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小妹 1172分享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根据著名作家周梅森的反腐题材小说《人民的名义》改编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清明小长假追了一部电视剧,一部反腐的大剧《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我感觉是最近几年少有的良心剧,好几年没有看到这么吸引人的好剧了。其内容就是切合当下的反腐,这部剧一经播出网上叫好声一片,对这部剧表示肯定和赞扬。《人民的名义》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从打老虎到拍苍蝇,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把我牢牢的拴住了。演员阵容强大,陆毅、张丰毅等新老演员同台飙戏,这也是吸引各年龄阶层的人观看的重要原因,此部剧好评如潮,豆瓣网上最高给到了9.1,连我这种对不爱看电视剧的人都被吸引了,其实最大的吸引还是剧情,它所反映的就是现今大家最关注的的我党反腐的问题。

  三天追了10集,有好几处戳中泪点。前三集的故事情节,老戏骨侯勇一上来饰演的“小官巨贪”的某部委处长,贪污了两个多亿,摆放在自己别墅的书柜、冰箱、床铺底下,一分钱都不敢花。怕被人知道,一家人还是住在几十平米的老房子里,吃着炸酱面,每月给自己在乡下的老娘寄300元的生活费,过着看似很普通的生活,当调查的深入,面对着满屋的钱,一句带着哭腔、颤抖着双唇说出台词“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一分钱都不敢动,全在这……”。看着很痛心,一个农民的儿子拼搏到这个职位,实属不易啊,最后还是没有经受金钱的腐蚀。最后陆毅所饰演的侦查处长那句“你大把大把捞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现在自己出事儿了,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很多人“前腐后继”,完成了一个人向堕落的蜕变。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近日,一部名为《人民的名义》的反腐剧引起网友持续热议,相关搜索网页超过了500万个,业界秘传该剧为2017年的“第一大剧”、“独门利器”、“孤品题材”、“秘藏爆款”。

  作为暌违行业十年的反腐作品,观众很难理解,是什么原因让它引起影视行业强烈震动,受到观众热议。

  绝无仅有:普通影视公司无法涉猎的独家稀缺珍品题材

  《人民的名义》由最高人民影视中心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合出品,业界人士表示,因为该剧涉及到中国政治生态,并要精准表现检察官查案办案、触目惊心的腐败幕后等绝密情况,并非一般编剧、普通影视公司可以涉猎这类题材,因此,该剧无疑是影视剧市场上“独树一帜”的稀缺珍品。

  受最高检影视中心邀请,“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著名编剧陆天明等国内顶级作家,已经前往检察机关及收押腐败犯罪高官的监狱深入生活。截至目前,首位呈现出影视作品的便是周梅森。

  十年以前,反腐题材影视剧一度受到观众热烈追捧,周梅森凭借《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一系列高收视、高口碑的反腐力作,被观众冠以“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

  作为这类题材的顶级作家,周梅森此番蛰伏归来,显然把积蓄十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了这部亲自执笔编剧的《人民的名义》中,他自己表示“这是我创作生涯以来最好的作品,写得酣畅淋漓,全面超越了我过去的作品”。

  最大尺度:首度涉及高级别“大老虎”腐败

  十年前曾经有一大批反腐剧作受到广大观众的热议和追捧,譬如周梅森的《绝对权力》、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高纬度战栗》、张平的《生死抉择》,这些反腐力作中的腐败分子最高写到省部级领导干部为止。

  周梅森全新创作的这部《人民的名义》,首次涉及到副国级领导干部的贪腐问题,大大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成为当今最大尺度。

  该剧曾因反腐故事情节之剧烈,腐败分子职位之高,社会问题范围之广,犯罪手段之残忍而一度被业界猜测这部剧是受到高层支持。

  首次与周梅森搭档的导演李路,曾经导演过《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坐88路车回家》等作品,始终保持了关注现实、细腻入微的风格特征。作为总制作人,李路表示,能够执导这样一部题材稀缺、格局宏大、意义深远的作品,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故事震撼:直面大众对反腐幕后的高度期待

  随着中纪委和央视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播出和热议,网友对《人民的名义》也展开了追逐和讨论,截至目前,该剧的故事内容仍然保持着神秘面纱。

  据悉,由周梅森亲自执笔创作的该剧剧本,在剧本研讨会上曾经获得最高检、广电总局领导和著名评论家的高度赞扬,这也是该剧从剧本创作到立项开机、投资拍摄、后期制作等“一路绿灯”的原因所在。

  该剧故事环环相扣、情节曲折离奇、场面震撼人心,而且首度展现了省部级高官围绕从严治党开展的反腐倡廉斗争,深刻反思了“塌方式腐败”、“家族式腐败”等多重腐败的根源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优秀范文

  “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各种场合都有人在自发推广和“安利”。一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参与出品、“没有流量明星,不是仙侠古偶”、“从名字到内容都正得不得了”的正剧,却凭借紧凑、真实的剧情一开播就表现不俗。豆瓣评分9.1,很多国产剧对此恐怕可望不可即。

  社会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是此前不少抗日神剧、玄幻戏说虽然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却同时饱受诟病的大背景。反腐题材吸引人,又有40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这还不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公众感兴趣的可能是,在目前披露的剧情中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究竟有几分与现实的贴合度。甚至说,已经有人在热衷将已官员与剧中人物对号比较,比如“小官巨贪”家里的钞票墙,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

  中共至今,不断加码的反腐力度得到民众的认可。在对“反腐没有休止符”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内心确信的同时,人们对已查处重大案件和官员的知情需求,已经从简讯式案情通报向特别想知道更多细节发展。这也是此前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专题片的影像资料中获得海量传播的多是一些官员的出镜片段。公众对反腐进程的关心,除了官员“被带走”消息传出后的街谈巷议,自然也投射到对反腐题材剧集、专题片的围观热情上。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即是很多腐败、越权行为在当下的生存逻辑和土壤,冒民众之名去侵夺民众权益,以法治之名去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最终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须抱持势不两立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官员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正如《人民日报》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民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仅是猎奇,是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媒体披露的官员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切往往依然来自于对现实的欲罢不能,以及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

  人民的名义观后有感优秀范文

  近段时间,湖南卫视黄金档播出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让不爱看国产片的我掀起了“看剧”热情。剧中的检察官与贪官斗智斗勇,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故事。说实话,我不喜欢国产的反腐剧,故事情节和演员都很假,还没有看完,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剧情到一半,就知道剧情的结果。但是,这次不同,它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让不喜欢追剧的我,到点就守在电视机旁。

  《人民的名义》演员阵容强大,陆毅、张丰毅、吴刚、侯勇、王丽云等实力演员云集,顶级团队为品质保驾护航,堪称中国电视剧的良心之作。《人民的名义》突破了原有的坏人形象,小官巨贪赵德汉,一副“农民的儿子”形象,长相憨厚,穿着简朴,一反“坏人”的嘴脸。电视剧中聚焦的贪腐者和反贪者之间的情感纠结和人格较量,将角色人物立体化、生活化的展现出来,剧情中“严谨而不刻板、精明却略带调皮”的检察官人物形象是最真实的原形。全面超越了原有的创作和演戏模式,真的是气势磅?,石破天惊。

  在看过《人民的名义》之后,我也在深思。以人民的名义将反腐进行到底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我们党在立党之初就立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宗旨。我们绝对不允许党政干部以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做着侵害人民利益的事。广大党政干部要时时自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中国共产党有着高度的纯洁性,因此,不论在何时何地,保持党内思想的纯洁性始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精神保障。历史告诉我们,廉则昌,腐则亡。我们国家是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滥用权力的人终将会收到法律的惩罚。以人民的名义将反腐进行到底就是要在维护人民权益的基础上严厉打击一切亵渎职权的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任何以权谋私,不顾及人民权力的人都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000字

  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当前社交媒体最热的话题之一,并引发人们纷纷“追剧”。

  《人民的名义》*?*能成功地成*?疤庵行牟⒁?煊呗?一方面与其“公共性”有关。

  一部反腐剧的播出,评价、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单向的剧情展示、价值输出了,而是必须要经由观众的互动才能完成“共谋”。

  剧中的情境与观众的体验相遇、碰撞,会有触动、有衍生、有想象,进而共同完成对作品的?象塑造与价值诠释。

  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触目惊心,但贪钱几?、房产几处、情妇若干,以及心路历程等等,往往只是结果的呈现,没有丰富的细节,缺乏过程的展现。

  而电视剧则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内在逻辑,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而?与其中。

  也因此,往往有着更大的教育、感化意义。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公众对现实反腐的深刻期许有关。

  尽管《人民的名义》只是一部非写实的电视剧,但因*?从车氖欠锤?庖还?诟叨裙刈⒌奶獠模?渌?性氐氖侨嗣癯ぞ靡岳吹牟黄健⒉宦??踔粱贡蝗烁秤琛案谋涔?摇钡囊笄衅谛恚?虼艘簿秃苋菀兹萌瞬??持窒质怠按?敫小薄?br>  这也难怪,人们不只一一“还原”剧中角色,*?湔摇霸?汀保?埂八樗槟睢本缰刑ù剩???俺叨却蟆钡淖糁ぁ?br>  比如,剧中贪官赵德汉被检察官侯亮平反驳:“你这种人,就是专门用来对不起人民的!”又如,剧中省*?榧巧橙鸾鹚的程肮?“科学家的名字一个都叫不出,再偏远的女干部的乳名都知道,每天晚上都跟女干部喝酒,总要喝倒几个。”还有,剧中省*?笔榧歉哂?妓?“中国目前的政?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等等。

  这些台词,尽管均有特定的情境,但却往往在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事实上,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纪*?氖拢?绾*扩大公众?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成反腐合力,改变政?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

  《人民的名义》还将一些敢于担当、勇于作*?⒌承约岫ǖ牧斓几刹可砩系恼?芰?向社会做了真实、客观的传递。

  除了对照反思外,每一名领导干部还不妨把《人民的名义》当作“案头剧”,从这些领导干部身上汲取营养:省*?榧巧橙鸾鹪诟丛臃锤?*势面前坚韧不?的党性、陈岩石对人民群众的一腔赤诚、达康书记频背黑锅却又对事业充满执着和信心、工会主席郑*髌露源?と说?匏街???都在讲述着一个道理--*蘼圩鍪裁词虑?都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

  电视剧总有剧终的时候,但反腐倡廉和干部教育永远在路上。

  当前,反贪腐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

  人不能一辈子当官,但人民永远是人民。

  以反面典型也才能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中始终保持清醒。

  就像陈岩石的那句台词:“什么叫技高一筹,心里有老百姓,你就技高一筹。 ”

    94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