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孩子写作的七个误区 怎么正确教孩子写作文

洋洋 1172分享

  误区一:会书写才会开始写作

  写作是自我表现很自然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说,会说话就应该可以提笔书写,而文字只是工具。

  在识字前就可让孩子口述,而由父母记录成文字,再念给孩子听,这会是很有趣的经验。但前提是,整个过程要以游戏好玩的心情进行,切莫勉强或给孩子压力。

  如果是要送孩子去学作文,从三年级开始会比较合适。因为这样年龄的孩子已习惯于团体学习,且表达能力较成熟,所认识的字词也大致够基本写作所需,学习过程较不容易产生挫折感。

  误区二:读范文对写作帮助最大

  对写作帮助最大的除了阅读,还是阅读。

  阅读除了可以丰富写作的内涵,对写作技巧的帮助更是毋庸置疑。但我所指的阅读,不是范文,也不只是所谓的优良读物,而是广泛的阅读、大量的阅读。

  范文容易局限孩子的想象空间,尤其模仿力强、较稚龄的孩子,很可能因为常参读范文,写作变得制式化,未来难以超脱这框架。

  误区三:是否真的读懂了书?写篇读书心得看看

  在问这问题时,也许我们大人应该先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每看完一本书都需要写报告的话,我相信没有一个大人会想阅读的。

  而且,一本书所影响、所给予的,有时并不是在当下,它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发酵,短则几天,长则数年、数十年,甚至有可能是一辈子,所以何苦在孩子们刚进食时便做催吐的动作呢?这只会让他们对阅读这件事反胃而已。

  而且同样一本书,常会因为阅读时的年龄不同,所得亦不同。像中国的章回小说或西方古典名著,孩时感兴趣的和成人所关注的重点就不可能相同。随着年岁渐长,反复阅读后,所得自然增加甚或有所改变。

  误区四:过于苛责、过于功利化

  我们是不是把写作过于“功利化”了?如果我说上作文课是一件痛苦的事,相信包括大人、小孩都不会反对。

  在成长过程中,鲜少有人能在作文课中真正享受书写的乐趣。为什么呢?

  也许是我们给予写作太多的名目,比赛、考试、分数,当要下笔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大人会怎么看待?阅卷老师会怎么评比?如果写作仅只是一种记录、一种抒发、一种分享,那么它应该不会让我们如此怯步哇!如果写作只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它就像呼吸、说话一样自然,那么孩子们就不会将它视为畏途了。所以在孩子初学写作时,我们要告诉他们写作就像说话一样,而且要鼓励孩子们用他们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要他们装大人模样、说大人的话语。

  误区五:手把手教孩子写作

  当孩子迟迟无法下笔时,在他心中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写文章是一件困难且遥远的事,这时我们就要强调书写和说话是一样的,以及引导他在生活中找相关的经验,让他觉得写作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当他真的出手下笔了,那么不管他写得多么幼稚,或多么需要改进,请先给予他赞美与鼓励,让他有信心写下去。

  把着手教孩子写文章,不是绝对的不可以,只是过程中仍要不时地放手让孩子自己思索。当文章完成后,带着他回头欣赏这篇作品时,可以特别夸奖属于他贡献的辞句或想法,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亲子书写中培养自信,而不是依赖。

  误区六:先学文法,再学写作

  文法虽然有其重要性,但它与写作是两件事。

  曾经有一位家长很自豪地告诉我,她那才低年级的孩子已开始深入学习文法,借以打好未来写作基础。老实说,我听了十分的生气,文法不是不能学习,只是请把它和写作分成两件事。

  对以母语写作的人来说,任何人均已具备了基础的文法,除非要挑战更精准的书写题材,类似古诗词、文言文,或专业的研究报告,才需在文法上多作讲究,一般的写作若时时以文法为前提,结果必然是寸步难行。

  误区七:等待灵感的到来

  与其等待灵感,不如多去观察。

  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时确实会灵光乍现,思绪奔腾不已。但我以为这所谓的灵感,绝对不是天上莫名其妙掉下来的礼物,而是平时接收、长时间累积下来的资本,在思维触碰到某个范围时,相关的信息便蹦跳出来为你所用。

  若平时对周遭环境、时令变迁、人情世故均无感,那么就算枯等数日,灵感也不会从天而降的。

    相关文章

    36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