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故事的情节吸引读者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叫空城计,大家是不是印象深刻?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一回故事会如此吸引人呢?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的“空城计”部分最吸引人了。很多读者读了一遍之后,远远不能解渴,于是又反复读。诸葛亮实在了不起。你想,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乘胜追击,向西城蜂涌而来,而诸葛亮身边一没有大将,二没有作充分的迎战准备,手下所掌握的五千军队,一半已运粮草去了,在城里的只剩下二千五百人。这力量悬殊有多大呀!可是且慢,诸葛亮自有神机妙算,他布置停当之后,身披鹤氅,头戴纶布,带了两个小童,携了一张琴,到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他不动一兵一卒,不折一刀一箭,竟然把深懂作战韬略的司马懿吓住了,说什么“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立即下令:“速退”!于是诸葛亮赢得了时间,化险为夷,率领军民从容退入汉中。
为什么这一回会如此吸引人呢?这是曲折动人的情节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情节,是指文学作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
在“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性格得到了突出的表现。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同,百战不殆。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精通兵法,并能灵活运用的军事家。当诸葛亮得悉马谡采取了错误的守护街亭的方案时,他拍案大惊,说:“马谡无知,坑害吾军矣!”后来的事实果然不出他所料。街亭一旦失守,他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很有远见地布置疑兵,为以后的撤退做好准备。他又十分了解司马懿的为人和战略,因此利用了对方过分谨慎、不敢轻易进攻的弱点,迫使对方不战自退。无怪真相大白之后,司马懿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
构成“空城计”的情节,是由一个接一个的事件的发展过程组成的。先有街亭之战。作者先写司马懿派次子司马昭探听街亭虚实,司马昭回来禀报说那里有兵把守,于是司马懿十分佩服诸葛亮“真乃神人”。这就为以后看到西城城门大开时他却不敢进入埋下了伏笔。街亭失守后,作者又写诸葛亮怎样镇定自若地分拨几路军马做好撤退的必要准备。然后重点描写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的情景和引起司马懿“大疑”,唯恐中计,火速退去的经过。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非常曲折动人。作者把它写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明明知道是虚构的,但却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认为司马懿被吓退是合情合理的。
由于事件的发展环环想扣,跌宕起伏,因此就能引人入胜,令人百读不厌。
公众号:花椒树下学作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