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42》的观后感作文精选
《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1942》的观后感作文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1942》的观后感作文精选
这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我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向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我,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比较此刻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我太愉悦,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咱们此刻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样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生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我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生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天灾也许还能够用“逃离”来解决,但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观后感900字
昨日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状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拦下,赶了回去。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我悟在怀里捂死了。
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悲哀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国民政府的腐败。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贪污腐败,只为自我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炸弹,之后又用机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剑刺穿喉咙之画面实在残忍至极,试问日本人心中到底还有良知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一刚故事,日本占领南京后,两名军官比赛杀人,不分胜负,又继续比赛,可见他们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我想引用蒋鼎文的一句台词:“国家贫弱才会挨打。”如今我们这一代更就应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等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
1942观后感700字 1942观后感
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
1942观后感
特意在看片子前不看什么评论,看后感觉有这些:
1)这个片子不适合孩子看,电影里有一些比较血腥的画面,对孩子不好,但是看电影时有大人带着挺小的孩子过来看,我觉得这个片子给高中生看差不多,可惜中国电影是不分级的。
2)个人觉得片子拍得还不错,其实电影里对这场灾难的反映还是比较克制的。比如,电影中还只是出现了“狗食人”,而“人相食”则没有。灾民抢粮,只在开始时出现了,而在逃荒过程中,则主要是兵(GMD)抢了“老东家”的粮,那些逃难的难民则未去抢他的粮。在那么饥荒的时候,他带着那么多粮食逃难、又没有、实际上是很危险的;饿红了眼的人,只怕早就轰上去抢了吃了,可是片中逃荒的人没有这样,似乎还是挺理智有一定秩序的。
3)片子结尾暗示蒋政府最后的失败与败走台湾和他们对此次灾荒的处理之间的必然关系:既然不顾民众的饥荒,那么最后这样的政府也只好被抛弃。可我想到的却是20年后的那场全国性的挨饿、那场父辈们说老家根本没有自然灾害,但是依然被称为自然灾害的事。那些不让外面知道、不准外出逃难的事。那么造成这些惨状的政府,又会怎样呢?
4)再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命如蝼蚁”,实际上历史上太多这样的时代了。
5)影片中一个不真实的地方,那些饿了一百多天的孩子,看上去还是脸胖嘟嘟的,似乎小演员没选好啊!
我得承认,我看片子的时候很长时间都在掉泪,忍不住。所以如果只想娱乐,这个片子不合适。
1942观后感范文
昨天将小刚导演的大作1942看了一遍,之所以这么迟才看,是因为我对冯小刚导演之前的电影实在不怎么。。。也不是我矫揉造作嫌弃人家电影水平低,实在是我在电影中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痞气,那是我在小学就在官宦子弟身上看到的一种二的感觉。出于性格天然的排斥。我就没怎么好好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后来看到冯小刚导演的履历,果然机关大院长大的。。还有前些年的李云龙之流也是出于这些人之手。我一直很难过的就是《亮剑》的观众很多,而且还翻拍过。我在网上看过一篇批评《亮剑》的文章,很短说关家垴战斗八路军总部7-8个精锐团在2-3个元帅的指挥下没能歼灭的冈崎支队,终于在《亮剑》中被李云龙的独立团歼灭了,可谓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在现下抗日神剧影响下会有多少孩子还会探究那场对这个国家造成巨大伤害和耻辱的战争。对抗战的反思很早就有学者搜集查阅,罗列出战场上伤亡的双方比例,警示我国民。早期也不乏有《血战台儿庄》这样的电影佳作,但都被善忘的天朝我民在抗战神剧的迷雾中遗忘了。
其实关于抗战的题材能拍出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的,比如这部《1942》电影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只以写实的场景式的叙述就达到效果--事实本来就是这样残酷,让我们无法面对。看完后我马上在网上搜集影评,果然骂声一片。其中居多的是小刚导演之前风格的影迷。批判理由五花八门,我心中一时竟有了一种快感,这真是一部及时的电影啊?让那些被抗战神剧整的云里雾里的国民,让那些不愿探究真实的李云龙之流,清醒清醒,至少你们被平时没有认真面对过的真正的抗日战争的真实弄的不舒服了。这部电影确实让我们不舒服,首先没有很好的故事,这让那些把这部电影当商业片看的人觉得不舒服的原因,还有就是没有煽情,很多人说看完觉得很沉重,就是没有流泪。这让那些把这部电影当主流大片看的观众感到不舒服的原因。再个就是写实,这也让一些在天朝梦中的观众觉得不雅继而觉得不舒服。我想对期望看故事的商业片观众说,这场战争不是娱乐的题材,希望能抽出您娱乐的宝贵时间了解下抗战的真实。至于想看主流大片的观众,导演也有照顾,哭多了会伤身。就如悲情的祥林嫂的故事品咂的时间长了也不怎么感人了,何况那些活活饿死的同胞也是有尊严的呀。
对于导演拿捏的很到位的,比如说里面口头上时常说的人吃人的事实,影片中没有写实的出现,再比如日本人救助灾民,灾民帮日本人夺国军的,这个只是在蒋公和部下的对话,冈村宁次和部下的对话中出现,没有写实的出现。虽然河南人可能感觉不舒服,但我觉得夺事情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的,这些灾民做的还是能得到理解和原谅的。套用冈村宁次的话“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这也郑重的告诉了了我们的当官的,我们民族的认同感国家的凝聚力是怎么丢失的。
随着时光推移,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的苦难已被尘封,耻辱也慢慢的淡忘,但是每次翻阅有关史料都会让我泪流满面,几百万英魂的悲壮,带给我的从来都不是战争胜利的喜悦,而是这个国家苦难和屈辱,更可悲的是我们的人民健忘,一个不知道自我反省的民族固然是可悲的,但是一个不知道如何去反省的民族更是危险的。有人说我们在大骂日本人去参拜那些反人类罪行的本国战犯的同时,有没有想到我们上次是什么时间去过烈士林园。我们在电影痛杀不堪一击的日本兵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每次战役中一比几,甚至一比十几的伤亡,让那些牺牲的英魂情何以堪哪。。。在当下日寇对我叫嚣的时候,我真希望我们每个人客观的去认真的了解下这场战争。谨以次缅怀那些在天的英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