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语者观后感1200字左右范文

李季 1172分享

  马语者The Horse Whisperer是经典的美国式爱情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语者观后感1200字,希望你会喜欢!

 

  马语者观后感1200字:马与梦想

  我爱马。

  有人说,马代表梦想。

  14岁的少女格雷斯有一匹马,他们经历了很惨痛的车马相撞——一起骑马的好朋友死了,她自己截了一条腿,而她的座驾“朝圣者”伤到以死才能解痛的地步。

  母亲安妮很强势,有着一贯不屈的性格,她自驾拖车带着女儿和朝圣者,从纽约长途奔袭来到西北部的蒙大拿。我爱死了这个情节,电影中几次提及给朝圣者安乐死,安妮都否决了;我同样爱电影的结尾——安妮治愈了马,和马语者汤姆的婚外情戛然而止。

  拥有一匹马,拥有梦想,拥有远方——多么和谐一致。

  如何才能拥有远方?毫无疑问,是舍弃。

  关于出轨,关于让爱情与生活并行不悖,关于痛并爱着,1995年的《廊桥遗梦》和1998年的《马语者》何其相似,我甚至遗憾罗伯特•雷德福没能出演《廊桥遗梦》。

  在《廊桥遗梦》里,弗朗西斯卡有一个16岁的少女梦——游历远方,看遍新鲜风景。一个旅行者来了,带着她梦的全部影子,他就是她的梦。

  我一直以为,世界上的一见钟情就是“啪”的一下,有人掉进了你的梦,像月饼和月饼模子的严丝合缝。可是你不能跟他走——将每一个远方踩在脚下,是残忍地杀死了远方,到头来你会发现,被你抛弃的“家”成了新的远方,哪怕不舍和留恋只有一丝,都将被无限放大。时间和距离是真正的魔法师,在家与远方之间玩着翘翘板的游戏,你怎么可能两头均占?什么是远方?——永不能抵达之处;什么是梦想?——实现一刻,死亡之时。

  所以弗朗西斯卡依然被生活捆住翅膀,在死水一潭中不时去梦里飞一会儿,想想那个远方的人,抹几把甜蜜而又苦涩的泪。

  梦——你因远到无法亲近而伤感,又因近到在脑海里时刻与你同在而快乐。

  当你不去实现它,梦便永恒了。没有人能夺走和改变你的梦。

  当然,你尽可以让远方死去让梦想死去,然后迎接一个一个新的远方和梦想,只要它们还跟最初的那个一样好。人类就是靠永不满足的欲望推动前进的。然而,“人生若只如初见”似乎在说,爱情不是与时俱进,恰恰是背道而驰。

  怎样才能让弗朗西斯卡不流泪?我没有想出好办法。如果跟梦中人在一起,她会背着他流出另一种泪水,那将完全没有甜蜜可言。

  在《马语者》里,汤姆爱过两个女人,前妻和安妮。爱其实容易也不容易,深沉的爱尤其不会花样翻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真知灼见,除非你爱错了人,或者掺杂了世俗和功利,纯粹的爱应该是宿命的,安妮身上一定有前妻的影子。纯粹的汤姆这样说,我爱,不会因为合适才爱。前妻选择了繁华的芝加哥,习惯在纽约竞争和打拼的安妮会安于蒙大拿宁静的牧场吗?她对汤姆说“我爱你”,汤姆说“然后呢”?我替安妮扪心自问:这新鲜和宁静能够持续多久?

  汤姆爱上的是同一类人。所以没有然后。

  空旷终归寂寞,逼仄却能沸腾——这是安妮这类职业女性的性格使然,恰如懂马的汤姆不适合都市一样。在不适的环境下生活,扼杀的不仅是生活,还有爱情。

  悲观主义者说“爱情的坟墓不是婚姻,是幻想”。浪漫很美,浪漫之后呢?日子是写实的。

  人生由无数个“我爱你”的浪漫瞬间组合而成,“一见钟情”也是这样的瞬间,而连接这些瞬间的,是漫长而乏味的“适应”——陌生变熟悉,新鲜变陈旧,完美变残缺……你要一一适应。

  有人说,悲观主义拯救爱情,浪漫主义毁灭爱情。

  带着你的马上路吧,让马在“适应”的死亡地带驰骋。

  身体与灵魂,有一个在路上,就是浪漫。

  马语者观后感1200字:一类人

  整部影片中,安妮一直以一个女强人的形象出现,或者说典型的形象特征代表了这样一类都市人,隐忍好强的性格甚至可以让人们忽视他们的性别。而“朝圣者”和格雷丝仿佛是一条线索,可以看成是安妮扣问心灵,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隐喻,是安妮坚硬内心的化身。当人们的心灵在激烈的竞争中,只余下麻木知觉,他们的确比真实的伤口更显得狰狞可怖。而同时,这也是导演对生命关怀的一种思考与体现。

  影片的开始即以流畅的剪辑描述格蕾丝的梦境。一匹漂亮的马奔腾在无边的雪野上,晨曦辉映出它优美的线条和奔腾的姿态,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美,象征着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暗示了这是安妮后来一路往西部朝圣心灵,努力追寻并找到的理想的状态。也是很多人梦想达到的境界。

  与此同时,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喧嚣的大都市,高压的生活,快速的节奏,紧接着是格雷丝的灾难,医院和报社里的人情冷暖,这些都让安妮心生恐惧,也迫使她去自我发现,探求生命的意义。于是她独断地带着女儿和马匹开始了西部之旅。

  当她们踏上寻找汤姆的旅途,横穿美国时,导演叙述的基调由冷变暖,给我们展现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画面:湛蓝的天空,皑皑白雪覆盖下的群山,生意盎然的草地,安静唯美,远离尘嚣,甚至连收音机里放的都是些悠闲的琐碎。但车上的安妮,却急促不安,表情凝重。愤怒、争吵、丢下女儿独自离去,这些都是因为来自城市的压力。途中的古战场成为矛盾的一个小高潮,随着与牧场的逼近,画面鲜亮起来,两人的心情也逐渐平和,影片也随之凑起轻快的音乐。牧场是一个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世界,开阔、和谐、友善、安宁、温馨。从城市到牧场,是安妮心灵的朝圣之旅的开始,也体现了都市人对心灵家园的渴求与追寻。

  本片的一大出彩之处,是关于人的自我面对和相互面对问题的探讨,并通过抚慰挽救一只极赋灵性的动物,逐渐揭露并解决一个个敏感的矛盾。马,并不通晓人类的语言,所以,反复的心灵的交流是沟通的唯一桥梁。那么人呢,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心理上的自我面对,战胜,接纳,以及宽容是否应该更加受到肯定与重视。而正是在坦诚,勇敢的自省自觉中,我们得以走出晦暗,重新找到定位和信心。

  毫无疑问,《马语者》是经典中的经典。平和中不失张力,温婉中蕴藏无限深情,情深处道德界限的凸现使人无奈又不可忽视这一无形的约束,最终与其说有情人各自回归自己的世界不如看作是编导让主人公在驻足情感的十字路口踟躇不已时作出的困难而坚定的道德选择。如此一来,凄美遗憾的便是悱恻的爱情际遇,而两个主要角色的形象却因此给人更加饱满和完美的印象。毕竟,无论社会的开放程度如何,传统道德仍然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

  爱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本片呈现的爱是多方面的,动物和人之间的友谊,亲情;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亲情,爱情。虽然其中出轨的爱是一个重点部分,却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人内心深出真实朴质的情感。还记得《廊桥遗梦》如何能将我们感动得一塌糊涂了吗,真实而坚强的活着,那么此生便无再无遗憾了。

  马语者观后感1200字:活着的意义

  一匹受了惊吓、伤的面部千疮百孔的马儿,有多少人因为所谓的怜悯要替它结束生命,有多少人因为恐惧远离它。而它,一个顽强的生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抗争着世人的侵害,捍卫着自己的生命,保卫着心爱的人。克蕾斯,一个倔强而又脆弱的女孩。一场意想不到的事故令她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失去了双腿,失去了心爱的马儿信任。人生的打击是如此之大,让她有些无所适从,她只能用沉默来抗争着一切,来掩盖内心的脆弱。一切的冷漠只因她爱生活,她想活的有意义,消极以对也许因为她对生活的热爱连她自己也不曾发觉。她不要人们刻意的怜悯,她只想有尊严的活着,只是谁能理解?安妮,一个人们眼中的女强人。受了巨大伤害的马儿生不如死,她却让它屈辱的活着;一场事故让女儿失去了双腿,她却不愿去表示关心;她总喜欢专断的做决定,不容别人的商量和反驳。习惯了用强硬的姿态来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她在人们看来是那么的冷酷的近乎无情。可是谁会看到那双严厉的眼睛下的脆弱?谁会听到英雄记念碑下无助的哭泣?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女子,如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漂浮不定,没有根,也没有种族。她找不到认同,也找不到归宿,她只是一个异乡人。为了融入,她拼命工作,她用成绩去证明。内心深处的恐惧、无助、脆弱,谁来解读?她只能默默的承受。汤姆,一个西部牛仔,人们所谓的马语者。他用自己的智慧使所有的一切得以和谐。一个成熟、智慧、淡定的单身男人,谁也不曾想到他也有过甜美的爱情,也有过在喧闹的大都市生活的经历。但他却最终选择了回归牧场,只因他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对马儿的热爱,而所有的一切缘于他对生活的热爱。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人生,因此生命之花显得如此绚丽多彩。活在世上,就是在吟唱一首生命的赞歌。 ­

  《马语者》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优美的文字永远也表达不出视觉给人的震撼。西部那广阔无垠的田野是多少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心中一个遥远的梦。我也曾有多少次闭上眼睛想象着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或驰马扬鞭或迎风奔跑,在天地间感受着人是如此渺小而生命又是如此伟大。《马语者》中画面里呈现出美国牧民的浪漫生活场景,有蓝天白云和碧绿山野,一条通向山恋层叠的远方的路,以及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下点缀着宁静大自然的房屋,画面是如此唯美;那远离城市的喧嚣,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是如此的令人神往,那是心灵的归宿。 ­

  《马语者》中的爱情是那么凄美。有人说这书写的是中年人出轨,一如《廊桥遗梦》,只是安妮和汤姆只有心灵的相通,没有肉体的交融。但同样是相爱却不能相守,纵使再相爱也抵挡不了现实的无奈。也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无奈,曾经的撕心裂肺,已变成淡淡的回忆。如今才明白,正是这种残缺才让爱情变得那么凄美而又值得回忆。用一生去想念,也许只有这样的爱才是最永恒的,在最美丽的一瞬终止,永远停留在这个瞬间,无法前行或继续,便用一生去想念,成就永远的爱。曾经的我因为不能相守而哭泣,当所有的一切化为平淡才发现,回忆也是一种美,曾经相爱的幸福让一颗心温暖,不再颠沛流离,把所有的一切深埋心底,却拥有了一段幸福的回忆。 ­

    59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