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盲目从众的议论文素材

小妹 1172分享

  平时多积累相关的素材,我们才能在作文写作中文思群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不盲目从众的议论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

  不盲从的鳊鱼

  水库的堤坝上有条排水沟,一群群的鱼从水库里游过来,往沟里游去。鳊(biān)鱼也游过来了,他拦住一条鲫鱼问:“你们去哪里呀?”

  “我不知道去哪里,看到大家往那里游,我也就游过来了,我想那里一定很好玩。”鲫鱼说完,就跟着鱼群游走了。

  鳊鱼停在沟边,看着鱼群从身边游过。过了一会儿,他又拦住一条鲤鱼,问:“你们要去哪里呀?”

  “我不知道去哪里,看到大家都往那边游,我就跟着游,我想那里一定有好吃的食物。”鲤鱼说完,也跟着鱼群游走了。

  鳊鱼仍然停在沟边观察,他看了很久,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只见一条接一条的鱼往沟里游,却看不见一条鱼游回来。鳊鱼起了疑心,他转身独自游回了水库里。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一条鲫鱼惊慌地游回来了,见了鳊鱼,他说:“从排水沟里游出去的鱼都进了一个又长又大的网袋。我拼命挣扎才逃了出来!”

  鳊鱼听了,自言自语地说:“看来,做事不思考,盲目地跟着别人去凑热闹,是会犯大错的啊!”

  思考与盲从

  荒诞剧《椅子》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妇为了等待一个人前来演讲,不断地往屋里搬椅子,最后,满屋的椅子“剥夺”了他们最后的生存空间。

  按照现代社会的“规则”,有人演讲,就需要有舞台,舞台下面需要有一大堆的椅子。于是乎,那对老年夫妇按照这样的社会规则,这样的社会倾向,不停地搬着椅子。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盲目,一种只知跟随而不懂独立思考的盲从。

  生活在喧嚣繁忙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容易陷入迷惑,当看见大众的言行走向,有人就会不知不觉或强求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赶上潮流,做着别人做着的事,追求着别人追求的荣誉,但这根本就不适合自己。为了避免做这样的无意义事,我们应当多一份思考,少一份盲目。

  多一份思考,才能多一份自我;多一份自我,才能在历史上留下更深的痕迹。

  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悲叹中,我们看到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坚贞;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屈中,我们看到了他不慕名利、坚守自我的执着;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呼中,我们看到了他你不趋炎附势、潇洒自在的洒脱······

  在汹涌的社会潮流面前,他们仍然保持独立思考,于是他们活出了自我,至今,他们依然活跃在历史的扉页上。历史的长河汹涌流过,人们记住的,往往不是显贵的官宦,而是那些执着于心的人。 在追随潮流的风气之下,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独立思考。追随潮流本无可厚非,但若是盲目地追随,我们就可能会做着自己不该做或者自己不适合做的事。因此,我们应通过思考来辨析他人所做之事自己该不该或者适不适合参与。

  古人就曾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文天祥,一心为国,在好友也叛国投敌之际,他清楚自己的志向,于是为国家甘洒一腔热血。陆游一生忧国忧民,但屡遭被贬,在求和的声音越来越大之时,他清楚自己的信念,于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草木一秋,人生几何。不要在盲目跟风中迷失了自我。不管他人正做着什么,不管社会正倾向着什么,我们都应当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坚守自己的内心。

  关于理性和盲从的作文素材

  【释题】所谓理性就是人们指人们应该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变成自己的。而盲从则是盲目地附和随从,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分析。

  【导写】因为理性,哥白尼发明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因为理性,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给文学注进新的血液;因为理性,丁肇中发现J粒子家族,使物理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为盲从,东施效颦终成笑话;因为盲从,燕国燕国寿陵人邯郸爬行;因为盲从,刘丽娟追星导致家破人亡。理性不盲从,才能使我们走对正确的道路,才能使我们又更多的收获,才能使社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名言】

  1、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

  3、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4、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5、“凡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竺可桢)

  6、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人性的弱点》)

  【感悟】

  1、 盲从会让我们丧失生命财产;

  2、 盲从会断送我们的前途;

  3、 盲从会阻碍科技发展,人类进步。

  4、 理性可以使我们正确消费,节省财产;

  5、 理性可以使我们正确投资,获得收益;

  6、 理性可以使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7、 理性可以推动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8、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让人理性;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会让人盲从;

  9、 内心世界丰富让人理性;精神空虚,缺乏爱会让人盲从;

  10、用知识武装自己让人理性;没有知识,愚昧会让人盲从;

  11、有坚定的信念让人理性;没有坚定的信念会让人盲从;

  12、有勇气挑战权让人不盲从;没有勇气会让人盲从;

  13、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让人理性;人云亦云让人盲从;

  14、具有怀疑精神让人理性;一味听信让人盲从。

  【典型事例】

  1、非典面前的不盲从: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理性不盲从,这是非典时期广州人紧张不慌张心态的基础。2003年春节前后,广州对非典的恐慌达到了高潮。在记者会上,钟南山院士以其人格担保,呼吁市民保持理性。那句流传甚广的“非典可防、可治”通过媒体传播开去,迅速稳定了民情人心。与其说人们相信钟南山,还不如说是相信科学能够最终战胜非典病魔。

  2、爱国方面的不盲从 :最近的 “家乐福事件”引起了一些爱国青年用极端的行径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但是,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但无益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明形象,而且还损害了我们的大国风范,更是中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诡计:将我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向非文明、非理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扰乱中国社会秩序,破坏奥运会前社会的和谐,并最终达到遏制中国走向大国复兴的丑恶目的。因此,我们惟有理性而不盲从,笃定而不冲动,我们才能冷静地对待问题;惟有文明而不粗暴,守礼而不极端,我们才能心怀宽容、面带微笑地向世界敞开怀抱。

  3思想上的不盲从: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现在的学生也一样,人云亦云的还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育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大力提倡“不盲从”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造能力。

  4、面对新闻不盲从:2007年10月12日,一组新近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照片拍摄者周正龙也在一夜间,从陕西省镇坪县山区的一位普通农民变成万众关注的新闻人物。这组照片的重大意义,在于发现了已宣告绝迹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然而始料未及,正当人们为野生华南虎的现身兴奋不已时,质疑声却从网络汹涌而起。最后,经过鉴定,华南虎的照片属于作假。

  5、科学上不盲从:(1)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 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坚忍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6、对于传闻不可盲从: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取水灌溉,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这件事传到了宋国的国君那。宋过国王人去问姓丁的。姓丁回答说:“得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世上所传奇闻怪事很多,但听到的任何传闻,都应该认真地考察一下,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要谨言慎听,不要盲从。

  【反面事例】

  1、邯郸学步的盲从:曾有到邯郸学习走步的人,没有模仿那里的步行,反而忘记原来自己的步行,于是爬着回自己的国家。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象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2、东施效颦的盲从: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的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的很丑,见西施人长的美,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研究实质内容。只单纯地效仿表现形式的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东施”至今还没有绝迹。一些通俗歌曲的歌唱演员,在演出中不是去学习港、台以至国外歌手的演唱技巧、发声方法,而是一味去嗲声嗲气地去学说、学唱他们的音调;学做他们在舞台上即兴出现的某一个动作

  【论证举例】 1、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教授也认为,质疑精神与分析能力很重要,“英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英国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勇于挑战他人观点”。理性精神的培养,必须注重理智好奇,求知好问,寻根究底,探索规律,塑造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和悲剧精神,养成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文化层面看,坚持独立思考就是不迷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文化气质。

  2、有从事医学、生物学、化学、电脑、通讯、遥感技术、基本粒子、天文学等研究的十几位博士向人们推荐“邪教”,他们的信很有代表性:“我们之中有很多年轻人,身体健康,且工作、学习繁忙。为什么我们也走上了修炼的道路呢?因为我们一直对一些重大问题长期思索而苦于找不到答案。比如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有生、老、病、死?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在?许多人虽然在一些领域已有所成就,但当达到了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后,却发现名、利和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转法轮》这本书用浅白而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讲了一个博大的宇宙的特性,揭示了许许多多关于宇宙、时空、物质、生命的奥秘。许多人读完后,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相见恨晚的感觉。”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这些博士们对人生意义的迷茫,精神上的空虚,正是导致迷信邪教的诱因。

  3、当对情境不了解或出现认知偏差时,此时的从众就是“盲从”。像一个抬头仰天的止鼻血者,招来一群抬头看天的人的笑话,就是一个对情境不了解而盲从的典型例子,这种例子在生活中举不胜举。而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不足,更容易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盲从,狂热的“追星族”即是一例。另外,学生自身个性的不完善也是容易盲从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具有独立个性、良好自我观念的人,自我评价较高,自信心较强,具有较强的判断果断性,他们的从众率较低。因此,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立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助于避免盲从。

  4、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很有道理的,丧失了怀疑和判断能力,只能盲从别人的意见。最可笑的例子就是对菠菜能不能补血的争论。以前关于营养学的参考书上说吃菠菜能补血,但后来看到其他的书出来辟谣,吃菠菜不补血,这是一个误区,最近好像又有人站出来重新提出“补血论”。要是万事局限于书本,你相信哪一个?所以说,我们在读书之前一定要有个信念,这书里面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可能还有其他结论,这一点一定要有思想准备。

  5、比欺骗更危险的错误是盲从。欺骗是主动的,盲目是被动的,盲目的相信,盲目的追从。20世纪80年代,一批气功大师的崛起,气功热在全国迅速的扩张,盲从使气功从神秘变得神奇,从神奇走向神圣,从神圣走向面及全国的普及。时间的流逝,气功大师早已烟消云散,规矩和方圆的分离是气功热消退的内在原因,盲从和清醒是气功热的跌宕起伏的根本原因,盲从是对欺骗的最大鼓励,没有盲从,欺骗会消声灭迹,欺骗不会得逞.

   关于不盲从的故事

  1

  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理性不盲从,这是非典时期广州人紧张不慌张心态的基础。2003年春节前后,广州对非典的恐慌达到了高潮。在记者会上,钟南山院士以其人格担保,呼吁市民保持理性。那句流传甚广的“非典可防、可治”通过媒体传播开去,迅速稳定了民情人心。与其说人们相信钟南山,还不如说是相信科学能够最终战胜非典病魔。

  2

  最近的 “家乐福事件”引起了一些爱国青年用极端的行径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但是,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但无益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明形象,而且还损害了我们的大国风范,更是中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诡计:将我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向非文明、非理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扰乱中国社会秩序,破坏奥运会前社会的和谐,并最终达到遏制中国走向大国复兴的丑恶目的。因此,我们惟有理性而不盲从,笃定而不冲动,我们才能冷静地对待问题;惟有文明而不粗暴,守礼而不极端,我们才能心怀宽容、面带微笑地向世界敞开怀抱。

  3

  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现在的学生也一样,人云亦云的还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育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大力提倡“不盲从”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造能力。

  4

  2007年10月12日,一组新近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照片拍摄者周正龙也在一夜间,从陕西省镇坪县山区的一位普通农民变成万众关注的新闻人物。这组照片的重大意义,在于发现了已宣告绝迹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然而始料未及,正当人们为野生华南虎的现身兴奋不已时,质疑声却从网络汹涌而起。最后,经过鉴定,华南虎的照片属于作假。

  5

  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90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