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

廷峰 1172分享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精选5篇2019(一)

  无所不及的“百度日报”近日发表了这样一篇刊文——《灵异事件,科学如何解释》。

  这篇文章的核心理论是这样解释灵异事件的——“鬼魂就是人类死后记忆残存的能量,在人类的身体被破坏而导致其记忆无法继续寄存后,这种能量便会脱离人体而失去能量供应,从而形成了鬼魂,促成所谓灵异事件的发生。”在这篇文章的评论栏里,读者们就此问题拉开了一场激烈而又持久的辩论赛,他们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胜负难分。有的读者态度坚定,认为世界上绝不会有鬼魂的存在,灵异事件更是空谈。而有的读者又坚定地认为世界上有鬼魂的存在,甚至还有人扬言自己曾亲身经历过。而剩下的读者则保持着一份质疑的态度,站在中间的立场——作为读者,我也是其中之一。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答案(这句话也是相对而论的)。显然,读者们如此激烈的辩论已经证明,上述这个被科学化了的结论已暴露出它过于绝对的本质,自然不能够有力地使读者们信服。依我看,“鬼”这个汉字的创造会有它的原始根据,聪明伟大的华夏先祖亦不会凭空创造出这样一个文字。

  在此之前,我做过一个合理的猜想:一枚普通的硬币需要两个面才能构成完整。同硬币一样,世间万物的无尽循环也许是一种不可见的平衡在作用,构成这种平衡的条件是非单面性的,少则两面,多则无尽,它们相生相克,不断地相互补充和完善,才使得万物的循环得以平稳运行。而人们常说的男女、阴阳、水火、天地等这类包含着平衡之意的词汇似乎也突出了构成这种平衡所需要的本质性条件——多面性构成。所以,世间万物的循环之所以能够亘古不变地平稳运行和发展,其存在形态也就不会仅有单一的表现形式了,若仅为单一的表现形式,事物(简单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体)的本质就会因为构成不全面而失去平衡,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和循环。那么,任何事物的存在形态都有其两面性或多面性,为了达到平衡,鬼魂就可能是人类的另外一种存在形态,同样,我们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以物质形态所体现的,而世界在以物质形态体现的同时又有另一面或多方面形态的体现。比如可以是“意识”形态的体现,也许那个世界就是人类的另一种存在形态——鬼魂真实存在的场所。

  曾出于兴趣,我阅读了《中庸》一书。此书对“中庸”一词的批注是:“‘致中和’,意即不偏不倚,适中而好。”其主旨就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通过对“中和”意义的解读,阐述了人们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各类原则。而我对“中庸”一词的理解是“居中、平衡和平稳”。现在看来,《中庸》所体现出的伟大理论似乎可以对我上述的猜想做出一个合理的阐释。

  自从人类学会抬头仰望星空,就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宇宙的脚步,崇尚科学的求真者们通过对宇宙奥秘的不懈追求,一层层神秘的天外迷雾也慢慢被吹散。曾有科学家提出存在“多维宇宙”与“平行宇宙”的理论。后来,经过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该理论也逐渐趋于完善,宇宙科学界的研究者们普遍地认为,这两种宇宙是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并存的。尽管如此,仍有绝大多数的人不相信有这两种宇宙存在。若以《中庸》的“致中和”思想来探讨,这两种宇宙也许是存在的,它们可以是目前所发现的我们所处宇宙的另外两种存在形态,同样,我们所处的宇宙也可以是另外两种宇宙其中一种的存在形态,从一个广阔的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平衡的状态,它们之间通过相互补充和完善,才换来了宇宙亘古不变、和平安稳的运行规律。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精选5篇2019(二)

  “中庸之道”的体现既广大又精微,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深蕴于万事万物之中。

  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可以拥有不同的性格,也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场所表现出喜怒哀乐的心情,对一件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在学习工作时,也更加注重运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向着多方面发展,这些也是人类自身的人格完善和发展平衡所需要的条件。《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启迪着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先学习和掌握它的大致规律,尔后就不能忘记去辩证、客观地对待它们。人类谋求进步和发展的途径亦有很多,科学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学习和掌握科学,尝试用它去解决我们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其他途径的互相协调与配合,最终研究出一个合理的、客观的,拥有辩证空间的理论。而我们也不能将所有事物去一味地科学化,对于人类目前难以解释或无法解释的事物,这样的所作所为,无疑是管窥蠡测,以偏概全。

  重读《中庸》。徐徐凉风拂过我的耳廓,憔悴的太阳闪耀着今日最后一丝疲惫的霞光,仿佛在向这个冰冷急促的世界发出奄奄一息的求救信号。苍穹下的人类啊,在尽心尽力发扬善的同时,却使恶的一面无限地滋长。在此,我深深的庆幸,还有那些圣贤古仁人曾呕心沥血,挥笔所着的不朽典籍教化着我们中华儿女,而席卷着青少年心灵的现代之风,却早已扬起了遗忘的灰尘……

  万物无尽循环,平衡永生不灭,一纸《中庸》虽平淡,论述大千世界。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精选5篇2019(三)

  常常听人一提到“中庸”,就随口说出“无原则”、“抹稀泥”之类的解释,其中既有大学生,也有不少的教授,甚至自命不凡的各类“专家”。实在使我惊讶。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中庸”被赋予“不讲原则”的意义是为批孔而曲解其原意而来。现在很多人非常善于以蔑视的口吻批判“孔孟之道”而显示其思想的先进性,然而他们对“孔孟之道”的知识,又完全依靠道听途说而来,全不去研读孔、孟的着作,实在可怜得很。

  不研读孔、孟着作而谈“孔孟之道”,就难免闹笑话。譬如我见到几种白话《论语》读本,评价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思想是“假仁慈”和“愚腐的虚伪”。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望文生义之谈。

  孔子主张不用鱼网或以大绳多勾的方式捕鱼,是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超越了维持生计的限度,而是以渔利为目的了。孔子说的宿鸟,绝非仅指落在树上的鸟,而是指在巢穴孵化幼鸟的大鸟,大多鸟类是为繁殖后代而筑巢。避免射杀繁殖期的大鸟,可以避免殃及幼鸟,保护鸟类的繁衍。孔子这一论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至今也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利益的欲望是无限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如果现在的人们懂得孔子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就不会出现捕捉鸟的粘网和捕鱼的“绝户网”了。当现在的人们大声疾呼保护鸟类和鱼类自然资源,使之减缓灭绝过程的时候,人们可曾想到正是因为我们遗忘了圣人的教诲以至面临如此灾难的这一层?

  所以我又想道,要体会哲人的思想,首先应当具备对哲人的崇敬态度;要和先哲对话,首先要具备面对先师的敬畏心理。否则是难以得到先辈哲人的启示的。孔子被千年百代尊为“圣人”,自然有其中的道理。所以,要理解孔圣人的思想,要读懂他的着述,首先要具备尊敬“至圣先师”的敬畏心理。

  比如说,对《论语》“学而篇”的解释,从严谨学者的注解到皮毛潦草的白话读本的翻译,历来解释为孔子说了互不相关的三件事:一件是不断学习很高兴,一件是有朋友来访很快乐,一件是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但是,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圣人,是不可能在一篇谈话中语无伦次地讲述互不相关的三件事情的。孔子的学生既然把这三句话放在一篇中记录,那么,它所表述的就应该是一个连贯思想的三个层次。

  当我们怀着敬畏的心理,面对这位至圣先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参悟孔子这篇谈话的连贯意义了:“不断学习钻研,就会产生新的思想观点,这难道不是使人非常高兴的事吗?当有人知道了我的思想观点,从很远的地方来和我切磋交流,这不是使人感到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当有人有不理解、不赞同我的观点的时候,我不恼怒人家,这难道不是君子风度吗?”这是体现孔圣人“忠、恕”观念的连贯思想。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精选5篇2019(四)

  一群刺猬彼此靠近,依靠各自的体温取暖,但是距离要掌握得当,太远了起不到互相温暖的效果,太近了彼此的利刺会让大家都不爽.因此合适的距离,也就是中庸之道,对刺猬的生存质量-----其实也就是公司的同事关系,是很重要的

  中庸之道一直被后世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观念的普及,出于对 旧制度,旧观念禁锢的反抗,中庸之道常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劣根而受到批判.果真如此么?

  首先,中庸是主客体之间矛盾斗争的平衡产物.

  我们举个现代的例子,澳洲的兔子一度泛滥成灾,于是澳大利亚政府花费重金引进兔子的致命杀手--粘液瘤病毒,果然收到奇效.然而当科学家追踪分析的时候发现,最初病毒的致死率是很高的,10天内感染的兔子死亡率高达99.99%以上------而五年后这一数字变为50%.这不仅仅是因为兔子体内积累的基因突变产生了抵抗力,也是病毒的毒性变弱的结果----病毒也中庸了

  为什么?因为病毒每代繁殖都会发生突变,形成强弱毒性不同的若干类子代,强毒株的高死亡率决定了宿主快速死亡,从而传播的范围和繁殖数目都有限,所以经过若干时间段以后,病毒种群的主体就是大量传播弱毒株了,感染和致死能力下降,直至最后病毒转变成温和的共生性病毒.

  这就是病毒的中庸之道,虽然病毒没有自觉的思考---感染力要有,但是致死性保持中等以下,长远来看反而有利于整个病毒物种的繁衍.

  其次,对有思考能力的人来说,中庸圈定了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点,近世的学者南怀瑾特别给与了强调:我们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是“己所欲,施于人“-----这确实是一种保守防御性的观念.然而,儒学真正的沉沦恰恰是在宋朝以后的所谓理学上,是理学把松散的中庸博爱观念整合成了严格的行为规范,中国的思想从此步入“中庸“限制下的死循环.

  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说,中庸是温和而改良主义的,并不是拒绝一切变革,但是通常不主张革命.但是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使是儒家也不反对“汤武革命“式的斗争,但是强调动荡必须尽快结束,同时统治阶级要在动荡之后调整政策,给社会以休整的时间.“民贵君轻“的思想,最早还是孟子提出的吧.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精选5篇2019(五)

  中庸之道是什么?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是执两用中,行事稳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提出了“中庸”,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庸”已经不仅是教科书上一条简单的教条而已,如果你愿意,中庸会为你铺平今后的道路。就朋友关系而言,孔子认为与朋友相交繁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这时我们就应该想起中庸之道,学会把握分寸和把握度。或许在平常生活中,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总是回比当事人看得更清楚更透彻,所以想和自己的朋友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往往都是无果。如果性子执着些,想必一定会不厌其烦的、见缝插针地和朋友提意见,当然这只会引起朋友的反感罢了。

  所以孔子曾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既然他愿意撞南墙,而你也已经做了该做的,接下来不如就让他去撞个头破血流好学乖吧。所以,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与朋友关系之间的调和剂,当我们过于亲密时,应该退一步给对方留出自由的空间你们过于疏远时,应该多些问候和交流。中庸之道也可以说是一根风筝线,如果风筝线拉的过紧,可能会被扯断;可如果风筝线太过放松,那么风筝是飞不高的,因为过犹不及,所以我们在放风筝是,需要一拉一松,需要在这条长线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的风筝才能放高,我们的友谊才会更加和洽。

    相关文章

    96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