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电影中学生观后感1000字

小妹 1172分享

  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灾难影片――《后天》真实地反映出一场海啸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后天》电影中学生观后感1000字 一起拉看看吧! 

  《后天》电影中学生观后感1000字         

  《后天》又名,是一部有关地球遭受天气的袭击的影片。看起来令人触目惊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后天,说的是美国发生的灾难。那是一场来势汹汹,且科学家、军队、警察也束手无策的灾难。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化,而且冰壳也融化了。原本还是平地的冰川瞬间在中间断裂,出现一条我们无法跨越的鸿沟,而且深不可测。在先进的科技也没有发挥威力的地方。人们眼睁睁的看着它发生巨变。

  此外,海水水温骤然上升,冰川、冰壳的融化导致水平面快速上升,海水汹涌澎湃的向四周低洼的地方涌去。在人们还来不及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时,灾难已经毫不留情的把一切都毁掉了。无论是建筑物,还是人们,都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无数的建筑物被毁,无数的无辜的生命消失在一瞬间。那场景真的触目惊心,让人不敢想象。大水来袭之后,接着是大雪骤降,甚至还下起冰雹来。一块一块象大石头一样的冰雹从天而降,来不及躲起来的人们刹时成了冰雹袭击下的亡魂。还有龙卷风席卷而来,路上的车辆,人群不是被卷走,就是被一团混乱。冰天雪地的情形下,人们只能躲在密室里生火取暖并且保留一线的生机。走出去的,很多很快就被冻死了。

  为了生存,大量的美国公民在接到国家的遣散通告后,涌入到加拿大的大使馆。灾难过后,美国官方代表发表电视讲话,承认一些主观上的错误,并说明导致灾难的原因是人们一直以来无度的破坏自然,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灾难则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做出的严厉的惩罚。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破坏自然的严重,也见识到了自然一旦报复起来,人类是多么的无力。我想,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在警告我们,要善待自然,要关注自然,要反省我们的行动以及我们的一些思想。要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同时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还有就是要为我们以往的一些错误行为做一定的补救,我们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想着我们还可以高枕无忧的过日子。现在已经有不少的预报说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高度关注,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疏忽,不然,后果真的是无法想象。我想,没有谁会愿意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场景。我们也承受不起那样的打击。

  还有就是,连美国那样的大国强国的公民都被灾难逼得没有退路,最终成为难民,那像我们这样的一些国家呢?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吗?我想那将是灭顶之灾了。

  后天,给了我们一个警告,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影片中的场景将会在我们的地球上上演,如果我们不作好防范措施并作出相当的补救的话。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地球更加长寿,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作起,一起努力,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后天观后感1000字

  片中的“温室效应”导致冰盖崩裂,海洋环流被破坏,全球气候发生灾变:冰雹、飓风、海啸、暴风雪、持续的暴雨.....。飓风把城市摧毁,上升的海平面带 着巨浪卷入城市淹没一切,崩裂的冰盖,融入了海洋,导致了北大西洋暖流的消失,温度像一只无形的手,用冰与霜,从上到下,将大地在瞬间冰封。这时,才发现 人类的高科技和所谓发达的文明,在自然的报复下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

  当世界陷入一片冰天雪地之 中,当人类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我的心也随之而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我知道2012式的末日预言不过是某些心怀叵测的人为引人关注抛出的卑鄙噱头,但我更知 道如果我们还不警醒,还不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实行保护的话,我们终将陷入难以自拔的末日浩劫之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的是不计后果的罪恶,得到的将会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然而,当人们为南美洲的原始森林遭到灭绝性的破坏扼腕叹惜时,当人们为日本的捕鲸船队不顾反对我行我素深 恶痛绝时,当人们为许多地方只顾经济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的自私自利切齿愤恨时,从未想过自己亲自去阻止去做。我们该为这脆弱的环境做点什么呢?

  环保,便是我们唯一且必须要做的事。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后天》揭示的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决非危言耸听,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已经威胁到了我们的生活,保护环境 迫在眉睫,拯救地球亦是刻不容缓。《后天》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实上,我们国家这两年来,一直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部片子对我 们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

  我们能做的其实有很多!

  我可以用自己的节约行动努力贴近低碳生活。 洗脸时大开着水龙头任清水流走,烧水时置之不理使水壶中的水被烧干,打开客厅和卧室的灯却在书房里上网,做了很多饭菜没有吃完就都扔掉,新的笔记本写了不 多就随手放下再用新的……都曾是生活无意之中犯下的“浪费罪行”,每一次的浪费都可以避免。聚沙成塔,一点一滴的小细节,积累起来就会是一笔惊人的财富。低碳生活对于人们,并不该只是一句口号。

  今天,人类在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猎杀野生动物,砍断一条条脆弱的生态链,疯狂攫取着地球的矿物资源;

  明天,人类仍然在消耗着地球数十亿年来的积蓄,砍伐着热带雨林,在臭氧层挖更大的空洞,加速环境的污染;

  而明天过后,也就是“后天”,我们就开始为着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法则付出代价....

  如果今天,现在,我们再不去保护我们脆弱的环境,不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那么借用一下影片的宣传词:The day after tomorrow, where will you be?

  一部灾难片,让我看到了身边的环境,也让我深刻感悟到了大自然的可贵。

  后天观后感范文

  在上这门选修课时,我们观看了很多影视作品。从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美丽。不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着是多么的幸福。但是同样的,也了解到了我们环境现在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进而,我们知道了今后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的更好,让自己也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看似细微,但实际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更加关注地球,我们每一个的家园!

  《后天》截然不同,它是表现由于温室效应所导致的,今后有可能发生的大灾难。在曾经赏析过的另一部纪录片中,前美国议员戈尔作过一个关于温室效应的讲座,出国留学网经多方面研究得出的种种结论。恰恰被《后天》这部电影所采纳。同时,它告诉了世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它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范围。

  这部电影所运用的高科技制作非常精良,让观众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身处在这样的一个灾难里,人们的无助和灾难的可怕。

  多一座工厂,多一辆车,多一台空调,毁灭就会早来到一天!

  或者,也许我们赶不上那天,但是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下下一代,他们要怎样咒骂我们在这个疯狂年代给他们制造的灾难?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珍惜环境,尽可能的让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减轻一些负担吧!保护环境真的不是一句空话,难道我们真的想要“后天”的来临吗?

  看完影片,走出房间,我庆幸的是:外面还有阳光,而我们的世界还没被淹没。

  《后天》观后感800字

  作者:小丸子

  日本的大地震是预兆全世界将有一场灾难吗?这些令人无法预测的问题,在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灾难离我们有多远?相信有许多人,关心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内。玛雅的预言难道真的要成真吗……!

  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灾难影片――《后天》真实地反映出一场海啸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全球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最后造成了无法阻挡的海啸。这一场海啸没有什么预兆悄无声息地来了。它的威力是那么的巨大,它就像全世界发疯的野兽一起冲向了陆地。把无数人的生命掠走!只有两天,世界就成了冰河世纪。为什么会造成这样毁灭性的后果?毋庸置疑,贪心的人类,把地球破坏地无可救药。砍树、开车、不节约用电…………一些破坏行为,在人类的手中上演。灾难来临时人们不知所措,凶猛的海水疯狂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这个电影原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也就是明天之后的意思。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也明白了,是想告诉大家灾难就在不久的将来,那是因为贪婪的人们无情地伤害大自然。灾难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

  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地球和生态环境,使得我们地球母亲脸上的“皱纹”每日剧增!她不再拥有往日的美丽!一次性筷子,难道就不能少用吗?难道就不能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吗?难道就不能……许多近在咫尺的环保行为,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做不到呢?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是不是全世界都在进行环保活动宣传呢?不是的,依然有人乱砍乱伐,依然有人使用一次性筷子,依然有人过着浪费的生活。如果灾难来了你只会说:“大自然,怎么这样无情!”不是的,只有做了对大自然不利的事情,大自然才会让人们尝尝破坏生态平衡的苦果!大自然,也是迫不得已的。为什么不先检讨一下自己呢?人类就是这样自私,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就不想后果的破坏环境!如果人类还是这样无情、自私的话,不久的将来,或许明天、后天,灾难终将会降临在人类的头上。不要再破坏我们的环境了!不要只顾着一时的利益了,是不是也要想想“后天”的灾难呢?

  灾难离我们并不远,就像电影名字《后天》一样。如果人类积极去保护环境,灾难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明天之后,我们这个地球又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够保护环境,相信地球母亲会慢慢好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期待吧!让我们一起做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让天更蓝,水更轻,地球的皱纹慢慢的减少!

  旧影七评一《后天》

  前言

  这是一组关于旧片的评论,计划中一共七篇。

  影评大概是最容易的事情了,至少对许多人来说,比如我,是这样的;这点深受“局内人”的诟病:不懂XXXX,怎么有资格评论YYYY?

  但是,对已然呈现出来的东西进行评论,与对如何去呈现进行评论,本身就是两码事情,我虽然不会画画,但仍然觉得《列维的家宴》要比韩国人在圣经上涂抹的“戴草帽的马太”像样得多,这并没有什么可以去质疑的。

  真正值得质疑的,是聘请精研六法的大家为“奥斯维辛的自由”创作油画,让电影制作大师来展现“意志的胜利”,使用生花妙笔去勾勒“古拉格的幸福生活”。

  “做值得写的事,写值得读的书”。

  正文:

  《哥斯拉》的导演拍摄《后天》(1),《侏罗纪公园》的作者写了《恐惧国度》(2)。这是一组有趣的对比,都起点于“技术时代的大怪物”,最终却指向了截然不同的终点。

  《后天》作为典型的“技术时代反思”电影,其立意必然是“技术控制背后本质性的不可控”,而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好莱坞,这类题材总有模式化的表现方式:

  受到排挤/轻视的科学家,发现了某些“失控”的苗头;政客\大公司一如既往地忽视之;“失控”开始,人类面临毁灭,政客\大公司试图用技术挽救,失败;科学家力挽狂澜,终于保存了人类文明的火种。(3)

  就这一模式来说,《后天》自然是出色的类型片,尤其是对于“失控”的多张面孔,从影片伊始就或明或暗的陆续出现,飞机遭遇湍流,狼狗咬破栅栏,这些伏笔与之后的整体性失控遥相呼应,相当精彩。

  然而若进一步考量,就能发现一种奇特的期望:

  问题起源于技术,而先知与拯救者又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只有巴别战舰才能对抗红色诺亚,只有依靠科学和技术,才能将人类从科技的失控中拯救出来;似乎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诫人们:只要容忍足够多次的毁灭,科技最终能将我们带入伊甸园。

  但《恐惧国度》显然描绘了另一种面孔:制造出貌似“失控”的“可控”,用这种“失控”借助媒体来恐吓大众,科技与媒体的结合,使科技上升为人类幕后的主宰,芸芸众生翻身膜拜那拒绝科技的神灵,结果是让幕后那些借助科技的政客,达成了对人类的彻底控制。

  现代科技的特质之一,是高度的细化,再也不能期望“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同时普罗大众对科技领域发生的一切,可以保持高度地无知,而不会影响其追求安全与幸福:“对任何不了解的人来说,科技与魔法无异。”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改写阿瑟.克拉克的话。(4)这就给科技和掌握科技的群体提供了机会,利用科技塑造技术时代的神迹,比如预见了下一个冰河时代的古气象学先知。

  倘若就此来看,《后天》何尝不是这种貌似“失控”的“可控”?用一个“48小时内进入冰川时代”的恐惧,来唤起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恐惧,而不免讽刺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恐吓,还必须借助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确实,他们可以这么干,但他们是否真地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在其试图利用“失控”及其带来的恐惧,达成的对人类的彻底控制中隐含的自信是否有其根据,人类是否终将沦落到泽拉兹尼在《光明王》中描述的下场,就只有天知道了。

  说真的,比起那些为《后天》叫好的人群,麦克.克莱顿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90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