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观后感5篇
《白毛女》是一部年代久远的歌剧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歌剧《白毛女》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歌剧《白毛女》观后感――愿爱满人间
part1:写在前面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风卷那个雪花,在门那个外,风打着门来门自开,我盼爹爹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
这是出自歌剧《白毛女》里的歌词,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吧,其实很早之前就听到一些关于“白毛女”的故事,也看过相关的歌剧、舞剧,但却从未观赏过《白毛女》这部电影,而之前的记忆也早已被时间冲淡,这次终于借这个机会完整地看完了这部电影,真的是感触颇多,有同情,有愤慨,有感动…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啊,她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我只能说,我被撼动了…
part2:情节简介
故事发生在解放前华北的一个村里,贫苦佃户杨白劳与其女喜儿相依为命,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的土地度日。邻居王大婶和其子王大春对杨家父女多方照顾,而喜儿与大春情投意合而准备择日完婚,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与管家穆仁智设计逼迫杨白劳以女抵债,致使杨白劳除夕夜含恨而终,喜儿在黄家受尽折磨还被黄世仁奸污,而大春被黄家逼迫在救喜儿未成后投奔红军,喜儿在人帮助下逃离虎口独自入居深山,产下的婴儿也随即夭折,自己更因为长年过着非人的生活而青丝变白发,甚至被当地人视为“白毛仙姑”。最终大春随红军返乡,黄世仁、穆仁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喜儿也
终于在“山重水复”之后迎来了她的“柳暗花明”,与大春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电影通过对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辈人的悲惨遭遇的刻画,深刻揭示了那个年代的地主和贫苦之间的尖锐矛盾,也将地主阶段的丑恶嘴脸展现了当代人的眼前,同时也热烈赞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光明与幸福,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后。
part3:观影有感
看完《白毛女》,我真的感慨万分,也愤慨不已,一方面是同情喜儿父女从其他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也愤怒于黄世仁和其走狗穆仁智的禽兽行为。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不然又是何等的悲催,虽然我无法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们的愤怒与悲惨,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是就仅仅是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就让我对那个社会唯恐避之不及了。劳苦大众们辛苦一生却依旧贫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遭受地主的压迫且无处伸冤,地主阶级不单坐享其成还不断压榨贫苦百姓,这个社会简直黑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而喜儿,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女孩,一个柔弱的可怜女孩,本是如花的岁月,本该是张扬青春享受人生的年龄,却因为不幸生在了那样一个混乱黑暗的社会,先是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又不能与爱人长相厮守,只能被迫为奴受尽苦楚,最终还承受丧子之痛,甚至因为常年过着非人的山林生活而青丝变白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对一个女子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她与爱人也有着“君当做磐石,
妾当做蒲苇”的柔情,也有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也本该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生活,就因为一笔无力偿还的帐,就因为地主阶级的欺压,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这对她而言是多么的不公平…设想一下,如果喜儿有幸生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她又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早就诉诸法庭将黄世仁绳之以法了吧,可是,毕竟这只是设想,在那个年代,贫苦大众的利益是得不到保障的。值得庆幸的是,喜儿最终还是与大春收获了他们美满的爱情,不然又该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我也在网上看到了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大多数人都是同情白毛(敬请期待好范文网推出更好文章:wwW.haOwOrd.CoM)女的,但是也不乏一部分人觉得黄世仁很无辜。在他们眼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以女抵债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即使喜儿的命运很值得同情,也不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怪罪在黄世仁的头上。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们价值观到底怎么了,也无力评价别人的看法,我只是替喜儿感到不公,替这个社会感到悲哀。是的,我们只是法制社会,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杨白劳欠债不还是不对,可是,难道以人抵债就合法了吗?难道强奸不算犯罪吗?难道地主一手遮天、官商勾结不该受到制裁吗?而且,杨家不是不还,是尽力了还不起了。我承认自己很俗,只能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去同情喜儿咒骂黄世仁,可是,这难道不是人间在有真情在么?
同样为女子,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也很幸运没有受过任何的委屈和压迫,相比喜儿,我是真的幸福了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虽然没有喜儿生长的那个年代那么黑暗,
但是人与人之间却也多了几分冷漠少了几分真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在纸醉金迷中丢掉了自己,很多人还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然“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就不会发生了,这和黄世仁又有什么区别?是的,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地主与贫农的界定,但是贫富差距仍然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还是有,虽然彼此之间可能不存在压迫,但是矛盾仍然不可避免,“我爸是李刚”还是发生了,甚至在孩子们之间都掀起了一阵“拼爹热”,这不值得反思么?还有,想当初黄世仁一手遮天与官府勾结,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是很多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像杨白劳这样有冤无处伸的现象还是有,“温州动车事件”不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吗?
我不是想申诉什么,也不是想抱怨什么,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比喜儿生长的年代幸福许多,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公平现象,很多不幸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现实就是这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都只能选择默然接受。只是我还是愿意相信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我还是愿意期待随着社会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像喜儿这样的悲剧能少发生一点;我还是真心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多一点爱少一分冷漠,我们的社会会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part4:结束语
真心期待人间能少一些悲剧,多一些喜剧,少一分冷漠,多一份温暖,大爱无疆,爱满人间。
白毛女观后感
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妇女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应该得到解放。新华字典对解放的定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在旧社会中,因为束缚,妇女没有自由可言,也不知道什么是发展。她们生活的中心就是男权的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特质,诸如:柔弱,寡言,逆来顺受等等皆是我们熟知的。在《白毛女》中一根二尺红头绳就是束缚的象征,在出现的短短几分钟里,却是喜儿最柔美的一瞬。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定位如此,女性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默认一切皆合理。这样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消除掉这样错误(先不论是否真的错误)的观念,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舞蹈动作上,女性有了大量的十分果断的动作诸如指,怒目,敏捷的身手等等。通过这样的手法,戏剧完全消除了旧社会的女性形象残留在大众的阴影,使得戏剧告诉观众:这样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是自由的。
而是否这样的改变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呢?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注意到,强烈的极端对立后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特质完全掩盖了女性特质。
有评论解释到八大样板戏中皆是中性化了女性,而在我看来还不够,应该是男性化了女性。中性只是在男性化过程中的一个体现,并不是结果,它在社会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男性标准却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提到的如刚强、勇于反抗,以至于到军装、发型、舞蹈动作等,均明显的向男性特质靠拢(至少在那个时候之前,一直以来男性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是如此)。
所以男性化后的女性就带来了这个问题:这是解放还是重新的束缚?为什么最后女性还是必须以男性为标准来生活,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型行皆似男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尊重(剧中的确如此表现)?于是整个戏剧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循环,以《白毛女》为例:父亲(男性)没有把女儿(女性)保护好,于是女儿被地主(男性)抢走,女儿逃出来过着非人的凄惨生活(没有男性的女性),最后红军(男性)拯救了她。喜儿在这个循环中其实没有自己的选择,因为当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其实并不能称为选择。
芭蕾舞源于西方,它最大的特点便是足尖起舞。为什么选择这样高难度且身体损害高的舞蹈形式?是因为踮起脚后能够牵扯到腿部肌肉,使得女性柔美的线条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展现。所以在西方芭蕾舞起初只是表现宫廷,自然,神话等主题。而在革命芭蕾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剧中演员努力的踮起脚,却在试图表达一种刚强。即使在《红色娘子军》最后,有大量的大腿露出来,看到的也只是一块块结实的肌肉。只能说,这是政治要求下的艺术创新吧。
而事实上在红色年代下催生出来的各种文艺成果,不都是这样的吗?而今天也成为了国内外炙手可热的话题。我从来认为任何搀杂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文艺创作皆丧失了它本源的追求。所以对我来说,革命芭蕾中最美好的,还真只有喜儿头戴红头绳时的惊鸿一瞥吧。
白毛女观后感范文
2013年1月25日晚,香港尖沙嘴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邀来前辈演员,三代聚会,六十年代原创毛惠芳、石钟琴、凌桂明,八十年代汪齐风、辛丽丽、杨新华逐一被介绍,同场观看新一代李晨晨、范晓枫、吴虎生的演绎。演员永远是光鲜的,在这背后,我们怀念文学、编舞、作曲的原创者,更敬仰我们的先祖,北方纯朴的农民,用生命孕育出了这个经典故事,难忘这段似曾经历的历史,传说的故事更真实。
熟悉的音乐一起,青春的记忆即刻从心底里被召唤出来,北风那个吹,不禁眼湿湿。原来不论你生在那个年代,最感动你的音乐旋律,只刻在你的二、三十岁听觉神经最敏感的时代。《白毛女》曾称为“革命现代芭蕾舞剧”,如今冠以“中国经典芭蕾舞剧”,整个演出不失上海人的精准与拘谨,然而欠缺了北方的粗狂、生猛。用西方的芭蕾,表现东方的故事,曾经感人的地方仍旧感动,窗花舞、红头绳……。多年后重新看来,《白毛女》之所以不能称为《天鹅湖》那样的世界经典,总是感觉,到了充满激情的段落,每每不能发挥到极致,总是在交待故事的细节中冲淡了内在的美感。与多年前的感受相比,如同一丛野生的植物移植到了暖棚,进而变成了桌上的塑料盆景,唯有朱逢博的伴唱歌声不时提醒我,这是曾经灿烂辉煌的《白毛女》。
有革命时代的烙印不足为怨,然而以叙述故事为主的观念深入表演者、剧作者的骨髓,使得《白毛女》,仍旧走不出华人圈子。舞台上的芭蕾舞,主要是能将人类的心灵通过美的形体表现出来,情节的作用只不过是将故事串起来,便于支撑观众的记忆。就《白毛女》的情节,原本存在可以表现情感的极大空间:过年、初恋、礼物,贫富、还债、卖女,为奴、忍辱、逃跑,荒野、饥饿、生存……,现在看来,以革命故事领先,以芭蕾舞姿陪衬,许多地方没有发掘到位,只有第一幕的跌宕精彩,从第二幕起,就变得沉闷,一段加一段的堆砌,所以直到现在,人们多记得“北风吹”,淡忘了“大红枣”。第二幕喜儿与地主婆为什么不可以有一段双人舞,代替直白的捶背、困倦、针刺,从而表现人物的两极相对,美丽与丑恶、活力与衰败。第四幕白毛女在野外山林,为什么不可以与野兽有一段对舞,用以表现人类生存的顽强意志。第六幕奶奶庙仇人相见,什么不可以有一段贴身三人舞,人鬼神,仇恨怨,甚至轮回报应。
四个小天鹅的经典是艺术创作,白毛女在意念上有了革命激情的要素,却始终缺少出彩的艺术创作段落。芦苇塘边一幕,主要叙述喜儿逃跑,东家放弃追拿的过程。叙述逃跑的过程远不如表现为什么逃跑来的重要,而喜儿能逃脱只是因为跑掉了的一只鞋被发现,多么偶然。这一幕没有什么意义,整幕都可以删掉。
其实,有革命时代的烙印,正是本剧精华所在,白毛女表现了普遍的人性,理解中国可以从这里开始。一对父女,被逼到无法生存,自然要反抗,报仇雪恨是中国人性的重要部分。我们没有经历过四十年代,现代的人要看什么,将来的人要看什么,就是要看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人的这段革命历史一定会发生,即使当时不是以共产党的名义起事,也会以另一个党的名义发生,广大的农村,农民与地主,贫与富,道德与秩序,今日仍旧存在。所不同的是:昔日强迫杨白劳按手印,今日地产商强迫搬迁。
试图抹掉时代的烙印是幼稚的,上海芭蕾舞团要战胜自己的文化观念,首先要将舞剧每幕的名称恢复革命的原貌,将《白毛女》改版,从形式上增加舞蹈表现,在内容上加强革命的,表现人类的通性,共产党的初衷,人权的现代诠释,从而才能开始由中国的经典变为世界的经典。
白毛女观后感作文
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颂,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做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承受着,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
凄美的故事,温馨的结局,这部影片虽然是部老影片,但白毛女的坚强,解放军的英勇,地主的凶残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使我陶醉,使我感动,使我反思对过去生活的态度,现在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但以前的站争年代要什么没什么,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白毛女的精神,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
第一次看这种黑白电影看的这么入神,情节跌宕起伏,看完之后心中有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有对喜儿的同情,也有对黄世仁的愤慨!
我很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地主和雇农矛盾尖锐的时代,我也无法对喜儿这样的命运感同身受,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当我看到杨白劳被生生的按上了卖女儿的手印,当我看到杨白劳因无奈而服毒自杀,当我看到红军来时,群众们手拿棍棒向着黄世仁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对地主已经恨之入骨。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庆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