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话题议论文范文赏析

李季 1172分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议论文,希望你会喜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议论文:课内课外

  近来,读了一篇文章,上面有诸城市实验中学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采风活动的报道,心里感慨颇多.“读万卷书”容易,“行万里路”难,我想,这恐怕不单是我一个人的体会.物质社会,我们不用担心没有书看,只要你愿意看,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书看.而对一般人来说,“行万里路”就有点难了,尤其对于广大中学生朋友来说,不要说走出国门,就是走出家门、校门恐怕都不容易.以前,每年到了春天,一些学校的教师还能组织学生春游,或出去参观,而现在如果再有人组织学生春游,或者出去参观,人们非说他神经不正常.可怜的学生就只有呆在学校死读书的份儿,哪里还有走出校门的自由.当然,我并不提倡学生离家出走,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有组织、有准备地让学生走出校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杜甫的名言,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我国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他到过东海之滨,探过大禹的洞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写成了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史书.李白一生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所以才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著名诗句.如果他没有亲眼见过黄河,他又怎会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杜甫本身就是这句名言的忠实实践者.他20岁以前北游齐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起了多少人对“五岳独尊”的向往.他身历战乱之苦,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才有了《三吏》、《三别》这些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王维不亲历大漠,又怎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几次出游,才写出了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他的游记中关于蝴蝶会的记载,他不亲眼目睹,不记下来,我们又怎会知道天下有这一奇观.近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为了拯救苦难的祖国,不惜远涉重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梅园新村留下了他的足迹,万隆会议似乎还回荡着他铿锵的声音,他为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又何止万里!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说过:“旅行就是生活.”1831年,安徒生开始了他第一次国外漫游.他携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和简单的行囊访问了欧洲的所有国家,先后完成了《阿马格岛漫游记》《幻想》《旅行剪影》等作品.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我想,“行万里路”于我们的意义,已不言而喻.

  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这也是新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古人也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种亲历现场的情感体验,是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替代的.

  李庆平校长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单单是读写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行”中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关注社会和人生.现在学生缺的,正是这种课外之“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议论文:境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告诉我们除了读书,出游也是一种增长自己学问的好方法,还有“枝头好鸟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可见古今中外有智之士都认为美景可以增广见闻。

  常 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桂林的山究竟有多么高耸;桂林的水又有多么碧蓝呢?这些总总,总是耳闻,未能亲眼见到,这是人生中多么大的缺憾啊!若是有幸能够拜访一回,我们何不拿着旅游丛书,一边阅读,一边欣赏眼前美景,相互对照,看看是自己心中勾勒的那座山比较雄伟,还是眼前这做比较高峻?这样的小游 戏不仅可以训练自己的想像力,更能在对照之后,得到几分物外之趣。

  因为懂得在静景中找出非凡的乐趣,所以刻骨铭心,更因如此,“它”称得 上是一门学问,因为那种情怀是别人偷不走的,为此,我相信杜甫所说的“行万里路”绝对不是要我们随意走走,而是希望我们出出留心,处处察看,在平凡中找出 不凡的美;在非凡的风景中找出更不凡的艺术,见识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增长自己的课外知识。

  古人有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如果有办法做到多走、多看、多留意的工夫,那么我想应该就离这境界不远了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议论文:教育界话题

  教育孩子,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教育的文章数不胜数,都有道理,又似乎都不“落地”。正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独特性;也正因许多时候,作为父母、作为在社会上历练几十年的成年人深感困惑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是好孩子,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  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有确定的答案,或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我个人的感受是不好纠结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好纠结于怎样教育出一个好孩子,而是就应给他健康的环境、多彩的空间、充分的自由。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知与行的有机结合,会使人睿智有正确价值观,活的健康、快乐、有好处。  所谓“行万里路”是多接触社会,多生活实践。“行路”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学习,在感受中感知。尤其是当今大城市的孩子,生活在“象牙塔”里,生活环境相对简单,物质条件相对较好,对于知识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潜质;对于社会现实更多的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缺乏适应社会潜质。“行路”给了孩子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机会,给了孩子凭自己潜质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一切能够扩大视野、发展智能、滋养心灵、塑造完美人格,给予孩子以深厚的人文情怀,有助于孩子日后精神世界的发育、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果说“行万里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活体验,而读书所带来的知识获取是对世界的间接体验和认知。人类把自己的智慧透过书本流传下来,延续礼貌。透过阅读,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受益终生。读书不仅仅使人知识广博,还能够提升学习潜质、开发智力、培养科学精神。更为重要的是陶冶情操、涤荡心灵、提升境界、培养完美人格,使人变得睿智,也是帮忙孩子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渠道。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人的有限只是在思想中才能向无限靠近”,超多的阅读使人知识丰富了,情感也会更加细腻敏感、思维日渐提高,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和处理问题潜质大大增强。换句话说,一个人读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聪明。  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让孩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家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奋:  一是增加孩子可自由支配时刻。“行路与读书”需要时刻,也需要情绪,如果没有足够可支配时刻,势必成为一句空谈。此刻孩子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各种辅导班更是占据了本就不多的课余时刻。孩子们只能在教科书和教辅书之间转来转去,既没有时刻也没有精力去“行路与读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非个体力量所能够完全解决,但是作为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尽最大发奋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只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时刻增多了,才有可能潜心阅读,快乐行走。  二是创设良好环境。家长要用心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尽力带给资源。鼓励、引导、带领孩子“行走与阅读”,扭转目前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误区。家长就应成为孩子的阅读伙伴、实践伙伴,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家长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乃至热爱,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经典作品超越时空,是千百年来先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解决的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孩子在“行走与阅读”中汲取着宏达、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  三是鼓励传统纸质阅读。随着互联网以及数码产品快速发展,阅读方式日趋多样化,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种新型阅读方式迅速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尤其在城市,电脑和手机几乎成为中小学生的标配,强烈冲击传统纸质阅读模式,纸质阅读呈现快速衰落疲态。实际上,传统纸质阅读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新媒介阅读更多的是碎片似的、信息化的、消遣性的,更适合新闻性、查阅式、检索式、聊天式阅读,很难让人沉下心来深入其中有所思考和感悟,更像是一个信息工具,而非思想文化的担当者和传承者,这样的读,获代替替了思考,情绪代替了思想。但是,纸质书籍不一样,读纸质书籍比较能够进行反刍性思考,从某种好处上说,图书就是思想本身。它让人慢下脚步静静的读,静静的想……思索、感受和重新创造。

    59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