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文章:两晋为何不叫北晋和南晋

洪华 1172分享

  编者按:晋朝被分为西晋和东晋,此时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便会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何不叫南晋北晋?

  两晋为何不叫北晋和南晋

  读中国历史,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同样是先后建都北方和南方,晋朝被分为西晋和东晋,但是,宋朝却被分为北宋和南宋。把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西汉都城长安与东汉都城洛阳确实在同一纬度上,两座都城在地图上是一道横线,所以,西汉与东汉之分,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西晋都城洛阳与东晋都城建康,一在北,一在南,根本不在同一纬度上。西晋灭亡,晋室南渡,北方大片国土沦陷,司马氏偏安江南一隅,这一点与后来的北宋和南宋极其相似,但晋朝就是不叫做北晋和南晋,偏偏叫做西晋和东晋,这是为何呢?

  其实,将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这是历代史学家约定俗成的叫法,毕竟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都这样叫过来了,到了西晋灭亡,晋室南渡,定都建康,刚好建康在晋朝旧都的东南方向,于是,史学家们按照惯有的做法便把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

  当然,称为西晋与东晋,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它除了跟惯有的叫法有关外,还跟当时人们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有关。从西晋和东晋的划分,到北宋和南宋的划分这方面的改变,其实反映了中国人在地理区域上认知的转变。下面,本文就尝试着从另外三个方面,来分析两晋为何被称为西晋和东晋。

  首先,东晋都城建康虽然在南方,但与旧都洛阳相对,其实它是在更偏东的位置。西晋都城洛阳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6'—112°37',北纬34°32'—34°45',东晋都城建康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2″-119°14″,北纬31°14″-32°37″。在纬度上看,两座都城只差了2度;在经度上看,两座都城却差了6度。所以,从地理位置来讲,建康对之于洛阳,更加偏东。如果在地图上划一条从洛阳到建康的直线,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是一条接近于东西走向的横线,而非南北走向的纵线。因此,将两晋称为西晋和东晋,这既是沿用传统史学家的划分习惯,也是对两座都城的地理位置进行考量后的结果。

  其次,在魏晋之前,华夏民族对于中国地理区域概念的划分,往往是东西大于南北。其时,南方地区还未得到更进一步的有效开发,南方在那时还未能够称为影响中原政局走向的另一极。因而,史学家对于一个前后延续的王朝的划分,往往先考虑西与东。从西周开始,中国的政治重心往往是在关中地区,也即中国的西部地区。战国时代,秦国强大,山东六国在其时进行合纵,以抗击关中的秦国。那时的秦国便是作为势力的另一极存在于中国西部地区,而与山东六国抗衡。因此,华夏民族的东西概念便是在那时逐步形成,并且渐渐的根深蒂固,而一直延续到魏晋时代。所以,两晋被称为西晋和东晋,这其实也是华夏民族根深蒂固的东西概念的延续。

  再次,作为经常扰乱中原政局的另一极势力---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那时仍然未具备占据北方,建立王朝的条件。灭亡西晋的匈奴,那时不过是占了“八王之乱”的便宜,何况刘渊建立的成汉,不久便宣告灭亡,北方也陷入了几个少数民族的长期纷争局面。如此,南北对峙的局面无法在东晋时期形成,因而东晋十六国时期,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叙述,便奉晋室为正朔,并且以东晋作为此段历史叙述的主线。那么,作为西晋的延续,偏安江南的晋室因其都城地理位置相对偏东,便被称为东晋。西晋和东晋的划分,这其实也是旧有思维的延续。

  综上所述,西晋和东晋的叫法,既有地理位置方面的考量,也有其时华夏民族地理区域概念的映射,更有传统史学家对历史王朝惯有划分观念的因袭。

  魏晋后期,鲜卑族空前强大,逐步统一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东晋小朝廷也完成更替,并且延续着此前的相对稳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常客,因而也也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势力的另一极,南方地区在经过逐步开发之后,也正式成为政治势力的另一极,而进入华夏民族的视野。南北对峙的格局在魏晋之后逐渐形成,华夏民族原有的基于黄河流域的东西格局,也逐步被南北方的观念取代,史学家对南北朝时期的一些朝代的叫法,诸如北魏、北周、北齐、南梁、南齐,虽然并非是一个朝代的前后延续,但多少也反应了此时南北观念已逐步形成。后世宋金和议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对于南北格局的正式形成,无疑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而这种标志性的意义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如此,我们回头再看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的叫法,其实正是反映了华夏民族原有的东西格局观念到后来的南北格局观念的转变。

  其实,我一直在想,当年的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时,如若杨氏子孙在江南的金陵另立都城,延续隋朝的国祚,那么史学家是要称其为西隋和东隋,还是称其为北隋和南隋呢?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

  作者:玉生烟

  公众号:校园文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5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