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儿童认知训练方法
人们在劳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语言,因此,从小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正确地掌握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用眼睛寻找离开视线的东西
让孩子躺着,往他脸上盖上一块布。继续与他说话,让他知道你在他身旁。当他自己把布从脸上移开时,你向他微笑,并抱抱他。
抓住孩子的上臂,帮他把布从脸上移开。逐渐减少对他的帮助。当孩子把布从脸上移开的时候,请你用夸大的表情并摇动他的身体,微笑着表扬他。
用布遮住孩子的一只眼睛,你逐渐地离开孩子的视线。帮助他拉开脸上的布,露出他的双眼,口头夸奖他,并贴贴他的脸蛋儿,以资鼓励。
2.用眼睛寻找离开视线的东西
感官的挑战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遇到的。五感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其他两个感觉 - 协调平衡感觉的前庭感觉和反馈关节以及肌肉运动的本体感觉,都可能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孩子的感官可能出现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学习和参与日常活动的能力。家长应该了解这些感官的挑战是一种神经性的问题,而且对孩子来说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我们一般很难查觉到那些由于感官的挑战而产生的巨大的焦虑和压力。例如一些孩子对吸尘器的声音,闹市区吵杂的声音感到难以忍受,甚至可能非常痛苦。由此而产生感觉超载(难以选择性地屏蔽环境中的部分的感觉输入),触发他们的行为问题,导致他们大发脾气或十分沮丧。好的早期教育计划也应该包括一个长期的感觉统合训练,因为它可以非常有效地减轻一些儿童的感官的挑战,促进核心技能训练的效果。
3.把手伸进容器中,取一件东西
实际操作一下给孩子看一看,你如何从容器中把东西拿出来。拿出东西时,你一边说:“拿出来”,一边反复操作几次。然后把东西从容器中拿出再放回去,并指着容器说:“拿出来”。
把着孩子的手,帮助他把东西出来。对他笑笑、抱抱或亲亲,说:“好啦,你能拿了”。逐渐减少对他的帮助
,只是指着容器跟他说:“拿出来看看吧”。
把东西放入容器中,摇摇它,让它发出声响。指指容器中的东西给孩子看一看,再摇一摇。如果孩子把东西从容器中拿出来了,就表扬他。
拿出几件小玩具,看看孩子先挑选哪一件。然后就用他挑选的那件玩具,用上述的方法,教他完成这一技能。
4.模仿把一件东西放入容器中
对孩子说:“把它放进去”。如果孩子把东西放进去了,就对他微笑,抱抱他,以资鼓励。
把着孩子的手,帮他把东西放进容器中。他每放进去一件东西,就抱抱他,以资鼓励。逐渐减少对他的帮助。
使用一些装在容器中的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如铃铛、弹球、贝壳等),或在容器中装好水,以便把东西放入时能听到溅出水来的声音。
5.在口头指令下把一件东西放入容器
用一个不滑动的容器,用手固定好了,以免倾倒。
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把一件东西放入容器中。然后把着孩子的手,帮他把着孩子的手,帮他把一件东西放入容器,并说:“放进去”。他放下之后,你称赞他说:“真好啊!”最后不再给他任何帮助,让他自己做。
给孩子一件东西让他拿着,你把容器送到他旁边,再把他的手拉向容器,让他自己把东西放进容器中。
当你指着容器说:“放进去”时,孩子能把东西放进去,你就表扬他。
利用透明的容器,当孩子把东西放进去时,让他能够看得见。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
6.摇动一个用绳子绑着而能发声的玩
给孩子一个用绳子绑着的铃铛、玩具、圆圈等,示范如何摇动绳子使之发出声响。
帮助孩子摇绳子,使之发出声响,并用话语鼓励他:“哈,好响啊!”。必要时可以帮助孩子,拉着他的手一起摇动绳子。
拿两个相同的玩具,你一个,孩子一个,让他模仿你的做法。
把绳子绑在婴儿椅或小孩床的栏杆上,让孩子自己把玩具拉过来玩。
7.把件东西放入容器中,再把容器倒
1把东西和容器放在桌子上,先由你把东西放入容器中,然后再倒出来。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必要时拉着他的手帮助他做,他会做了就表扬他。
2指着容器对孩子说:“放进去”,再指着盆和桌子说:“倒出来”。当他做得好时,就抱抱他、亲亲他,找鼓励他说:“真好!”
3把色泽鲜艳的东西放入透明的容器中,让孩子容易看清楚。再把这些东西从容器中倒出来。必要时手把手地教他。如果孩子把容器中的东西倒出来了,就让他玩一会儿这件东西。
8.把一件东西换到另一只手中,以便拿其它东西
1你先示范给孩子看看。如果必要就握住孩子的手,对他说:“放在这只手里”。如果他做对了,就对他笑笑,抱抱他,并用话语表扬他。
2如果孩子较常用某一只手时,请把积木、玩具等放在他不太常用的那只手中。
3让孩子拿一件东西,再把他感兴趣的一件东西放在他拿着东西的手的旁边,鼓励他把手中原有的东西换到另一手中。
4把孩子的左手放在右手拿着的玩具上,看看他是否会换手。
5让孩子把一件东西从一只手中换到另一只手中。如果孩子已熟练了这个动作,再按上述步骤教他换手拿东西,然后再拿起另一件东西。
9.把玩具掉下并拾
1指着在地上的玩具对孩子说:“把球拿来”。他拿来了,你就表扬他。
2把着孩子的手,帮他把玩具拾起来,随着孩子的不断进步,减少对他的帮助。
3放置一些饼干、糖块等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东西让他拾起。
4把玩具绑在绳子的一头,绳子的另一头绑在孩子的椅子上,或小床栏杆上。当孩子在椅子上或小床上时,即使大人没有时间陪他玩,他也能自己练习。
5把一件小东西放在矮桌子上,以便让孩子看得见它。把这件小东西慢慢推到桌子的一头,再让它掉下去,然后让孩子拾起来。
6如果东西掉在地上了,帮助孩子拾起来。等他自己能拾进来时,就不再帮助他,而仅用话语鼓励他去拾进来
10.找出藏在容器中的东西
1让孩子看见你把他喜欢的一样东西藏进来了。你藏的东西是一些容易拿的小布片、纸片等,你把它们放在玻璃杯下面。让孩子把这些东西找出来。开始时,你把东西仅藏起一部分,让孩子知道东西并不是消失了。鼓励他把看见的东西拿出来。
2让孩子看见你把饼干、糖果罩在器具下,和他一起把容器掀起来,帮他拿到饼干、糖果。
3把积木罩在茶碗中,对孩子说:“积木哪去了?”“积木在这儿吗?”当孩子把茶碗掀起,找到积木时,对他微笑,抱抱他,并说:“真棒!”
4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把他喜欢的玩具藏在容器中,掀起容器让他看见玩具,然后把容器放下,让孩子自己掀起容器,拿出玩具。
5把一个上好发条的八音盒放在盒子下面,告诉孩子,让他找出来。
6在盒子底上开一个洞(用鞋盒、糖果包装盒),把盒底倒过来,让孩子看见你把玩具从洞口装入盒中。当玩具进入洞中后,你说:“呀!哪儿去啦?”你再帮他把玩具找出来。
11.用三块积木排成一列火车
1排列3块积木,一边指着一边发出“呜呜”的声音,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同时,一边鼓励、帮助他自己推“火车。”逐渐减少帮助。
2你拿3块积木,再替孩子排列3块积木。你推动积木,让孩子模仿着推积木。确定一个目标,跟孩子一起玩推积木的竞赛。
3把3块积木从桌子的一头推到地上,再把积木拾起来。让孩子模仿这些动作。
12.从模型板上拿出圆
1你先示范从模型板上拿出圆形块给孩子看看。手把手地教孩子从模型板上拿出圆形块,同时说:“好,拿出来”,孩子会拿了,就表扬他。轻轻指指桌子,用手指一指,让他把圆形块放在桌子上。
2把圆形块以外的形块用透明胶带固定起来或拿开,让孩子只注意圆形块。
3把圆形的空线轴或小把手贴在圆形块上,以便孩子容易把它拿出来。孩子会拿了,就表扬他。
4在圆形块下面贴上一张十分有趣的图片,使孩子拿出圆形块后能够看见这张图片。
13.在口头指导下将圆形插棒插入洞板中
在口头指导下将圆形插棒插入洞板中
1选用直径约3厘米的插棒。随着孩子的不断进步,再逐渐使用细些的插棒。
2示范给孩子看,他做得正确时就表扬他。
3开始时,完全是把着孩子的手做,逐渐减少帮助。
4为了减少孩子的混乱,可以只用洞板上的少量洞穴,或者盖上在部分洞穴。
14.在口头指导下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如:拍手)
在口头指导下将圆形插棒插入洞板中
1一边说着:“拍拍手”,一边作示范给孩子看。然后握着孩子的双手,边说:“拍拍手”,边让孩子拍手。
2让孩子坐在你的膝盖上,从后面把着他的手臂,帮他拍手。他学会了,就对他微笑,抱抱他。
3逐渐减轻对孩子的手所用的力,当你拍手,孩子主动模仿你的动作时,你要不断地对他微笑,表扬他。
4“来,让我们拍拍手吧”,并对着孩子开始拍手。如果孩子模仿你拍手了,你就要鼓励他。然后你停止示范,只说:“来,让我们拍拍手吧!”若是孩子能一个人拍起手来,就表扬他。
5鼓励孩子模仿如下的动作:
a.拿起玩具话筒说:“喂!喂!”
b.闻一闻花朵。
c.摇晃玩具。
d.假装从杯子里喝水。
e.每只手抓一块积木,互相撞击。
f.发出“喀喀”的咳嗽声。
宝宝说话指导方案:
1. 让孩子学会分辨各种声音
创造机会让孩子倾听各种声音,学会分辨它们的不同。如,各种动物的叫声、汽车声、各种乐器的声音、自然界的鸟叫声、风声、雨声、流水声等。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所见所闻。
2. 鼓励孩子做过家家的游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抱着娃娃、玩具熊玩。父母要鼓励他们边玩边与娃娃说话,如“娃娃乖”“妈妈抱”等,让孩子在与娃娃“自言自语”的交流中,学习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逼迫”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
由于受语言发展水平的制约,孩子常常无法用确切的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因而就用手指、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如果此时对孩子的要求心领神会,不用孩子说话就满足了他的愿望,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语言的发展。这时,应对孩子的要求装作不知道或听不懂,逼迫他非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可。当孩子说出一个字,比如说“糖”,我们可接着说,“这是糖,宝宝要吃糖!妈妈拿给宝宝吃!”。
4. 用积极的话语欣赏的表情回应孩子的话
孩子断断续续含糊不清地说话,不要打断、不要代替他说、纠正他的发音。先吸收,后模仿,这是婴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对孩子清晰、准确地说话,是你提供孩子最好的帮助和方案。听多了,孩子自然会改正。孩子只有觉得这样的尝试是有趣的,他才会有继续努力的动力。如果总是遭到成人的否定,孩子就会慢慢丧失主动积极表达的信心。
5. 尽可能把每样东西的名称告诉孩子
“这是杯子”、“那时冰箱”。尽可能把生活中每样东西的名称告诉他,这有助于孩子将各种东西存进脑袋。但是,你不能把词和人、物、境、感觉、想法分割开来。当孩子能够看到或触摸到具体的东西时,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你在卧室教梅花鹿这个词怎么也不如在动物园看着梅花鹿告诉他,能够让他更容易接受。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你至少也应该有梅花鹿的照片或者图画书 。
6. 帮助孩子掌握新词
通过你的语言自自然然地将周围的一切讲给他听,帮助孩子掌握新词,使用简短的话语,不要用多余的语言来说话,培养孩子好的表达习惯。比如,孩子接触到某个新词,但说不出它的名称时,用“嗯嗯嗯”来代替时,父母应尽快和他一起来完成这个句子。注意,这和打断孩子的说话完全不同的。
7. 学习语言以鼓励为主
孩子开始学会某个词,尝试着整理成一句话时,可能发音不会很准确,或表达的意思颠三倒四。这时,不要指责孩子,你只需要替他说一遍正确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让孩子一遍一遍跟在你后面念,那样就会降低孩子学说话的兴趣。对于他的每一次尝试,不论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
8. 把孩子说出的单词扩充成单句
你是孩子最好的语言老师,他最喜欢模仿你说话,所以,你应该尽量给孩子说话的范本。孩子现在还不是很会说话,但他早早地把语言信息储存在小脑袋里了。比如,早晨,妈妈拿来牛奶,孩子兴奋地说:“牛奶!”妈妈可以接着说:“对,这是鲜牛奶!宝宝喝鲜牛奶!”。
9. 变换着话题和孩子说话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很短暂,一会儿他看着阳台上的一盆花,一会儿他已经关心起你拿在手里的书。这时你的话题也只能顺着孩子的思路改变了。“多好看的花!对,妈妈手里有一本书。”
10. 父母与孩子主动交谈对孩子的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要主动告诉孩子周围的一切。世界在孩子的眼里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孩子都要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当他在体验这种全新的感受时,是多么需要父母在旁边充当“解说员”呀。跟孩子谈他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事情,也可以说说你的生活感受和经历。
11. 经常问孩子一些问题
因为孩子很喜欢你向他提问时抑扬顿挫的说话声,而且向孩子提问也表明你喜欢孩子回应你,乐意让你和孩子处于对话和互动状态。提问也可以引起孩子对你所说的话的重视。你提出的问题并不是真的要孩子做出回答,你只不过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规范的语言。如,“那是宝宝的鞋子吗?对,这是我们刚刚买的新鞋子。”
12. 主动告诉孩子一切问题
孩子在这阶段好像成了一个“勤学好问”的人,他常常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讲述,仿佛想了解大千世界里的一切问题。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能嫌孩子烦而随便打断、斥责、搪塞孩子,而应耐心地回答,认真地对待,保持孩子的好奇心。不要等着孩子提问,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告诉孩子,把所有他感兴趣的东西都不厌其烦地告诉他。可以结合卡片、图书来完成。
13. 留儿歌、古诗最后一个字让孩子填补
这时期的孩子对韵律感强的儿歌、古诗非常感兴趣。父母应多让他们听儿歌、古诗。当一首儿歌或古诗渐渐被孩子听熟后,可以在念时故意留下最后几个字,让孩子补上,并及时夸奖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在有趣的接龙中掌握许多新的词汇,同时激发孩子大胆表达与表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