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翻车精品电影《绿巨人浩克》观后感1200字左右范文赏析
《绿巨人浩克》是李安导演的翻车之作但依然非常精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巨人浩克》观后感1200字,希望你会喜欢!
《绿巨人浩克》观后感1200字:丰富的英雄电影
《绿巨人》算是一部心理层面刻画丰富的英雄电影。
人总是被自己的命运操纵,人也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束缚,,“绿巨人”即是如此,李安总是在这些神话、漫画人物的身上加上普通人的性格和处境,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理念藉此传达给观众。
如同那些最古老的传说,一个天命之子身上带着神的血缘,深深埋藏着神的力量,直到有一天他猛然间接受了自己半人半神的身份,一个英雄就此诞生。无论如何,这些英雄的传说始终带着命运的痕迹,而英雄历来也不能诸事如愿,他还是要受到命运的束缚。“绿巨人”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力量无法抵抗的,但他最终还是无法得到自己的爱人,这就是成为英雄的代价,也是英雄孤独的命运。
“别让我生气,你是不愿意看到我生气后的样子的”,影片结尾之前的这句对白是“绿巨人”系列漫画的经典台词,也在影片结尾正式昭告了超级英雄“绿巨人”的诞生。布鲁斯终于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接受了“绿巨人”的身份,但这个英雄的诞生却是因为屈从了自己的命运,做了自己命运的俘虏,李安就在这种矛盾当中完成了英雄的制造过程。这是种典型的东方式的辩证哲学,也难怪不少西方观众和影评人大叫难懂呢。
愤怒,是“绿巨人”的力量来源,是他本我力量的体现。也使他丧失理智和智慧,成为怒气驱使的超级破坏者。李安在影片中抓住了这个带有寓意的情节元素,再一次把普通人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带给影片中的超级英雄。谁能不愤怒,无论谁愤怒的时候都会被怒火蒙蔽了头脑,“绿巨人”是一个普通人幻想中的形象,他能在怒火中成为英雄和破坏者,而这个宣泄了所有观众情绪的家伙,其实只是大众想象下的一个可怜虫。就像是在片中布鲁斯所说的:“知道我最担心什么么? 每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当他向我袭来时,我会完全失去控制,…… 我喜欢那样。”这就是“本我”的最直接体现。“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欲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的唯一要求是活的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是求的个体的舒适、生存。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按李安的话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绿色巨人,如何去控制它、战胜它,这正是我想在片子里思考的。”
在影片中,在平静下来之后的布鲁斯,他能够很平静的思考自己所预见的问题。他能够与贝蒂讨论自己发生变异的原因。他找到了作为布鲁斯的自己,他的自我得到回归。“自我”原意指“自己”,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找“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为本我服务,但是与本我的不合逻辑和非理性额的初级过程是 对立的。本我和自我的强大冲突,使得布鲁斯痛苦,备受折磨,倍感难过。
在影片中,当“他的父亲”打电话,布鲁斯质问他“你对我做了什么”之后。当他得知自己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后。他曾经说过“不,你不该那样做。我要把那种基因分离出来,我要把他们消除掉,我要在他们造成危害之前消灭他们。”。然而他的豪情壮志轻易的被“他父亲”的一句话所击败,似乎也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你和你的朋友贝蒂一定很想那样做,可是你真能消灭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吗?我看不能。”以及电影最后,“他的父亲”去看望他,要求他的回报,给予他力量时。他无力的回答:“随你怎么想好了,我不会跟你走”、“别干了,别干了,别干”、“我宁愿死”以及那声大吼的“你走……”都体现了他的痛苦,以及“超我”的约束、规范力量。“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在影片中,布鲁斯的痛苦有人就是因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相互作用相互牵扯。超我的目的是抵消本我潜在的危险攻击性,原则冲突时显而易见的。作为中介或缓冲因素,自我在超我、本我和现实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自我一方面要同时满足超我、本我和现实这三者的要求,又要抵制他们的过分要求。维护自身的自主性和安宁。当本我和超我威胁到自我的控制的时候,一个人就会感到焦虑。自我被削弱,自我力量被耗竭。或者说,当自我的调节不成功,本我或超我一方变的过于强大时,它们之间的冲突就可能击垮我们。这也就是布鲁斯感到痛苦的原因。他自己无法合理的调节成为心里那个强大的“魔鬼”的冲击和经过自己意志控制、约束的“自我”的生活面目。也就是“他父亲”所说的“可怜的人类”。“超我”抵抗着“本我”的强大的力量。让人感到焦虑痛苦。在影片最后他颓然的坐在两个电极中间,等着他父亲的无力状就反应出了,它的无力,痛苦。
李安没有赋予绿巨人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形式”,让他去“救人”“救美”,而是让他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打破一切常规,运用暴力去破坏、去释放。就是的绿巨人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不过在影片的最后,他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法,他承认了自己“绿巨人”的身份,他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他隐居在了一篇绿色的密林深处,继续他的研究。他做到了自己救赎。“他做了自己命运的俘虏”,这也就是他的悲剧之处。
和很多好莱坞影片一样,爱情,成了拯救一切的天使,拯救了愤怒的“绿巨人”,也拯救了“绿巨人”破坏力量之下的受害者。可是布鲁斯对于贝蒂的爱,在我看来更像是对于从小缺失母爱的布鲁斯的母爱的补偿。贝蒂张开双臂拥抱布鲁斯就像是等待闯祸的孩子归来的母亲的形象。而“绿巨人”也总是在无比的愤怒破坏中突然温顺地伏倒在贝蒂脚下。而且做为女友,贝蒂并没有想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对于男友是百分百的支持信任。她多次打电话给父亲,因为跟他在一起“我感到害怕”。她把拯救了她的布鲁斯送到了他父亲 那里 长期的镇定。她作为女友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她爱的人找到过去,战胜恐惧。她所依靠的是强大的武力保护,而她所要对抗的却是她深爱的人…… 当她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要即将要对布鲁斯所作的事时,她只能漠然。虽然李安如此设置这个任务的态度,不同于以往的好莱坞女友那样,永远的相信,毫不质疑的相信,但是无疑是这个任务显得更为真实。话说,我们都是正常人,都会害怕不是么?
虽然李安的这部《绿巨人》作为一部1.6亿美元制作成本,同样价位的宣传费用,一部用天文数字打造的电影,票房和评论都不甚理想。但是做为人文气质颇浓的李安所要反应的,“如何去控制、战胜每个人心里的绿巨人”的具有深层心里刻画和研究的心理分析电影还是很有味道的。
《绿巨人浩克》观后感1200字:李安的好莱坞大片
如果没有看说明,你也许很难想象像《绿巨人》这样的好莱坞动作大片,居然是李安导演的作品。
李安被认为是既懂中国又懂美国以至可以自如进出中西文化的导演,李安电影也似乎成为票房的保证,成为像他那招牌式的酒窝(据说系儿时被狗咬留下的伤疤)一样的自我品牌,其独特之处是直指人性,强调作品的文化思考。他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一早期“父亲三部曲”即是如此,后来的《卧虎藏龙》也不必多言。即使像《断背山》这样较另类的同性恋题材作品也表现了当代亚文化的重要一种,是“李安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人性角落”的又一证明,能引起东西方的关注和争议也是在所必然。
《绿巨人》改编自美国家喻户晓的同名漫画,斥资超1.5亿美元,是李安继《卧虎藏龙》风靡全球之后的科幻作品,2003年好莱坞夏天强档之一。应该说,科幻电影对李安而言是陌生领域,当时被认为是他证明自己在主流商业片领域亦有能力的尝试。的确,李安成功了。但仔细想来,这部电影仍然保有李安一贯的思想精神。
在好莱坞混,当然要先混出好莱坞的颜色。从视觉表现来说,为了吻合美国商业电影的口味,《绿巨人》和其他科幻大片并无显著不同。首先,基本结构设计仍属老套:一个吸引人的主场景--绝对能忽悠观众的高科技实验室;一种神秘古怪的高科技力量;一位身世奇特、深度卷入事件的可怜孤儿英雄、“科学怪人”或“化身博士”(《蝙蝠侠》和《蜘蛛侠》亦然);一位不可或缺的与绿巨人相恋的最佳女搭档;一种牵连军方或政府机密的控制与反控制;影片最后,同样是要摧毁这种带来破坏性的可怕力量。其次,这部电影也有精妙的科技想象和创意。李安说,为了这部电影,“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说,我专门研究了很多生物学知识,例如细胞是如何发育扩展的,还有一个人怎样发育才能转变成一个‘绿巨人’的。科幻片绝对不是凭空想象,要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剧情的合理安排。”因此,为达到逼真效果,美术、三维、数字技术在这部电影中得到充分运用,后期制作工程浩大。此外,也不乏大场面、火爆的动作戏及其带来的震撼视听(尤其是军方对绿巨人的围剿行动),甚至为了加速情节发展而大量使用了今天看来已非常落后笨拙的“分割画面”技巧,但却因此带来了更贴近好莱坞大片风格的叙事节奏和新颖的感觉。
《绿巨人》最吸引人的部分仍然是疯狂科技中表达出来的复杂人性,这也是不少科幻巨片的传统主题。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在眩目的电脑特效之外,表达出了更浓厚的人文气息,试图通过怪物绿巨人的遭遇来隐喻人性和哲理。
有报道说,李安特别强调《绿巨人》的文化思考,说:“从文化上说,我必须洞悉为什么绿巨人会这样言行举止?它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从心理上说,我也必须了解绿巨人究竟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象征?为什么绿巨人会受到大众如此欢迎?”对艺术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来说,这显然是两个非常本质的问题。
如果说,在《绿巨人》中有一贯的李安色彩,那么“父子关系”就是该片的深层结构。李安一向重视父子(父女)关系题材,在“父亲三部曲”中,已经奠定了李安电影中十分鲜明的父亲形象,并证明了李安传达复杂人性和情绪的艺术能力,这种能力在最近的《色戒》中再次得到映证。
在《绿巨人》中,绿巨人班纳与其父亲有着一段纠葛无尽的关系。班纳的父亲是个疯狂的科学怪人(和搭档贝蒂的将军父亲一样,类似于中国传统中典型的父权形象)。作为隐形的控制,他与班纳之间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在班纳幼时,他就想手刃亲生儿子却意外将妻子杀死,黑暗的记忆从此植入班纳幼小的心灵。为达成疯狂目的,父亲甚至可以漠视儿子的性命,由此在父子之间引发了一连串的对抗、挑战和失控。在影片后部,导演安排被捕的班纳被迫直面父亲,矛盾最后爆发,关系就要终结,让人联想起李安处女作《推手》中父子关系的面对面解决。在此,一个象征的场景是,班纳和同样变成巨怪的父亲在湖水中生死决战,超强的父亲已融为湖水,而班纳痛苦挣扎,试图把来自父亲的无处不在的梦魇从身体驱逐,可谓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穷纠结。另一方面,这种压抑与挑战的关系也呈现在贝蒂与她的父亲之间,以及班纳和以贝蒂的父亲为代表的军方之间,而这种矛盾关系成为推动全片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绿巨人》也是一部解剖父子情结与心理创伤的影片,而爱是最后的救赎。不过,在李安影片中父权实际上已泛化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象征。除父亲角色外,它具体还表现有莫名压力的文化传统(比如三部曲)、严格的礼教或江湖规矩(比如《卧虎藏龙》)、霸道的军方或政府高层,乃至抽象的国家体制,后两种在这部影片中也有所表现。
李安认为,真正的好电影,是一个刺激想象、情感和讨论的东西。而在《绿巨人》中对这种压抑与挑战的主题的承袭,对人物在正义与邪恶之间挣扎的细致表现,是它区别于其他好莱坞动作大片的李安色彩。
《绿巨人浩克》观后感1200字:悲剧
重温了李安导演的《绿巨人》。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也觉得是一部6分的失败之作。今天看的哪篇文章里提到了这部片,我突然想再看一次。看完感觉不一样了。它仍不算是一部成功之作,但是一点都不差。我想理一理为什么它不被接受。
李安的拍法很古典,大量使用看来已经落后的“分割画面”技巧。但现在看,李安把分割画面的技巧提升了,营造了一种漫画既视感,很高级,把漫画分镜和电影剪辑相结合,有效加速了情节发展。把高级的电影语言应用在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上,是其不被接受的原因之一。
绿巨人皮肤能弹开子弹,很卡哇伊。它对人类没有战意,特意不杀人,弹跳如飞行,颇有一种《卧虎藏龙》的轻功浪漫感,还静坐在沙漠中看石上苔藓的绿意——这还是那狂暴的绿色怪物么?卡通化、浪漫化、武侠化,这是不被接受的原因之二。
希腊悲剧化,大概是原因之三。李安无疑拍得较为沉重。父子(女)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剧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推动力则是一个必要的、不引起任何同情的坏人),剧力聚焦于心理(如布鲁斯被封闭的黑暗记忆,如决战之前的父子如表演莎剧般的舞台对话),杀子与弑父情节(《银河护卫队2》倒是又用了一遍,但是刻意淡化悲剧色彩)。
这前三个原因可以说见仁见智,反过来作为对本片的辩护也行,但是下面几个原因确实难以翻供。
原因之四:片中的停顿抑制了电影节奏,抵消了“分割画面”的加速作用。比如贝蒂·罗斯一直无法确认她对布鲁斯的情感,像简奥斯丁小说中的人物,李安拍《理智与情感》(1995)的后遗症?比如罗斯将军憋着不告诉布鲁斯他母亲的遭遇(也没准备在更安全的环境里告诉他),事后却和女儿讨论布鲁斯是否命中注定或是“受诅咒的”,这是否有意的延宕剧情?
原因之五:矮化了绿巨人。绿巨人攻击了“坏人”(普通人类)三次,没两天这坏人只是吊了一只胳膊、还敢用电棍不断挑衅布鲁斯,这是有多贬低绿巨人的杀伤力?作为观众我也会想,“哦,它也没什么了不起,只能对着坦克汽车之类发发脾气罢了”。不管在观众眼中还是剧中坏人眼中,绿巨人都被“矮化”。布鲁斯口中的变身快感,也只在弹跳轻功的场景中一瞥。这种“不够”(而非打得不够、破坏不够),或许才是致命伤。《复仇者联盟》才成功树立了绿巨人的气质。
尽管李安没有塑造好绿巨人的气质,但他通过心理铺垫,几乎拍出了绿巨人深藏于那身绿皮之内的“内核”,那是一个弗兰肯斯坦真正的儿子,那是在缺氧的极高空中下坠时呢喃着“渺小的人类”的神灵,那是布鲁斯虽然害怕但最终所承认了的悲剧之“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