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电影《黑骏马》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600字作文

廷峰 1172分享

  所谓“观后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电影《黑骏马》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600字作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于电影《黑骏马》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600字作文(一)

  影片伊始,伴随渐渐响起的悠长的蒙古调子,画面进入蒙古高原的傍晚,连绵的草场与广袤的天际相衔,瓦蓝夜空中呈现出长调的蒙语词,男主人公从画面左端渐渐进入,他的驰骋似与无垠的草原与夜空相融,仿佛在进行一场艰难的找寻。伴随着轻柔的马儿踏水声和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我们从中得知,这是白与草原相别十二个春秋后的一场还乡之旅。

  随着白记忆潮水般的袭来,我们进入了他的孩提时代——一个母亲早亡的男孩,被父亲送到草原上的远亲奶奶抱养,和奶奶以及她的孙女索米亚共同生活在一起。壮丽的草原风光,温馨的祖孙、兄妹情乃至爱情,单纯、闲适的劳作生活,是白整个童年时代的基调。草原上的生活是如此简单,以致时间之行进,仿佛只是夏草场、秋营盘与冬窝子三地间的地理位移。恰在一个雪夜,祖孙三人神迹般地喜得一匹小马驹,为白本波澜不惊的生活带来一份礼物,使他能真正地像一个蒙古汉子那样在浩瀚的草原上自由地纵情驰骋与游戏。而这匹日后的“黑骏马”,恰恰是整部影片叙事以及情感抒发的一条独到而重要的线索。

  然而,正当这平静的草原生活看似就要定格时,一封来自爸爸的信将我们唤醒。值得一提的是,恰在此时,白正在放牧间隙慵懒地躺在草原,晴朗蔚蓝的高空中,飞机呼啸而过,留下白色的轨迹。绵长的轨迹为白音宝力格的别离埋下伏笔,而飞机作为主流的工业化文明的代表,显然是象征着促使白背井离乡的真正诱因。剧情自然展开——爸爸是让他离开草原,接受教育。白对于这个学习机会显然十分期待,并轻松愉快地向奶奶和索米亚许诺只走八个月。但是奶奶和索米亚对此却是十分悲观:奶奶通过一次仪式化的拜佛带白来到了自己仅出嫁时经过后便从未再至的河流,带他来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显然是对白的提醒与告诫:归乡是蒙古人肩上永不能抛弃的使命。奶奶太舍不得白音宝力格,乃至她不得不急切地提议白与索米亚的婚事,从而可以给即将离乡的白一种更为现实的牵挂,在后来的叙事中,这份牵挂确然成为白归乡的几乎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因素。

  回忆之河继续流淌,许诺八个月归期的白音宝力格三年后返乡,准备和索米亚成婚,但迎接他的却是索米亚失身于希拉并怀有身孕的残酷现实。由于无法忍受感情上的“背叛”,白音宝力格斩断与草原的千丝万缕,再度离去。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过程,当奶奶和索米亚对和白共处的未来尚存希望之时,白一句“这是你的家,该走的是我”则对这一切进行了彻底的宣判。但是这场抉择的痛苦挣扎中,白是一意孤行的,他只是固守于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价值判断的标准,显然植根于白离乡多年所受的教育)从而最终选择逃避,让时间冲刷痛苦,以时间埋葬亲情与爱情。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的一个小叙事段落中,导演以奶奶的语重心长的宽慰话语为媒介,完成了一场对主流(汉族)伦理观的质询——“这男人就得有个男人的样子…..这种事我见得多了,事情总会过去的”。此外,白的这次离乡场景,导演给予了细腻刻画:被白雪覆盖的草原,祈福的奶奶,泪眼朦胧不置一言的索米亚,以及白乘车行进中紧追不舍的“黑骏马”——这无疑是一场永别,在这场仪式中,语言多么苍白。

  影片再次切到了与影片开头同时空的画面,上面呈现的唱词暗示了这第三次回归恰是一场白对于奶奶和索米亚的找寻。白找到了索米亚的家,12年后的索米亚已是五个孩子的母亲,而奶奶和“黑骏马”却早已不在。家访的教师对索米亚不经意的夸赞恰是一种对12年前白所做抉择的反讽。“我们早把你忘了”,索米亚的丈夫达瓦仓如是说。无力面对达瓦仓的责备,白只得暂时逃离,与琪琪格同去饮马,与拉柴回来的索米亚相遇。当深夜白和索米亚失眠独处,白说出了钩沉已葬埋的记忆从而为自己的记忆寻觅归宿的渴望:“索米亚,说点什么,好吗?”,影片随着索米亚坚定又艰难的回答话音,带来了一个堪称经典的“闪回”:茫茫风雪中,年迈的奶奶略有些神经质地拿着12年前白送的望远镜找寻白,“白音宝力格,放羊还没回来?”然而心酸的询问却只能由自己来回答。

  之后的白教小学生唱《蒙古人》的场景可以说是对影片主题的一次很好的复沓呈现,正如这歌所唱道的“辽阔无边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珍惜”。这便是影片中反复探索的蒙古人的魂魄——辽阔的大地不光培育了是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由的热求,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蒙古人的魂灵中更有着这样的特质:有所敬畏与懂得感恩。

  这是一个关于思念的故事,在这场绵延的思念中,思念者与被思念者交替缺席,亲情爱情只是一场凝固的遗憾;这亦然是一个反思与回归的故事,是蒙古民族的一则自我寓言。

  有关于电影《黑骏马》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600字作文(二)

  影片《黑骏马》是我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谢飞在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1965年谢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早年他曾凭借《湘女潇潇》(1986)、《本命年》(1989)、《香魂女》(1992)获得国际声誉,是第四代导演中最有海外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其创作无论是在视听造型亦或主题叙事层面上都秉持严肃的“作者”电影状态,较少受到当时商业化倾向的影响。早在1985年,谢飞在日本遇到原著作者张承志时就表达了对《黑骏马》的喜爱,并表达了希望把小说搬上银幕的愿望。但是直到1993年,谢飞导演遇到台湾商人杜又林,对方表示愿意出资300万拍摄,影片才进入实际筹备阶段。为了使影片更能够体现蒙古族人的精神气质,导演决定全片角色全部用蒙古族演员扮演,采用蒙语对白,并在1994年夏赴蒙古国乌兰巴托郊区的草原拍摄外景。

  当主人公白音宝力格骑着那匹酷似当年黑骏马的黑马,走在草原斜坡的地平线上时,背景是温暖的夕阳,人与马停留在那片炫红的暖色下,一成永恒……此刻,我们这才回想起影片开始时的画外旁白:“像许多年轻的朋友一样,我们总是在举手之间便轻易地抛弃了过去选择了新途,我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了之后,才想起珍惜往日的一切。”

  影片开篇,主人公多年后策马回乡,男声旁白、画外吟唱着的蒙古族古老歌谣《黑骏马》和蒙文歌词字幕为观众营造了一股浓郁的诗意和抒情氛围,奠定了影片整体的叙事和视听表现基调。

  在影片的叙事层面,导演一贯保有的关注人物刻画的写实主义创作态度有所延展。本片更加注重人与草原环境的相互关联,以写意的抒情诗的方式讲述故事。影片情节上以主人公白音三来三去草原为线索,直接指涉影片对迁徙和对已逝美好的缅怀的主题。人物的展现则由这三次“来去”带出。

  片中主人公三来三去,第一次来是儿时,去是少年时;第二次来是青年时,去也是青年时;第三次来是中年时,走也是中年时。由于指涉影片内核,导演对这三次来和去的处理进行了重点考虑。作者用抒情的叙述方式进行时间的交替展现,在画外旁白“那时候我很小……父亲把我送到远亲的奶奶家抚养”的描述中,主人公第一次来到春天的草原。在一片绿色中,父亲抱着儿时的白音,骑着马来到草原远亲的奶奶家。第一次走的时候已是深秋,绿色的草原已经变成了枯萎的黄色。索米娅在运草料的车上送主人公离去。对于这场送白音去城里上学的戏的处理,本来几个镜头就可以解决的叙事任务,导演却不惜耗费篇幅进行了强势展现,暗示白音的离开绝不会仅仅是八个月的问题,及这次离别对于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影响。事实上,第一次的离别正好就是两人渐行渐远的开始和物是人非的缘起。深秋的夜晚,一件羊毛大衣在两个年轻人的身上被换来换去地搭着,见证着这段朴素美好而终将无果的青涩恋情。面对白音的离去,索米娅忍不住泪流满面,抱着白音痛哭,不舍他的离去。

  还是一年秋天,白音穿着绿色的袍子,系着黄丝带,拎着红包满怀希望地回来了,导演利用服装的色彩映衬了人物第二次来到草原时的激动心情。第一次的“去”与第二次的“来”之间,导演仅用了一个叠化直接连接,干净利落,时间的流转总在不经意的刹那间发生。由于自己心爱的女人怀了别人的孩子,主人公难以释怀,带着怨怒与绝望,主人公第二次离开。白雪覆盖了整个草原,黑骏马奔驰在公路旁送他离去,怀念着昔日的主人。主演腾格尔用“如刀子般阳刚”的歌声道出了命运对主人公离开的怅惋,白音呼唤着黑骏马的名字,却没有停下他匆匆离开的脚步。这一次的离开是三次离开中人物的自我选择,引出了对影片“过去”与“新途”,“失去”与“珍惜”的思考。导演处理时用高速摄影处理黑骏马的奔跑,四野望去,皆是皑皑白雪覆盖的草原,尽显苍凉。与第一次的离开时主要是对爱人索米娅的眷恋不同,本次离开时人物的情感升华到了对以黑骏马为代表的家园故土的思念与不舍。

  第三次的来去,是导演作为叙事结构的贯穿点,多年后,主人公再次来到草原,找寻昔日的恋人。在这三次来去中,除了第三次用来作为叙事结构贯穿外,都重点强调了离开,而最后一次的离开也是永远的“停留”。索米娅再次送白音离开,沿着潺潺的小溪,穿过充满鸟鸣的树林幽径,主人公骑着酷似当年黑骏马的黑马走入一片温暖的永恒之中,与爱情、家园故土、美好的一切永远停留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表现、传达出人与草原的关系及草原内在的精神气质,配合叙事层面表意,导演在视听造型上体现出对于造型感的强调及其对影片主题内核的直接指涉,注重视觉形象与叙事进程的复合表述。例如主人公第一次离开时,奶奶带着两个少年到庙里拜佛,两个年轻人不解又好奇地打量着庙里赤裸着上身的佛像。而就在回去的路上,奶奶提出要他们两个孩子成亲,并安排他们住到一起。白音学成,第二次来到草原提出和索米娅结婚时,导演紧接着组接了希拉在劈木头的镜头。一斧将一个圆木桩砍成两半,这个充满了破坏性的动作和后来的事件衔接,构成一种情节上的预示,暗示了希拉对主人公预想生活的破坏。这种造型的考虑还直接体现在画面构图上,奶奶在对两个孩子婚事绝望的时候长叹一口气,人物近景的景深处供的是神的画像。为了更好地体现草原与人物的相互关系,导演在景别与画面景深的控制上尽可能地体现出草原辽阔、悠远、博大的画面信息,将蒙古族人世代居住的这片物质与精神的家园体现得真实、生动而富于深切的情感。影片结尾,主人公与“黑骏马”停留在那片温暖的橘红色中的影像与音乐表现,构成了对影片整体精神内核的直接呈现。

  有关于电影《黑骏马》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600字作文(三)

  张承志的原小说本是通过一对汉族小伙和蒙古女孩的两小无猜的爱情,反应由于民族差异而造成的价值观上的冲突最终导致爱情悲剧。故事主要是表现蒙古人的淳朴和对婚前性行为以及非婚生子女的包容,这是汉族人所无法理解而斥之为愚昧陋习的,如此的价值冲突造成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悲剧。

  而电影虽然编剧是张承志,但影片作为大众电影明显淡化了民族之间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差异而造成的冲突,而主要表现爱情中男女主人公个人性格差异,这可以说是一个避免宏大叙事的好视角,但是人物刻画上略显单薄而造成汉族小伙给人以心胸狭隘之感,而不是价值冲突之惑。此片没有了原著荡气回肠之感,反让人如鲠在喉郁闷憋屈不吐不快。

  影片选角有种错位之感,主演腾格尔和娜仁花都是蒙古族,尤其是腾格尔形象怎么也不像一个汉族小伙,而娜仁花演此片时已三十四岁,演少女怎么看都不像,而其表演的中规中矩反没显出蒙古姑娘的朴质,单薄的面容与蒙古姑娘典型的敦厚长相不相符,她本人汉化严重的气质,给人一种人物关系错位的感觉,让我以为是一个蒙古小伙(腾格尔)与一汉族姑娘的爱情,故事讲的是在汉族姑娘受伤害时,蒙古小伙却心胸狭隘弃之而去。或许这种关于文化价值冲突题材的电影,不好找到汉族演员来演,但至少找个有标准汉族长相和气质的演员来演。

  影片汉语配音实在让人感觉到一种装腔作势舞台剧的味道。

  影片失败之处很多,演员演得流于表面,汉族小伙白音宝力格这个角色充满了情感和价值上的矛盾,但腾格尔的表演太粗糙。

  片中本色出演的蒙古族老婆婆给我的印象倒是最深刻。

  导演注意到了该影片是个好题材,里面有很多诗情画意的元素,异域风光风俗,跨种族爱情等,但影片中各元素之间衔接融合不畅,尽管有亮点却没有成为杰作,糟蹋了史诗般的原著。

  有关于电影《黑骏马》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600字作文(四)

  谢飞导演的作品,大学的时候看过,当时我尤其爱看国内的文艺片,讲草原的,小镇上的发生的故事等等.......今天无意搜索到这部片子,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第一个反应就是,这部片子很好看,我想再看遍。

  上世纪的老片子对我来说有种温和沉静的力量,向一个慈祥的老人和你娓娓道来以前的故事。片子中也确实有一位可爱的老人,她就是索米亚和白音宝力格的奶奶,这位普通的牧民从遥远的地方嫁来,一生带大了很多的孩子,她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把一个活着的生命扔到草堆上过。无论是小羊,小马,还是小孩,奶奶都可以养活。我觉得奶奶的话里头体现出了她观念里头的那种对生命本身的,很朴素的尊重感。奶奶的这种观念来自人类祖先的基因,也是人类一代一代得以繁衍下来的源头。

  当我看着镜头里内蒙草原辽阔的意境,草原,天空,羊群,蒙古包,牧民......我觉得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仿佛我来自那里,或者那是我将要去的地方。牧民的生活很辛苦,有多少人离开这里后再也没有回来,包括奶奶抚养大的一些孩子。同时,牧民的命运也同样的身不由自,仿佛是个轮回般的一代代生活。

  最近读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书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生活是由无数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而误会是常态。所以这个世界中才有这么多错误的相遇,所以我们见到的不幸感情远远比幸福感情来的多。而本片中的故事也同样如此。当白音宝力格遵照奶奶的嘱咐学成归家,打算和索米亚结婚,才发现索米亚已经怀了别人的孩子。我读过《狼图腾》,所以知道一点牧民的生活习性,游牧民族因为环境,生活形态的关系,性生活倒是比较开放些。索米亚也是没有经住希拉那个男人的诱惑。但是因为肚子里的这个孩子,她只能错失和白音宝力格的缘分。我倒是不认为是伪道德让他离开,无论什么男人都比较难接受和一个怀着别人孩子的姑娘结婚的吧。白音宝力格的离开,就是和奶奶的永别,多少年后的游子终于回来寻找索米亚,索米亚已经是个形容有些憔悴的中年妇人,生活虽然很艰辛,但是看得出来总算是过得下去。

  多少年后见面俩人自然有无限感慨,而索米亚最大的遗憾就是:为什么白音宝力格不是齐亚的亲生父亲?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只有那一曲凄婉动人的“刚嘎哈啦”在夜的风中回响......

  最后索米亚在白音宝力格的身后大喊一句,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把他送过来给我抱养,我把他养成人再还给你,我自己已经不能再生孩子了,只有奶孩子我才能活下去.......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这是生命的轮回,奶奶的宿命在孙女身上延续,那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深沉博大如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

  有关于电影《黑骏马》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600字作文(五)

  春去秋来,时间不在任何人身边停留。当雄鹰划过天空,当男儿重返草原,人同景同心却不同。

  个人认为小说《黑骏马》改编最成功的地方是民族性的音画表达。三次响起的蒙歌与文章的章节划分相呼应,也暗示了主题的三次回归,但比晦涩的蒙古古歌相比,影片带来了魅力更深的视听刺激。从影片一开始,无尽的绿色草原上,主人公骑着马出现在画面中,蒙歌的配乐将观众一下子拉进草原的环境,民族特色的画面代入感极强;再到影片中段,影片采用民族性极强的男猎女浣场景,通过草原上的日常生活表现逐渐长大的男女主人公的性别差异,民族特色风情充满影片;最后在影片结尾,索米娅依然用淳朴的民族思想对白音宝力格说:“如果你有了孩子,就给我养吧。”虽然一定意义上,白音宝力格伤害了索米娅,但索米娅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价值选择,用草原上特有的包容心去保护一个伤害自己的人。民族性思想通过民族性的音画得到升华。

  其次,适当的内容添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让影片故事更加的丰满,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后段,索米娅向白音宝力格回忆起奶奶,影片增加了奶奶在雪地里拿着白音宝力格曾经送的望远镜去眺望和自言自语的场景,补充了小说中,索米娅一句话带过的奶奶对白音宝力格的思念,深入表现了奶奶对白音宝力格的思念和失落,也同影片中白音宝力格的愧疚心理相呼应,同时塑造了两个不同人物的人物形象。并且,影片对安葬奶奶时,黑骏马的死的场景的增加也对影片的讲述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也许是黑骏马的死,让索米娅彻底摆脱了对白音宝力格的思想寄托,让索米娅认为白音宝力格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在影片后来,所有人对于白音宝力格的回归感到吃惊。合适的内容增加,让影片《黑骏马》的叙述更加饱满丰富。

  但作为民族性的电影,汉语言的配音和年龄不符合的音色配音是本部影片的瑕疵,容易让观众产生跳脱感,减少代入感,这使得改编后的影片没有做到一个完美的民族电影。

  其次,画外音代替小说主人公的阐述过于简单淳朴,感情不够饱满,无法代替文字的美感。例如,在干草垛的车上,幼年索米娅和白音宝力格的短短几句简单对话,去表达了小说中大量的文字描写。无法让原著观众接受这是原文中描写的白音宝力格心中最美的一个夜晚。

  以及影片中文化矛盾的淡化,(索米娅被强奸的具体情节)在我心中是最值得去探究的,很多观众对于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去看待的。因为一方面,这样的改编更容易让观众去接受两种文化的融合,更容易接受白音宝力格的回归,看上去更容易表达小说主题;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的改编似乎在隐瞒着蒙古族文化中的落后,两种文化的对比不再强烈,不符合小说的内容。也许,换个角度思考,影片这样的改编矛盾也在吸引着人们去深入思考,去细细品味电影情节,倒也不算是坏事。

  整观整部影片,感动还是多于抱怨的。毕竟导演真的完美演绎出了回归的主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赤红的太阳笼罩整个草原,一个人骑着黑骏马慢慢爬上缓坡,他渐渐被红色融合,就如同他被索米娅的宽慰所包容一样,更如同两种文化的融合一样。蒙古歌曲的再次奏响,与影片开头相互照应,画面停止了,歌声仍在继续,仿佛要传向远方……

  或许是白驹过隙,当时间随着草原上的牛羊渐渐消失在尽头,一首传唱千年的古歌,在白音宝力格的记忆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月似当时,人是当时否?是也不是……

    98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