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故事》小学三年级300字观后感精选5篇

廷峰 1172分享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的故事》小学三年级300字观后感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的故事》小学三年级300字观后感精选5篇(一)

  《数学的故事》是BBC出品的纪录片,介绍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缘起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在观影过程中,本人获得了很多启发,具体内容见以下四点。

  一、数学的作用

  数学——特别是西方数学——起源于非常实际的目的,从土地测量到灌溉系统再到推理演绎体系,数学至少在四个方面满足了人类的需求:

  1 认知——认识物质世界的构成;

  2 测量——分配资源,制定各种标准;

  3 记录——财富积累;

  4 预测——改进生活条件。

  二、数学的意义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它的作用对象是具体问题,因此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从笨拙、刻板、繁琐的计算开始,待到这些计算成为常识之后步入推理演绎阶段。

  另一个意义是西方数学极强的社会性。只有社会生活才会涉及到用统一、通识的标准解决资源分配和物质交换问题,因此,数学是人类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用之于集体的智慧,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寻求人类发展方向的工具和成果。

  东方数学思想在意义上与西方大不相同。东方思想视数学为神秘的甚至是神圣的事物,数学本身就是目的和对象,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所以,在东方数学中,会出现中国人推崇的吉祥“8”、归一“9”,也会出现印度人发明的“0”、“负数”这样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

  东方数学的另一个意义是化繁为简。与西方数学发展起来的推理演绎不同,东方数学力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中国人轻巧的解方程方法。

  三、用东方数学思考,用西方数学建构

  东方数学长于灵活快速,弊在复杂计算上不够精确,西方数学严谨精确,因此难免迟缓繁琐。前者适合探索和突破,后者适合保持和积累。

  以常见的三道数学题为例:

  1小狗跑步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50千米。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甲带着一只小狗,狗每小时跑5千米。这只小狗同时和甲一起出发,当它碰到乙后便回头跑向甲;碰到甲后又掉头跑向乙……如此下去,直到两人相遇。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2 假钱交易问题(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 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 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 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 100元. )

  3计算生日问题(用你的出生日,乘以12,得到数x,再用你的出生月乘以31,得到数y,只需要告诉我x与y的和,我就知道你的生日了。)

  前两个问题用西方数学按部就班去解题比较费力,用东方数学变通的思想就会很容易解出来,而第三题,如果不亲自列个方程,是很难看清其中玄机的。这就是东西方数学思想的鲜明对比。

  数据分析是一个强应用性领域,通常面临的都是悬而未决的探索性问题,尤其是数据分析应用于认知人类自身的心灵和特征时,往往具有更多的未知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需要更灵活的思想、更巧妙的方式和更多样的尝试,这是东方数学思想的长处。另一方面,复杂的变量关系也需要更严谨、精准的测量模型,这是西方数学思想的精髓。西方数学还有一项绝技,就是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转换,对于数据分析而言,这是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也是东方数学很难一蹴而就的。

  所以最终还是要发挥两者的长处,将其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获得更丰富、更有趣也更准确的发现。

  四、数学是真理吗

  数学是一个由粗放向精细发展的认知工具,也是一种以量化为主的认知思想,它诞生以来指导了包括天文学、建筑工程甚至艺术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形成了被广泛认可的基础学科。然而,但凡工具总有不完美之处,数学的抽象也决定了它在某些时刻注定“不切实际”。只有在使用中扬其长避其短,才能不辜负数学之闪光点,不迷离数学之混沌处。

  《数学的故事》小学三年级300字观后感精选5篇(二)

  对数学史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吧,BBC的纪录片都挺好懂的,按照时间顺序拍下来,结构很清晰

  想深挖一下莱布尼茨和希尔伯特

  【6000 BC-公元元年】

  古埃及-数学起源,记录主要出自{莱因德纸草书}

  1 目前所知最早的数学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人们对于土地面积的丈量。手指计数的到的十进制计算方式。

  2 记录了早期的包括乘除在内的运算,从中发现埃及人在最早的乘法运算中意识到了二进制的优势。

  3 埃及分数起源于食物的均分,由塞斯和荷鲁斯的传说作为分数符号(雄鹰和眼睛)。

  4 埃及人圆面积的运算精确程度非常,原因不明确。

  5 早期毕达哥拉斯定理:由边长为345的三角形得到直角。

  6 埃及数学特点:没有进行普遍性的证明

  7 削顶金字塔体积计算是微积分的雏形

  古巴比伦-几何模型和发达的计数制度

  1.六十进制:手指的12个手指关节乘以5根手指

  2 区别于埃及人,巴比伦人对位制进行区分

  3 历法运用月亮作为周期

  4 发现0未运用

  5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并在叙利亚某些地区沿用至今

  6 二次方程:土地面积的计算,例如对问题“已知矩形一边求另一边”,运用切割和拼接求解

  7 对其是否已经深入了解直角三角形存在争议(普林顿322号泥板),但确实已经把早期无理数的求解(根号二)运用在学校,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4位

  古希腊-英雄和浪漫主义的数学,证明的魅力

  1 萨默斯是古希腊数学摇篮,毕达哥拉斯在此地建立了学校(600 bc)。

  2 调和级数:毕达哥拉斯在乐器上发现了和谐的和音间隔比例都是整数,由此提出了提出“万物皆数 ”一说。

  3 希波索关于无理数的发现推翻毕达哥拉斯关于有理数的理论

  4 柏拉图认为几何是解密世间万物的关键,提出了柏拉图立体(只由一种正多边形砌成的多边形),共五种,分别代表气火土水宇宙。

  5 欧几里得著有第一本数学教科书-几何原本,最大成就证明了柏拉图立体只有五种,分别是正四面体(三角形),正六面体(正方形),正八面体(三角形),正十二面体(五边形)和正二十面体(三角形)。

  6 阿基米德追求纯数学,闲暇好设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出了规则图形的计算公式,得出π(近似的圆面积计算),解决几何体体积的计算(球体),死于罗马士兵手下。

  【 -13世纪 东方】

  古中国

  1 古代中国关于数学研究起源于简单的计数体系,利用竹签计数,十进制并位制区别。中国最早使用十进制。

  2 没有0

  3 数独的发明,又称“洛书”

  4 九章算术中包含246个实际相关问题,主要问题是怎么解方程

  5 秦九韶对三次方程的求解进行探索,得到了近似求解体积的方法

  古印度-受到虚无主义文化影响,认为数学是虚无抽象的而非实际的东西

  1 3世纪中叶运用十进制,现代数字的发明者

  2 9世纪发明了0,0不再只是占位符号

  3 7世纪婆罗摩挲证明0的一些性质

  4 12世纪婆什迦罗第二从1除以0中得出无穷大的概念

  5 负数的发明(虚无主义的产物)

  6 婆罗摩笈多认为二次方程的两个解可以有负数并发明未知数xy

  7 三角学的发展运用到了天文学中,例如地日距离和地月距离之比,寻找计算任意角度的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8 马德哈瓦将无穷级数和三角函数结合,运用无穷想家概念得出π的精确值,正弦无穷极数的运用,早于莱布尼茨200年

  《数学的故事》小学三年级300字观后感精选5篇(三)

  只看了前三集

  第一集

  计算和测量,和土地分配、赋税、建筑有关

  实际应用中,数学离不开图形、几何体,以图像形式表达,而不是数字形式,数字用象形文字表达

  谈到度量衡、进位制、乘法的计算方法、圆形面积的计算、分数的应用(收入分配)、二次方程的计算、黄金分割的由来,数字0的缺失,无理数

  数学发展的雏形:古埃及、巴比伦

  定理证明的兴起:古希腊

  柏拉图、欧氏几何、阿基米德(近似值和精确值、体积算法)

  第二集

  中国数学的辉煌历史,十进制、数列、原始数独、剩余数、方程、三次方程,应用于建筑、天文、历法等,九章算术

  印度对现代数学的贡献:阿拉伯数字,数字0和负数的发明,方程的未知数,三角学(任意角度的正弦值),无穷级数

  中世纪的伊斯兰帝国,巴格达智慧馆,代数学(数学运算法则),二次方程的原理和公式

  意大利:数列、三、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第三集 空间的边界

  法国:笛卡尔——坐标(几何和代数的结合)、曲线的算法

  费马——质数,一些数学运算规律

  英国:牛顿——微积分(描述动态的事物,如瞬时速度)

  德国:莱布尼茨——微积分、二进制的计算器

  瑞士巴塞尔:伯努利家族——变分法(应用于商业、工程、设计等领域)

  俄罗斯:欧拉——拓扑、解析、数学符号、无穷求和

  德国哥廷根高斯、罗马尼亚鲍耶(虚拟几何)、黎曼(高维几何)

  主持人经常强调一个观点,就是数学家要精准,不能只是近似。从中隐约捕捉到一些数学家的解题思维。可能是教授的缘故,再次领略英式英语精湛严谨的魅力。感觉研究数学纯粹是一种爱好,是混不到饭吃的。但他们究竟是怎样产生诸多这样那样的想法呢?这些想法从何而来?又竟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的不可思议。如果能举出更多数学应用于商业的例子就好了。

  《数学的故事》小学三年级300字观后感精选5篇(四)

  从图形到数目,从几何论证到代数消解,从特殊求解到寻找通式,……你可能无法感受每一次飞跃带给发现者的惊喜,但想想你从Cantor那学来的对无穷的理解,那就是古人发现零时的心情。

  透过三角学,几何被翻译成了代数;透过映射,我们在无穷间看出了大小;透过群,方程变得像某种对称结构般美妙……每每一把利剑撕开未知的阴霾,那片少有人知的黑白就被抹上了色彩。

  虽然自求解高次方程之后我就变成了过客,可我知道了:数学真的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就好像n^2-(n+1)(n-1) = 1不是来自代数变换,而是源于某个染缸前的起舞。

  《数学的故事》小学三年级300字观后感精选5篇(五)

  讲到中国算术,马库斯重点提到算筹、河图洛书。如果给足够的片长去申发,高级幻方基于纸级幻方的排列组合及易经象数,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的圆周率近似,道学背景下的阴阳与二进位(或许对莱布尼兹有所启示:D),流行于宋代理学兴盛背景下的算盘相对于算筹其实是形象的位值概念,只不过印度阿拉伯数字中0的发现和pi的分数近似等等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还有秦九韶居然能得到十次方程的近似解;对于马库斯本人迷恋的质数,其实有很多类似的美丽例证,比如宫商角徵羽、西洋音律裡的音阶、七塬色赤橙黄绿青靛紫...四集看下来,一些形象的数学模型深入浅出,相当有意思,欧拉以后的解析几何发展脉络、着名定理的证明过程和一些全新数学分析方法的提出源因更加令人激动。如果小时候能看到这样的纪录片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而那时我们只有枯燥的竞赛题...BBC依然荣耀着大不列颠的文化光晕。

  看《Men of Mathematics》的时候,在一篇评论中偶然看到了这BBC记录片的名字。这片子,前两集是古代数学,带我看了一下世界的风景,不错,很漂亮,其他的似乎只剩下喧嚣的闹市了。

  到第三集,一改前两集的风格,进入了那些漂亮的欧洲小镇,就听到了好多耳熟能详的名字,Descartes Newton Leibniz Gauss,这些人在我的想像中往往都是那么神秘,因为我无法把现实生活同他们联系起来,我无法想像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能蕴育出这么多的智慧。跟着这位Oxford数学教授,我到了他们的小镇,到了他们的房子,他们的床,看到了他们留下来的笔记。当我看到Leibniz和Gauss工整的稿纸后,不得不感慨数学家们的严谨,一笔一划,皆有章法。若小时的我能看到原来天才的数学家们也不乱写乱划时,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粗心大意的毛病了,最后还看了看欧拉还有那著名的七座桥。这些东西,曾经是那么的抽象,但现在在我头脑中却又是这么的具体。

  1900年,Hilbert的提出了他的23个难题,引无数英雄折腰。身受精神病折磨的Cantor,一天只工作四个小时的庞克来,还有一位美国的女数学家。他们终生不论身处何境,都为之而奋斗,为之着迷。若一生能有这么一项事业可以追求,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it is not material gain,but the glory of solving,这是另一种祟高, 另外一种永恒

    相关文章

    968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