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800字作文

小妹 1172分享

  生活不仅需要适用的物质,还需要精神的追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800字作文,希望大家会喜欢!

  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800字作文 谈欲望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欲望的种子,周围的物质肥料越丰沛,它就会越发地生长得不可抑制。”如今的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颜回的“箪食瓢饮”,轻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倦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爱。他们自私,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虚荣,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疯狂,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这一足以让人深陷的泥潭,不知吞噬了多少纯洁的心灵。

  同样是问路人,土豪和穷汉给我的启示有天壤之别。对的,人生不长不短,路靠自己走,至于结局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不需要去羡慕那些富人有车有房,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快乐,放下物质包袱,勇敢的追梦,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以后回首之时留下遗憾,钱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不错,在整个拼爹的社会,钱的确可以帮助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物质现象,他帮不了你去到达精神的彼岸。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在物质上是很满足,在精神上就很空虚。一个人,应当看他做出的贡献有多大,不应该看他钱财的多少。那位在7岁时就作出诗的诗人骆宾王,还不是一样自由自在的神游。那伟大的皇帝李世民,最后还不是长眠在了一副棺材里。其实,人活着,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填补物质与精神上的空缺。

  而与阿里木截然相反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出门有豪车,住所是豪宅。他们放松的地方叫高级会所,他们学习的地方中所谓的精英学院。他们有钱有势,不怕做错事,因为他们有靠山,他们是“富二代”“官二代”。从“我爸是李刚”到“拼爹”,他们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狂妄,是无知,是愚昧,他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世界蚕食,他们外表华贵但内心丑恶。看似他们无忧无虑,其实他们却是最贫穷最悲哀的一群人。

  古代的贤士,很多人都选择隐居,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不仅是他悠闲自得生活的写照,更是他如菊般坚贞心的体现。他归隐田园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让世间的污浊污染自己美好的心灵。而现在,像“芙蓉姐姐”这样“出世”的人却层出不穷,他们无才无德,却妄想留名于世间。他们费尽心机,丑态百出,受人嘲讽却仍洋洋得意。多少人因他们而汗颜甚至作呕不已。他们选择享受外界的关注而抛弃了尊严,抛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何其可悲。

  生命之花是靠享受培养的。生命是博大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多,生命又很短暂,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为何我们要用上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享受――那些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呢?

  于我来说,我更愿意用那丰厚的一笔钱,去各地旅游,让心放飞,享受沿途的风景,追求心与自然的契合……

  由此看出,越是物质上富有的人,就越不快乐。因为他们高高在上,又怕从那个位子上跌下来,只能用工作来麻痹自己。而精神上富有的人,他们不必为自己的工作和财富担忧,都已经是这样了,再努力不过是徒劳,倒不如放下所有包袱,轻松自在的过一生。那些富有的人,天天为自己的前程算来算去,最后算到每一个与他作对的人都死了,自己也只剩下不多的时日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诸如此类的事件已经不再鲜闻,如上海,有人为了iPhone4s,居然排了近60个小时的队;在安徽,有人为了iPad2,竟然卖了自己的肾;在海外,一些中国游客为了抢到心仪的奢侈品,不顾形象,拿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这些无疑都牵扯着我们的神经。

  小时候,为了一个玩具我可以和妈妈大吵大闹,现在,我心里仍有许多想要的东西,物欲填满了我的内心吗?

  高中物质与精神议论文800字 享受与追求

  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人伤害自己的身体,不顾自己的形象,更别说是欲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东西都是注定了的,人不应该过于贪婪。现代社会的不稳定加重了人们内心的浮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企图寻求一些东西来使自己平和,渐渐地,欲望被不断地壮大,人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本来的美好。欲望是个魔鬼,我们应该用心中那纯洁、豁达去击退他,让心中的欲望少接触到养料的滋润,让自己在自然干净的环境中生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将个人快乐建立在占有大量物质基础上,他们为了享受,可以放弃尊严,甚至可以出买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在我看来,这是愚昧的。真正的享受应该是精神上的享受,真正的快乐是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人的一生既不能沉迷于物质,也不能沉溺于精神。

  就像卖羊肉串的阿里木,他没有房没有车,有的是一颗善意的心,他从不抱怨自己的处境,反而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甚至坚持用自己卖羊肉串所得的微薄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他没有俊朗的外表,更不懂花言巧语,但他却凭自己的爱心和助人为乐的品质俘获了妻子的心。有了甜蜜而美好的爱情,有谁能说那个站在火炉旁大汗淋漓的阿里木是不幸福的呢?阿里木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精神上的享受无人能及。

  物质与精神

  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得以传承,不仅是物质成就生活,还需要人们的智慧成就物质。换句话说:文化程度决定物质生活的水平。除温饱年代以外,每个世纪的繁荣昌盛必定伴随着诗书礼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容局势混乱则称为礼崩乐坏。这正是说明,生活不仅需要适用的物质,还需要精神的追求。

  不探究精神的价值,就会成为只追求物质的傀儡。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的生活节奏亦随之加快,于是没有空虚岁月去注重精神生活。每一本书蕴含的奇彩世界,每一日黄昏凄美的夕霞,每一朵曼妙姿态的鲜花,每一首歌的赞叹,都没能成功挽留仓促行走的人们,停下脚步,看一看,赏一赏,问一问,人生除了学术追求,还有什么?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应该是给予了最好的回答。鲁迅早年学医颇有成就,赢得了藤野先生的肯定,但目睹国人对同民族之人的死麻木不仁,他决定弃医投戎,用笔来拯救民族的衰亡。药物只能麻痹神经,鲁迅的文章却能使民族精神觉醒,让中国不至于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文化的较高境界。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不断思考与选择的过程。物质上:选择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比较容易;精神上:学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中,被追星,攀比,调侃等生活的低级趣味充斥着,于是安于现状不追求更高的目标。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不是用金钱地位,而是文明修养。陶潜独坐月下,对花品茶,一夜未眠,思考着,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清高正直的气概,若不是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哪有这一代文豪,如今也不过是一任小小的彭泽令罢了。物质没有成为陶潜的绊脚石,然而成就《归去来兮辞》的是那一夜的思考和明智的抉择。

  如果A有一个苹果,B也有一个苹果,AB交换之后,仍然都有一个苹果。但如果A有一个想法,B也有一个想法,交换之后,AB就有了两个想法。由此可见,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在于:物质1*1=1;精神上1*1=2。在衰落的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认为自给自足就可以高枕无忧,实则不然。没有了与外国的联系,持续的小农经济,使号称泱泱大国的中国远远落后于完成工业革命的外国。少了物质的交流不会给生活带来过多的影响,少了精神的探讨则思维得不到进化。如果生活少了文化的进步,那么发展是缓慢的,落后是必然的。不仅古时候是这样,当今社会同样适用。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结蒂取决于精神生活的总体水平。

  一个智者,会将物质与精神并为同等重要,没有精神的物质是迷茫的。追求功利的同时,不妨提升一下文化境界,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多一些希望。

  精神与物质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的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精神与物质的追求

  小时候,为了一个玩具我可以和妈妈大吵大闹,现在,我心里仍有许多想要的东西,物欲填满了我的内心吗?

  有人说:“这是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为了满足物欲可以做出许多疯狂的事!”那物欲是丑陋的吗?

  这世上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也没有离开了物质生活就寸步难行的人,只要生活在这人世间,不会不接触物质的!那圣人孔子都不能例外!可孔子说了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句话道出物欲并不坏,可得通过正当的方式实现。

  几十年前的中国,人民贫困,想拥有好的生活,心中充满了拥有物质的欲念。现在人们不再饥饿了,也有房住了,可那是人们勤劳努力去劳动,去创造出来的,人们的物欲得到了实现。

  可现在社会越发展,物欲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正常,有些人为了物欲去抢劫,去贩毒,去走私等,有些人为了物欲不顾子孙后代的幸福,破坏性开采自然,污染了环境,却满足不了自己的物欲。这种物欲是下贱的、丑陋的。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道”不是指违反法律,更不是指丧失道德。

  拥有物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道德地实现物欲。近些年,有些人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富有,但他们忘记了社会,他们用金钱去获取更多的特权,用金钱制造了许多不公平,所以现在才有那么我的暴发户名称;某些女孩被物欲迷失了双眼,不知道正确地获取,去实现,于有有了网上的求包养,求当二奶等不自尊行为。她们虽然用身体换来了金钱,满足了物欲,却污染了她们自己纯洁的灵魂,那种污点一生都洗不干净,那是不正当追求物欲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还有为了物欲,一些工厂,将河流变臭,将青山变黑,让草地变成沙漠,他们得到了许多,可是让我们失去了许多。

  物欲并不可所,关键是怎样实现。在物欲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劳动去实现,这样的追求物质享受,无可厚非。

  所以,人有物欲,要如孔子所言“取之有道”

    94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