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立秋》观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赏析左右范文赏析
《立秋》是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的经典话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观后感1000字,希望你会喜欢!
《立秋》观后感1000字:冥顽不灵
《立秋》以民国初年为背景,客观反映了晋商的兴衰历史。“创作者避开了晋商的兴盛和辉煌,而是撷取了晋商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乃至彻底没落的历史阶段,深刻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创新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冲突、力量抗衡,及外忧内患。它着重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诚信为本的精神和操守。”这部戏剧极具批判意识,令人深思,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看了《立秋》,另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主角马洪翰。马洪翰作为丰德票号的总经理,肩负着祖宗13代留下来的家业,自然地希望能坚守丰德,不让它断送在自己的手里。然而,面对列强的侵略,国家改朝换代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改革票号,才能勉强保存实力。然而,这有悖于马洪翰的坚守的思想,这两者产生的矛盾使一度有商业头脑的马洪翰变得顽固保守,冥顽不灵。
当马洪翰盼着许凌翔回来给他献言,许凌翔终于回丰德总部时,就想要他放弃丰德,投身国家银行。他立马由兄弟很久才相见的喜悦变为稍微有些气愤。人物心情的变化通过语言、神态和背景音乐表现得淋淋尽致。在许凌翔背着马洪翰召集所有成员议事时,马洪翰开始变得气愤了,也开始失去了一个商人应有的理智。在议事过程中,他更是一意孤行,把天津票号的残碑都搬到议事厅了。当许凌翔再三规劝他放弃丰德票号,改制成国家银行,他更是放开了浑厚有力的嗓门大喊“护碑守门”,俨然一个坚守传统的“井底之娃”。人物的声音与动作配合自然,真实有型,环境特别是那种快要大难临头的音乐和舞台深沉的颜色更添加了丰德确实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确实已经立秋了。他不懂西方的开放思想,连他一向器重并将希望寄托于其身上的许昌仁的话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因此后悔昌仁出国留学。甚至到最后许凌翔想到用撤出股份来威胁马洪翰做出让步时,他都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只是一个劲地骂许凌翔,其他议事员也提出要撤资时,他也不为所动,爱面子的他仍然不改其色,独断专权要誓死保住丰德、保住传统、保住祖宗的家业。戏剧发展到这里已经很好地渲染出马洪翰的固执与丧失理智。
然而,戏剧发展到这里我认为只是一个高峰,另一高潮是许昌仁在面对秀琴下楼的那个片段。当瑶琴下楼来,文菲小姐道出与许昌仁的恋人关系时,马洪翰蛮横的一面表现出来了。他一个劲地骂许昌仁留学后忘本,不信守承诺,骂许凌翔没有提前告知,让瑶琴在绣楼上苦等。然而,他却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缺陷,碍于面子,把责任往他人身上推,殊不知他身为瑶琴的父亲,却坚守传统包办婚姻,还按着山西祖宗留下的弊病将未出嫁的女子关在像鸟笼一样的绣楼上。正是因为如此,才酿成了瑶琴和母亲一样的悲剧,苦等了6年却都等不到自己婚配的男人。名人说过,“女性主体意识是其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也是她们创造性的来源。”其实我们从中不难分析山西大院里面的女人大都缺乏主体意识,这是造成《立秋》里面女子悲剧命运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其实说白了,瑶琴是马洪翰为了商业利益与许家联姻的牺牲品。甚至到了最后马洪翰觉得蒙受了许家给马家的羞辱,一气之下说出了另众人吃惊而又在情理之中的话。“大不了一辈子不下楼。”一语惊人,道出了山西几百年来多少在绣楼上苦苦等待而遥遥无期的女子的悲哀。马洪翰的坚守传统,全盘继承祖宗留下的弊病和精神的性格在此也完全展现出来。祖宗的招牌不能丢,这是他的底线,也是他思想狭隘的根源。
与马洪翰不同的是,原本应该最坚守传统的老太太却最后做出了让步,私自放瑶琴出去外面闯荡,为山西女子争口气。老太太的做法与马洪翰也形成了对比,更突出马洪翰固执蛮横,不顾女儿幸福,只知道坚守祖宗传统的儒商。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马洪翰又是一个具备山西商人所有传统优良特质的有气节的人。对于这个大宅院而言,他是个外刚内柔忠孝仁义兼备的家庭支柱。他承受着坚守家业的压力,特别是天津及各地票号纷纷急报的精神压力,虽然痛苦,却从不表露,处于老太太之口,“也没有一个人能为他分担”。他一心一意为了祖业,为了家族。透过那份固执,他的气节在熠熠生辉。到最后,他也为自己守不住祖宗的家业而内疚怅悔。创业难,守业更难,许凌翔也规劝过他,“守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最后也反思过自己到底输在哪。是输在智慧还是胸怀,还是……他自己其实也不是很清楚。他内心的心理活动在小舞台上澎湃起伏,波澜不止。当老太太在临时时规劝他要抓住机遇,不能再错失良机,他似乎才有所清醒。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勤奋、敬业、谨慎、诚信”。这一理念是贯穿戏剧的一条线索,也是马洪翰身上表现出来的。
《立秋》观后感1000字:之间
如果事后知道因为自己的拒绝而错过这场精彩话剧:立秋,自己都不知道有多遗憾,幸亏后来又从一师姐处得到2张票,在此非常感谢,到场后已经演到第二场,但立秋给我的感动和震撼丝毫不减,眼泪几欲夺眶而出。那么多的是是非非,感情曲折,很难想象在2个小时内表现的那么细致,舞台布置也不错,几乎以假乱真,至少乱了我的眼睛,平生第一次看话剧氛围传统、严肃,故事节奏紧张有序,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全剧2条线索交叉而行,一方面曾经辉煌一时的丰德票号,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的形势下,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最终由盛而衰,另一方面就是瑶琴的婚事,在立秋这天,指腹为婚的男子出口留学之后要跳出旧时代的爱情,在绣楼苦等了六年的瑶琴下了绣楼后走向新的开始。
虽然丰德最后还是走向没落,马家事后门前冷落。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理念和“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自强不息的精神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感动着每一位观众,故事的结尾也为以后的重兴埋下伏笔,立秋,后来呢,处暑,后来呢,白露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立春!
“立秋”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立秋”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是自然气候由热转凉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它关联着历史兴衰,寓意着晋商由繁盛转向没落的深层含义,
同时,“立秋”在山西人的风俗中,是个祭祖的日子,这又涉及到了祖宗与后代、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对话,而剧情的发展与这就息息相关。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富甲天下数百年的晋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业绩辉煌,汇通天下的丰德票号在劫难逃。总经理马洪翰面对客户挤兑、天津分号被烧、大批国内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他恪守祖训,循规蹈矩,独撑危局,誓为丰德护碑守门。副总经理许凌翔则主张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将丰德票号融入现代银行的轨道。丰德票号何去何从?一场"银行派"和"票号派"的纷争在情同手足的挚友间开始了。
凤鸣原本是许凌翔的恋人,却被老太太做主,阴错阳差嫁给马洪翰。昌仁与瑶琴是许马两家因商业利益而联姻的一对不幸儿女。瑶琴在绣楼上苦等六年,不料,昌仁留学回国后却另有所爱。马洪翰之子马江涛视戏如命,弃商从艺。父子近在咫尺,却陌路天涯。为保住丰德票号的信誉,马家不惜血本,开启地下金库。
纤豪必偿,诚信为本。陷入绝境的马家出路何在?秋风瑟瑟,落叶飘零,丰德票号盛极而衰,灰飞烟灭。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自己,我究竟输在哪里?不肯服输的马洪翰不停的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面对前途未卜的命运,两种不同的应对态度之间展开了一场较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种较量之间变得十分复杂。马洪翰所遭遇的人生打击还不仅止于此。他唯一的儿子不愿意继承祖业经营票号,随戏班唱戏一去不复返。他送去西洋留学,准备将来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未婚女婿———许凌翔之子许昌仁,学成回国时却带着留学女友,并且摇身一变成了国家银行的筹备人员。他钟爱的女儿遵循祖制在绣楼上独守了六年,遭遇情变打击痛不欲生,最后悄悄离家出走赴上海求学,历史悲剧自然也造成生活其中人们的人生悲剧。森严巍峨的马家大院就在这种社会力的交合作用下分崩离析了。
《立秋》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晋商的辉煌和兴衰之道,以史为镜,引发了当今正商战中的各路英豪的关注和争议,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晋商太守旧且固步自封,没有及时的变革和观念更新遭致的,有的说晋商是生不逢时,如果是生在当今盛世----众说纷纭。
听人讲的头头是道,我也感到受益匪浅;里面有两句话和对“诚信”的阐释,印象尤其深刻:“天地生人,一人应有一人的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何谓诚信呢?把字拆开,“诚”就是说出的话算数,事能成,谓之诚;“信”就更极简单了,就是:是人讲出来的话也。
中国的汉字真了不起!
《立秋》观后感1000字:矛盾
话剧立足于立秋这一天,在宏大的舞台上把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多样化的人物性格,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恰当好处地充分展示出来。马家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先是天津丰德票号牌匾被砸,紧接着各地票号分行纷纷发来急电,各地银行经理赶来议事;再是与马洪瀚交好多年的老友许凌翔支持票号入股国家银行,这大大与马洪瀚所坚持的相违背,而马洪瀚也只能忍痛将马凌翔父子的股份清出丰德票号;接着,马洪瀚之女马瑶琴,在绣楼上等了许昌仁六年最后却等来许昌仁带回爱人,这不止给瑶琴,也给马家带来沉重的打击;而马洪瀚之子马江涛,由于热爱唱戏而离家,在立秋这一天作为戏子回家唱戏,马洪瀚虽认出了自己的儿子,然而父子最终却无法破镜重圆,马江涛依旧选择自由追求自己所爱。这一件又一件事给马家带来了灾难。为了维护丰德票号的信誉,最终马洪瀚在母亲的告知下动用了马家十三代攒下的家产。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场“马家大院园林”里,当马家人知道许昌仁有变后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马洪瀚这个一家之主,他固执,面对票号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他仍坚持固守不改革,而对于自己的女儿瑶琴他也丝毫不改变传统观念,坚持没有人来娶瑶琴绝对不让她下绣楼;而作为母亲的凤鸣,自己深知绣楼上的苦,为了女儿的幸福也恳求老太太不要再让瑶琴上绣楼;许昌仁,这个一直把瑶琴当成亲妹妹的人,在英国留学时已经偷偷叫瑶琴放脚,多读书,叫她去看外面的世界,当徐洪瀚发怒要瑶琴继续回到绣楼上时他还继续支持瑶琴下绣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文菲这个“外来人”,面对瑶琴这个“情敌”,也“慷慨”地为她提供了教育的机会;马家最受尊敬的马老太太,居然也支持自己的孙女外出寻求自己所爱,“替咱山西大院女人争口气”;瑶琴,这个在传统下成长的女孩儿,也想冲破禁锢去上学。
其中有这么一幕,只剩下瑶琴昌仁和文菲在台上,整个舞台的灯全暗下来,只有三束灯光打在这三个人身上,这三个人物在独白。瑶琴表达出来的并不是对许昌仁的埋怨,反而语气中带着感激,感激他给她带来了知识带来了另一个世界,只是由于自己被这“山西大院”禁锢着,心走了可身不能走,“我等你回来带我走下绣楼去看外面的世界......我天天在等啊,盼啊,我的心早已飞到充满自由、阳光的地方去了。如今,你真的回来了,而我又要上绣楼去了......”。通过瑶琴的自我独白,我深深体会到这个女孩子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是走与不走,是留于不留。一边是生活多年传统味道浓厚的大院,一边是有无数新奇事物的世界,一边是血缘浓厚的家人,一边又是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对于未来的无知与向往终于让她做出了离开的决定。在我看来,瑶琴这个人物的出现不是为了记述儿女情长,因为她在得知许昌仁有变后虽然倍感震撼,可之后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似乎冲掉了她的忧伤,在此处,爱情显得并不重要。而瑶琴的做法反而与她父亲马洪瀚一直固守岌岌可危的票号不放手形成对比。但我们不能说固守是坏改革是好,只能说是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做的决定也大不相同。瑶琴这个年轻的女孩儿,在绣楼上度过的六年中有书本的陪伴,有对许昌仁的希冀,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小脚女人守空房,大脚女人走四方”,从她这些话中我们已经能很明显体会到她骨子里对大院生活的反抗。
再看看许昌仁和文菲。他们“是自由恋爱,不是父母包办婚姻!”,在许昌仁学成回国之后他并不是逃避马家人,而是带上文菲一起来到马家大院,一起向长辈们道出他俩的关系,他也很勇敢有担当的承认错误,对于瑶琴,他既疼爱又深感愧疚与抱歉,因为他辜负了她六年的等待,可是为了真爱,他依旧勇敢的选择自由,选择与传统相抗,但他内心是希望瑶琴能走出这深宅大院像文菲一样去学习去追逐自己的幸福。文菲,她也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子,在她心里她同情瑶琴,她也这么说“琴弹奏出的不光是等待和哀怨,它还能奏出快乐和幸福”,可见她是个极乐观对生活充满期待的人,对于“情敌”她“大方”向她提供学习的机会。幸福和快乐是“属于普天下所有勇敢追求梦想和自由的姑娘”。
在这幕中,通过舞台灯光的变化,人物独白与对话的切换让观众一目了然,人物的表情生动形象,如马瑶琴在诉说对许昌仁的等待时脸上呈现的向往以及在知晓他有变时顿生失落与难受,这些内心的情绪在她一皱眉一咧嘴眼里泛泪光间都很生动的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