冀,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小脚女人守空房,大脚女人走四方”,从她这些话中我们已经能很明显体会到她骨子里对大院生活的反抗。
再看看许昌仁和文菲。他们“是自由恋爱,不是父母包办婚姻!”,在许昌仁学成回国之后他并不是逃避马家人,而是带上文菲一起来到马家大院,一起向长辈们道出他俩的关系,他也很勇敢有担当的承认错误,对于瑶琴,他既疼爱又深感愧疚与抱歉,因为他辜负了她六年的等待,可是为了真爱,他依旧勇敢的选择自由,选择与传统相抗,但他内心是希望瑶琴能走出这深宅大院像文菲一样去学习去追逐自己的幸福。文菲,她也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子,在她心里她同情瑶琴,她也这么说“琴弹奏出的不光是等待和哀怨,它还能奏出快乐和幸福”,可见她是个极乐观对生活充满期待的人,对于“情敌”她“大方”向她提供学习的机会。幸福和快乐是“属于普天下所有勇敢追求梦想和自由的姑娘”。
在这幕中,通过舞台灯光的变化,人物独白与对话的切换让观众一目了然,人物的表情生动形象,如马瑶琴在诉说对许昌仁的等待时脸上呈现的向往以及在知晓他有变时顿生失落与难受,这些内心的情绪在她一皱眉一咧嘴眼里泛泪光间都很生动的表现出来。
《立秋》观后感900字:不幸
《立秋》来到交大,对于这部被专家学者赞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的话剧,自然不能错过。
演出相当成功,题材选得非常好,既宣扬了山西传统文化,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引人深思。舞台布景、灯光都堪称精品,演员演技也算上乘。美中不足剧情有些生硬,太多的内容被塞进短短的2个小时,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反而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我始终认为,中国不缺少好的摄影和演员,但缺少好的编剧。
《立秋》演绎的是晋商题材,讲述的是“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之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故事,宣扬的是“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理念,倡导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丰德”票号总经理马洪翰面对客户挤兑、天津票号被烧、大批国内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严守祖训,誓死为“丰德”票号护碑守门;副总经理许凌翔则主张革新,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将“丰德”票号融入现代银行业的轨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场纷争在两个情同手足的挚友间展开。昌仁与瑶琴是许马两家因商业利益而联姻的一对不幸儿女,瑶琴在绣楼上苦等昌仁6年,不料,昌仁留学之时,另有所爱。传统与革新、理智与情感,相矛盾、相交织、相冲突,高潮迭起,动人心魄,意味深长。
话剧《立秋》问世以来好评如潮,5年来,走遍大江南北,红透海峡两岸,先后深入全国27个省区市、83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演出500场,以“一年百场”的密度,创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话剧史上的“舞台奇迹”。 《立秋》还走进了中南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和关注。在屡创高票房收入记录的同时,该剧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几乎囊括所有国家级重大艺术奖项:2005年度-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和“观众最喜爱剧目奖”、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特等戏剧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首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