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年的作文:少年信事

巧萍 1172分享

  编者按:由一份博士叔叔的来信,让少年也想通过写信的方式,抗议老师的“惩罚”。

  我们村小建国前就有,早先上学的少,水湾边的地主家腾出一片宅子,聘了几个先生,就把学校办起来了。慢慢地,三邻五村的孩子们在这儿汇聚,断断续续出了几个大学生,后来村东头和西头各有一位叔叔考上了博士。

  从记事起,两位博士叔叔的故事,自然成了长辈鞭策我的教材:“以后要好好上学啊,考上高中考大学,考了大学再考律师,考了律师考博士……”仿佛一路读下去,就能戴手表、坐汽车、进莱城,有喝不完的芒果汁和吃不完的桃酥,一辈子还不用下地干活。

  两位叔叔素昧谋面,他们长什么样,做什么工,在什么地方,说莱芜话还是电视里那种话……所有这些,我都不得而知,甚至都不如对《封神榜》里的那些神仙熟悉。

  大概是一二年级的一天,我从厕所回教室,看到老师办公室门口水泥围栏上摆着两三个纸壳。纸壳有黄有白,但长得很像,上面字不多,我只能认出“方下镇卢家庄”几个字和下面一行里的一个“卢”。

  我问一个同村的老师:“这是啥东西啊?”“这是信哦,你不认得啊?”他拿起其中一封,告诉我这是西头的博士叔叔给他爷(注:父亲)写的,里面还有10块钱。“人家在上海呢,可孝顺了,净(注:经常)给家里寄钱。你也好生子学啊(注:好好学习),咱也考个博士!”大意如此。

  因为这事儿,我开始相信,原来真有这么一位叔叔。后来,识字渐多,我对村子外的一切越发着迷,而信就是远方的东西。课间一有空,我就去老师办公室门口看信封,谁家来信了,从哪儿寄来的,信封里有没有钱……

  信最多的还是来自上海。10多年后,我到上海求学,终于见到博士叔叔,还特意聊起写信的事情。

  记得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有篇专门讲写信的课文。我自然听得仔细,课文内容忘了,格式倒一直还记得:称呼顶格写,正文空两格,末尾要写“此致,敬礼”。还知道了有种专门用来写信的纸叫信纸。放了学,我立刻跑到小卖部里去看。果然,信纸要比作业本的纸大得多,还带着红线呢。“你要写信啊?”“不写,就想看看。”没曾想,过了不久,我就用上了。

  我生性懒惰,尤好拖拉,最愁写作业。因为贪玩爱睡,作业经常写不完。每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补作业,还盼着老师多喝点酒忘记检查作业。

  然而,这点儿小心思屡屡不能奏效,罚站和扭耳朵成为家常便饭。可惜我面子薄,不能像其他罚站的同学那样谈笑风生,老师一句“再这样子就跟你家长说”,就时常吓得我涕泪肆流,决心痛改前非。好景总是不长,耳朵仍旧被一遍遍拧来拧去,课本每隔几页总有泪痕,鼻涕将袖套糊得锃亮。

  终于在一个周末,我不堪其扰其辱,决心来个了断:我要退学。

  于是跑到小卖部,花了1毛钱买了一沓信纸。路上,想着再也不能去上学,再也见不到同学和伙伴们,心里像塞上了东西,一边走一边掉泪,又怕人看见,于是加快脚步。

  父母下地了,家里只我一人。我摊开纸,一字一画地在第一行顶格写上“老师”两字,眼泪顿时决堤,信纸上泪斑朵朵,浸透数页。

  纵是如此,我还是一边哭着一边写完了平生的第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句话:“老师:对不起,我不想上学了。”后面还一本正经地附着“此致 敬礼”。

  写完后,我把信折起来,放进书包。可能是哭得太伤心,干脆钻进被窝大睡了一觉,等到家里人叫我吃晚饭才醒过来。因为决心不上了,那晚的作业又没做。

  第二天上学,老师居然没检查作业。小朋友们一玩起来,写信的事儿也忘得无影无踪。等我再次看到书包里那封信,它也已被揉搓得面目全非,自然也没了后话。

  作者:亦木

  公众号:少年文章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55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