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幸福与不幸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幸福与不幸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以幸福与不幸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一)
列夫·托尔斯泰曾在书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我曾经认为我是不幸的,到今天,到那一秒为止,我才发现与那些更为不幸的人相比,我该万幸。
与电视上剪辑过的,在敬老院里一片欣欣向荣,热闹非常的景象不同,在我眼前的一排简陋的二层房屋,可以称之为破败的景象,画面中,那些患者疾病的老人,防止跌倒的拐杖也常见,扶着他们走向属于他们的房间,从走廊这头到走廊那头所用的时间,感觉过了一个世纪,我也只能缓缓地陪伴,偶然想起独住的爷爷奶奶也只能惭愧了。
倒出冬日里最寒冷的风来招待我们,这个季节。推开奶奶居住的房门,有一位老人坐在那儿,目光有丝呆滞,老奶奶说那位老人有些听不见。我们与老人围坐在火炉周围,聊天,也只是为了让老人暂时不孤单,我知道这不够,直到发现老人手上血淋淋的裂痕,我也才发现,我的谈资,都变得单薄。原来,在这寒冬腊月里,老人的衣服都是自己洗的,周围,同学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擦窗户。老人的眼睛终于是动了,我能感受到她眼中的感激,由于他的耳朵听不见,也只能看着我们讲话,但是你能感受到她们由衷的快乐。我尝试着凑着她的耳朵大声说话,即便她仍不能理解我的意思,但是她却开始与我们讲述她的故事了,并且招呼着周围忙碌的同学们过来休息一下,烤一下火。我也开始打量起,这个小房间,十分简陋,有一个窗子被风吹得作响,直到风停了,屋里才有一点儿温暖,老人的话可以说是十分琐碎,可是我却不感到厌烦或许是出于怜悯,谁能想到这眼前的,疾病缠身,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也曾是个那样健康,青春,热情的少女呢?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我是幸福的,我相信。你能理解在离你幸福最近的地方,却有一群并不那么幸福的人甚至是不幸的人,你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吗?什么都没有,我们并没留下什么,但是这一切却让我理解了生命的难能可贵。
坐在返程的车上,窗缝里穿过的风拍打在脸上,瑟缩着身子,偶然地触摸到一个东西,哦,忘了说,临离开的时候,老人塞了一把糖在我的口袋里,似乎猜到我会说什么,她说她患糖尿病,不能吃糖。
以幸福与不幸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二)
我们应明白,上天于人的“拥有”的权利是均等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就看你如何去发挥,如何去把握!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吧,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让我们对“拥有”说声“谢谢”,坚强地去面对不幸,用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活。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小时候幻想当一名歌唱家,希望有一天能踏上舞台。然而,就在14岁那年,一场高烧烧坏了他的声带,从此将他变成一个哑人。他愤恨命运的不公,深感自己从此将永远与歌声绝缘。
难道我就这样放弃了吗?夜深人静时,他扪心自问。不!我还有天生那份喜爱音乐的细胞,我还有双手,还有灵敏的耳朵!青年激动了,他找出纸和笔,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热情用乐谱一点一滴记在纸上。
多年后,青年成功了。他成了一名音乐界赫赫有名的作曲家,将美好的乐声带给千千万万热爱音乐的人。当他面对无数听众听到那些由他谱曲的乐曲时,泪水也噙在他的眼眶:我并没有完全失去,残存的双手、耳朵,还有喜爱音乐的细胞,就是我的“拥有”!谢谢你,我的双手、耳朵和可敬的音乐细胞!
有一天,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登上讲台,完成一场学术报告。就在学术报告快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无悲悯地问道:“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了太多吗?”
报告厅内,一时鸦雀无声。这时,霍金的脸庞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一段文字!曾经有很多人,当他们面对挫折时,总是失意、彷徨,总觉得人生对他们亏欠太多。其实大家都应明白,上天于人的“拥有”的权利是均等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就看你如何去发挥,如何去把握!
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吧,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让我们对“拥有”说声“谢谢”,坚强地去面对不幸,用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活。
以幸福与不幸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三)
可他却高喊着:“我真不幸!”有的人很不幸,可他仍然相信他很幸福。;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幸福的,一种是不幸的。
不幸中又有两种人,一种是更加不幸的,一种是万幸的。
可不管不幸的人再怎么万幸,他永远也比不上幸福的人。;就像我们与孤儿!;即使他们生活在再大再好的孤儿院,也没有我们几十平米的小屋温暖。
因为家只能是家。家代替不了其他,其他也代替不了家。;当我们向父亲撒娇时,有没有想过他们,他们向谁去撒娇?
当我们跟母亲吵架时,有没有想过他们,他们给谁去吵架? ;我们每天有父母问寒问暖,管这管那,你认为这是干涉你。可是他们,他们也想有人干涉,但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也许我们就是太幸福了,太不知足了,而他们太不幸了,太容易知足了,
以至于我们扔的东西都会使他们高兴几天。 ;世界真的太不公平了,上帝真的太不公平了。如果我们能改变这种不公平,何乐而不为呢?
就像那句歌词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以幸福与不幸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四)
一个人,一生都在背负着精神追求的十字架,沉重而痛苦的跋涉着,身后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历史足迹,在欧洲文学史上,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他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座最伟大的高峰。这个人就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既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文皮县的亚斯亚纳波斯亚纳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参加过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祖父地位显赫,曾受到过彼得大帝的嘉奖,不幸的是他三岁时母亲去世,九岁时父亲去世,遭遇如此重大的人生变故,对幼小的托尔斯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他敏感多疑,另一方面他贵族的生活使他的内心脆弱而孤闭,行为放纵而自省,这些都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岁那年,他考入喀山大学,选择东方系,攻读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期望将来毕业后能够进入外交部工作。但是他入学后骨子里的性情使他醉心于交友、赌博、酗酒、放浪、纵欲,每一天像寄生虫一样的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书读得不少,可是思想却是异常的矛盾。这一期间他对法国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卢梭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作品宣扬的平民化思想常常使他审视自己的贵族化地位,逐渐萌生了平等思想。
1847年他大胆的做出了令世俗难以理解的举动,他给校长写了一封退学信,离开喀山回到故乡,继承了母亲的遗产,成了一位年轻的庄园主,他要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改革,以实现平等思想,于是他亲自与奴隶们下田耕种,可是奴隶们却对他的所为充满怀疑。这使托尔斯泰苦闷不已。
1851年托尔斯泰随着哥哥一起来到高加索,成为一名志愿兵,在与山民的作战中不畏艰险,勇敢杀敌。这次服役只有两年半,家族的显赫地位使他晋升为准尉。1854年克里木战争爆发,他成为前线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的炮兵连长,流淌在血液中的建功立业的因子使他身先士卒,在硝烟炮火中顽强的坚守阵地,他亲眼目睹了普通士兵一幕幕悲壮的流血和死亡的画面,对一些贵族军官装腔作势愚弄士兵的做法很反感,这一期间创作了《《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军事小说,实际上他在高加索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创作,他将自己的《童年》《少年》等作品投寄《现代人》杂志并发表,当他回到彼得堡时,已经在文坛成为一名斩露头角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重视,彼得堡文学大师云集,托尔斯泰独立的思考与文学观念使他鹤立鸡群,一些人很反感他的张狂与放荡不羁,所以1859年,他与《现代人》杂志分道扬镳。
托尔斯泰来到欧洲游历,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博得他的高度赞赏,但是巴黎断头台上血腥的一幕令他深思。国外的经历拓展了托尔斯泰的文学视野,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于落后的俄国社会的清醒认识。他内心中幻想着自己的解放农奴的办法,那就是不同意以革命办法消灭农奴,也不赞成沙皇虚伪的改革。他要走出一条新路。
1862年,他同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婚后的生活浪漫而温馨,托尔斯泰给他朗诵诗歌,亲昵的叫她小东西,但是索菲亚作为一个妻子,在操持家务中不能不考虑亲人与子女的利益,世俗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些都为晚年的托尔斯泰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客观的说,索菲亚是托尔斯泰文学之路上的重要助手,她为托尔斯泰誊写手稿,托尔斯泰为他朗诵自己的新作,妻子成了他的第一个读者和批评家。史诗巨著《战争与和平》曾几易其稿,这部书凝聚着妻子的辛勤汗水。英国作家毛姆及若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新婚之时,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他过着和平安宁简朴温馨的家庭生活。
可是托尔斯泰毕竟是一个承担历史使命的文学大师,安逸的生活没有使他停止思考农奴的命运,1869年,“阿尔扎马斯的恐怖”使他开始出现新的思想危机与探索,叔本华的哲学观令他惶惶不安,不知道前途在哪里!他研究各种哲学和宗教著作,寻求解决办法,但一个个被他否定,这些情绪投射在他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反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另一主人公列文带有作者的影子,在地主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缝隙中幻想”不流血革命”,企图调和尖锐的地主与农奴的矛盾,但幻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想自杀了之,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此后,托尔斯泰拜访神父主教修道士等,并与农民不断来往,最终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在70年代与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打饥荒的强烈影响下,他脱离本阶级,彻底的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从此托尔斯泰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方式,不时参加生产劳动,自己缝衣,制靴子,劈柴,挑水,拒绝奢侈,吃素食,访问贫民窟,参加人口调查,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寒冷的冬天,一个人拉着雪橇,来到河边取水。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始乱终弃的他却成了审判玛斯洛娃的陪审官,这使他异常尴尬和忏悔,这看似巧合的构思却反映了深广的社会内容:草菅人命肆意而为的法庭,荒芜破败的农村,穷奢极欲的贵族,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一幅幅画面真实的展现了俄国社会的混乱与残暴,托尔斯泰猛烈地对这个毫无人性的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抨击与批判。但是小说后面所宣扬的宗教万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作品的思想境界。
晚年的托尔斯泰精神世界异常苦闷,他对自己所宣扬的博爱学说与不抗恶思想在黑暗的社会四处碰壁而常常怀疑,这一时期妻子对他宗法制农民观念不能理解,更不能容忍他想将自己的作品使用权奉献给人民的思想,所以家庭生活出现了深深地裂痕,妻子不再信任他,处处想干涉他的行踪与行为,在种种思想矛盾冲击中,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留给妻子一封告别信,在一个严寒之夜离家悄悄出走,外面气候异常寒冷,托尔斯泰患了感冒并且很快发展成为肺炎,阿斯塔波沃车站成了他生命的最后归宿,1910年11月17日年妻子得知消息后,赶往车站探视,遗憾的是家人和医生等人竟然不允许她见最后一面,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复杂的在日记中写道: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今早去世了,直到最后一口气他们都不让我进去,他们不允许我向自己的丈夫告别,他们这些残酷的人!
一颗最明亮的星星陨落在世界文学的星空,整个世界都为之恸哭!
以幸福与不幸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五)
贫与富,看法在于财产?美与丑,看法在于外貌?或许错了,所有的差别,本质在于心。一颗纯真的心,永远是富裕的;一颗善良的心,永远是美丽的;一颗知足的心,永远是幸福的。
世上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如果一个人永远活在差别中,也许就一辈子遇不到幸福,遇不到生命本有的企盼与追求。
世事与命运,缘分与人生,永远见不到完美,那只不过是创世者编造出来的,迷惑世人的词语。追求完美,忽略了人生最美丽的风景,与生命中的缘分檫肩而过,何等不值。
是心不允许自信,或是命途造成自卑。似乎生命中充满不幸。失去亲人?丢失友谊?鄙视丑陋?生活在忧郁中,认为这是一辈子的崎岖。体验过接近死亡的感受,领会过死亡的语言,才懂得了珍惜。其实生命中,生与死没有距离,不幸只是假象。
深同感受,不幸是幸福的使者,幸福赋予他人生的真谛,将幸福带来世人的身边。死之后的重生,是如此的感激。幸与不幸,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命阶段。不幸,将恐惧的人们欺骗,才让人们会更加珍惜迟来的幸福。
若真有差别,人们的所有企盼与追求也不过是云霄。风一吹,散了这种不真实的假象比不幸中的苦难更可怕。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幸福,真实不虚伪。用心聆听真正的生命,所有艰苦不再是不幸,世上没有差别,也没有绝对完美,其实幸福就在身边等待,等待。
命运一半在我们手中,一半在上帝那里,得到的,失去的。不要记悔,会遇到幸福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