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议论文的诀窍 教你怎么写议论文
一、开头的中心论点是个评论
我们知道,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文章论题所持的见解、主张和观点,是对事物所做的判断;而评论则是对事物所做的批评或议论。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要旨,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抓住它则纲举目张,而评论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请看学生习作《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的开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的强烈感慨和愿望,字里行间透露着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为他人提供帮助。
引言之后的几句话,全然是对杜诗和杜甫本人的评论,而非作者所提出的对事物的主张和观点,不具备统摄的作用,因此不能成为全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为:
由此可见,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二、主体段缺少分论点
由于文体特殊的缘故,议论文总是要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或论题)阐发道理,中心论点(或论题)统摄的各个主体段又要设置分论点,以便共同完成对一个中心论点(或论题)的论证。分论点可放在段首或段尾,亦可放在段中。如果只有中心论点(或论题),主体段缺少分论点,那么该主体段就显得中心不明确或中心不突出。再看学生另一篇同题习作《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中的一个例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每当粽叶飘香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楚怀王不听劝谏,遭人伤害,最终被贬。但是他坚守自己高尚的美德,更不忘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终于怀着一腔悲愤,投汨罗江而死。假如他没有了体察民情之心,与小人同流合污,那么还会有不朽之作《离骚》的问世吗?假如他没有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那么还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吗?
这个主体段有引言,有例证,有假设分析,论证可谓灵活多样,但全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不明确。应该在开头引言之后加上“心系百姓是屈原的爱国情结”一句,全段的论述中心就既明确又突出了。
三、观点+例子+结论,欠缺深刻性
一个议论性语段,固然少不了观点、例子和结论,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些,而没有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势必显得说理生硬,专横霸气。假如不能以理服人,这样的议论文又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那么,怎样使语段具有说服力呢?小编以为,可在观点和例子之间增加阐释说明性的文字,在举例之后运用假设分析法、揭示实质法、点明意义价值法和辩证分析法等方法。如此,可使说理深刻,说服力强。请看《伯乐是自己》中的一个语段:
伯乐就是自己,是冲开呵护后的果断与睿智。一代大商孟洛川,年轻气盛,满腹才华却尽显浅薄。后来拜师高人李先生,在李先生的悉心点拨下,孟洛川才算是大器初成。但在孟洛川有所进步之时,李先生毅然离去,剩下的事让孟洛川自己去做。孟洛川依靠自己的才智,领悟了经商之道,拥有了吞吐宇宙的大商之势。可见,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当脱离了外物之后,你往往会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伯乐。
这个语段是典型的“观点+例子+结论”的形式。如果在观点句之后加上“伯乐无须是一代名师,它只是源于自身的一种精神”一句阐释说明,再在例后加上“我们抛开他身为一代大商的光辉历史,换个角度想,如果他当时过分依赖李先生,那么在李先生离开后,若他自甘堕落,还会有‘瑞蚨祥’的辉煌吗”一句假设性的分析,整个语段则立刻显得说理透彻、亲切,令人服气,原来的那种生硬、霸气和肤浅便一扫而光了。
四、叙述例子缺乏概括性
例子,即叙述性的材料,它是支撑论点和展开议论的根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即是这个道理。但有别于记叙文,议论文的叙例,要求简洁概括,能够证明观点,说明道理即可,不需要详细叙述和描写,也不需要多少华丽辞藻。但是许多学生缺乏这种概括能力,叙述例子过于详细,甚至为了凑足字数,不惜啰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