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倒计时第三天,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六篇

福萍2 200分享

高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一年之经历,终身之财富。高考倒计时三天了,希望高考学子们都能超常发挥。下面是5068儿童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19高考倒计时第三天,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六篇

【篇一】

高考作文的主旨确立,应该是力求达到“深刻集中、独见创新”的时代精神标准。

所谓“深刻集中、独见创新”,就是在中心主题的确定上,是优中选优、好中选好。元代的陈绎在他的《文选》中曾引用他人所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此句中的“陈言”,即过时无用的陈词滥调;而“正语”,是大家公认的一般化观点,也不可取;只有“精语”,那才是独到创新的意旨,可用来作为自己文章的最佳主题。

有一些文章,当我们读了它以后,只觉得朦朦胧胧如坠于五里雾中,不知其所云;还有些作品,它的要点此起彼伏,看不出作者的致力点何在。他究竟想说些什么,使人觉得混淆不清。这只能证明作者对上述两点没有搞清楚。”于是,你应该做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只有这样,你的思想水平,才能在同龄人中收到“棋高一着”、令人称赞的层面。

但是,我们也要切实严防在一些同学的头脑中存在的、那种误以为把“奇异怪僻、荒诞出格、差池忤逆”的立意,也当作是标新立异、独到高见,这恰恰是十分荒谬可笑的错误行径。如果你一定要这样做的话,那是肯定要遭到阅卷老师们的批判和否定的。东汉的王充,在他的《论衡·别通》篇中,早已提到确立主旨的最高原则应该是:“入道弥深,所见弥大。”我们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文的话,它的真义就是:“切入道理的理解越深,那么你所发现道理的含义也就越大。”

因此,考生们对任何作文题,都要作深刻研究、细致思考,挖掘出其中最深最新的观点,并与当今社会时代紧密结合,然后提出个人独到的见地、崭新的理念。主题是一文之“灵魂”,让文章的“灵魂”,真正体现出是自己思想上的“制高点”,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给人以特新的感受,让人们对你的作文,为之吸引、逼人一览。

结构要精致有序

高考作文的段层安排,应该是力求达到“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的环环相扣准则。

所谓“进递有序、精致关联”,就是要使自己的文章,在段落与段落以及段落中的句子与句子的组合上,都要切实做到“有机相连、逻辑推进”。“作为布局的结构(或简称结构)是任何作品都不可缺少的,没有布局的结构就不可能有作品。布局是整个作品的组织、内部构造和部署调配。指的是作品中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总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作家根据对生活的认识,适应一定体裁的要求,按照题材和主题的需要,分别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作合理、匀称而又有层次的安排,使之在艺术上达到形象的完整和风格的和谐。”(刘衍文、刘永翔《文学的艺术·泛论结构与情节》)

因此,你在写作前,首先要对自己要写的文章进行整体段落的构思:全文总共要写几段、每段的意蕴是什么、段与段的上下关系怎样;文章中的“起始段、引入段、过渡段、铺叙段、议论段、说明段、抒情段、引用段、重点段、小结段、总结段、结尾段”如何布局等等,这都要在落笔写作之前,在心中事先设计谋划好、布局好。

再谈谈对句子的构思:每段要写几句、每句运用哪些词语、句子运用哪种修辞、句与句的互相衔接、句子间的“并列、对比、因果、转折、进深”等诸种关系;还有重点句、哲理句、抒情句、关键句、转折句、特殊句(反问句、祈使句、反语句、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幽默句)、过渡句、收尾句等等,也都要在撰写的全过程中进行反复仔细地调整修改。总之,要使你的文章在每段语句的组合方面,真正做到层次清晰、上下有序,精致衔接、有机关联。

然而,不少同学在安排“段与句”的工作上却是极不重视的:不是“老三段”旧模式、那就是臃肿虚胖;不是段落颠倒、那就是句意跳跃;不是重复罗嗦、那就是含义不明。这样的句群,是杂乱无章的。文章的“段与句”的布局,就应该像《左传·昭公四年》中对有序的自然天象剖析的那样:要“四季分明,互为承接”。

用我的话来说,那就是“冬夏春秋”既各有气象,但又一气贯通,它是“风雷鸟虫鸣四时,各季美景乐无穷”。打个不确切的比喻,如果把文章的“立意”比作“人的灵魂”的话,那么文章的“结构”就是“人的骨骼”。请问,一个人的骨骼假若不匀称有序、比例恰当,那么这种体态还有什么外形美感呢?所以,我们说你千万不要轻视高考作文的段落层次章法处理啊!

【篇二】

作文,普遍存在学生面对作文感到头疼,写作兴趣不高涨,作文素材不丰富以及写作技巧不灵活等实际问题。这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但是作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写作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再头疼也得彻底解决这个难题。综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作文教学应“细”“密”,做到让学生作文有“趣”而行,有“材”而言,有“法”而作。

一、兴趣,是作文的前提,措施重在“密”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人们顺利完成某些活动的先决条件。中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着消极心态,主要表现在对写作的“情感冷漠”、“焦虑失调”或“情绪抵抗”等形式,给作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极大的障碍。教师应怎样排除学生的消极心态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呢?途径是很多的——从提高学生的作文意识,组织多渠道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原有兴趣的转移或模仿写作等等,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笔者曾经用“兴趣转移”法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接任新班级语文科的教学时,首先对该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习惯、工作能力及业余爱好等情况作深入的调查,然后按学习、生活、工作、爱好等方面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归类,给每一位学生发下一张不同要求的“行为习惯跟踪”卡片,最后在班内强调:每位同学每一周都必须按照自己“卡片”的要求,做一件或几件有利于纠正自己行为的事情,并把自己做这些事的过程和做完这些事的感想填写在“卡片”上,每周周末进行检查评比,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这样,班里学生的“做事”与“写作”兴趣都高涨起来了,各自都做起了以往不愿意做的事情来: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同学却学起打篮球、打乒乓球、踢毽子、跳绳等运动来了;不喜欢做家务的同学却乐意帮助家长洗碗、扫地、洗衣服、喂鸡等;不喜欢看课外书的同学却到书店里买回了几本课外的书籍,认真地阅读起来了……在作文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卡片”上登记的内容,口头说出自己所参加活动的过程及心得体会,教师不时表扬他们说得好的方面,并不时提醒他们补充说明可能遗漏的事情,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口述的内容详细地笔录下来,再加以整理和修改,这便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写作训练。这项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使他们学会了积累写作材料的方法。

仿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特别对于中下生,这项训练尤为重要。如“范文引路”、“模拟训练”,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只是要求教师在教这些范文之前,应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学者学有目标。在评析范文时,教师应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等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写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原文。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就得到了解决,作文“冷场”的局面将会消失。人的兴趣与爱好并非先天铸就,后天的引导对兴趣的培养及兴趣的转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发展的。这些工作需要教师小口吃饭,从一点一滴抓起,密实地把“提高兴趣”这张大网织好,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最好的基础。

二、积材,是作文的关键,教师工作要注重“细”

写作材料是写作的依据,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所谓“积材”,就是积累写作的材料,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积累好词佳句,二是积累写作内容。

“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的抄袭现象,在中学生的写作课堂上,随处可见。这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脑海记忆里缺乏写作的材料。积累写作的材料,并非一天两天所能够办好的事情,要靠学生自觉的、长期性的语文活动才可以做好的一项艰巨工作。以写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来积累作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避免学生作文时所出现的东拿西抄现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的日记或周记记录三大内容:(1)将自己看到的课内外书籍、报纸上的好词、名言、警句、熟语、谚语等抄录下来,并弄清它们的含义,尽可能背诵默写熟练;(2)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有启发、有教育意义的人物或事件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3)将自己亲身参加过的各项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内心感受详细地记录来。在引导学生搜集写作对象时,要特别注意身边的“小事”。让学生明白:写作文,未必写人人皆知的大事才是好文章,只要写出有意义,对自己或别人能构成一定影响的事情,事件虽小,但反映的问题,揭示的道理并不小,就达到了写作目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作文要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否则,以学生的生活经历是难以搜集到写作材料的。通过这项训练,便可避免学生作文“无处下手”的僵局。

积材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课外大量的阅读。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定向阅读,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和古诗词,这对增加学生对名言、警句积累也有重要的作用。材料的积累,需要教师自身的细心,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不放过,这样,学生才能“厚积薄发”。

三、作法,是作文的保证,要做到一个“勤”字

作法,即文章的写作方法,就是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掌握相应文体的知识,使他们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其主要原因是就是他们不掌握各种文体的知识,缺少作文的“规矩”。

在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不同文体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的学习指导工作。首先让学生了解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写作目的,内容要为目的服务。其次,要了解不同的文体又有各自的特点。要了解它们的中心和内容各有区别:记叙文的中心就是内容和写作目的(或意图);说明文的中心就是事物的特征;议论文的中心就是中心论点等等。记叙文的内容就是人、事、物、景;说明文的内容就是事物的具体形态、颜色、味道、布局等;议论文的内容就是论据。再次,要了解各种文体在形式上的区别:记叙文有六要素,它的写作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的提出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说明文却是运用具体的说明方法,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其实,只有抓住了各种文体的特征进行对比教学和比较训练,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不同文体的规律,掌握它们的写法,写起作文才会顺理成章。除此,还有文章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以及措辞用句的方法等等,都必须经常性地让学生去训练。

勤于练笔是训练“作法”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只学理论不实践,无法达到提高的目的。定性作文与不受任何限制的作文相结合,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强化课堂计划内的定性作文的训练以外,还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提倡写随意文,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以及信函等等。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强化“作法”训练的作用。

【篇三】

【导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捕捉课内课外练笔的契机,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某个生活形象或生活中某个事件等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写作更具理性色彩】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常常让学生写一些时评文。“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意见,就是“时评”。

在时评写作的过程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多角度审题立意,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评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

如,笔者让学生针对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一事,写一篇观后感。在指导时主要让学生从材料中确定好自己的文章立意,引导学生采用多向思维。

1.从郎平教练这个角度立意:教练既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说明生活需要智慧;“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说明我们应该注重過程细节;“‘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说明坚持到底,竭尽全力,不管输赢,才是女排精神的要义。

2.从女排姑娘角度立意:爱拼才会赢;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过硬的技术;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3.从网友角度立意:成功是志向;卓越是追求;勇争第一应该是女排不变的信念。

4.从团队角度立意: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最好的团队;要有团队意识,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

上面是针对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一事进行的审题立意,是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让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包容异见,得出不同的立意,然后从中选择最优的一个进行构思,成就美文。还可以联系事物(对象)进行正面立意、侧面立意、反面立意等。

以上是从不同的两方面引导学生审题立意:一是从涉事主体角度;二是从事件的正面、反面、侧面立意的。这两方面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辩证角度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捕捉课内课外练笔的契机,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某个生活形象或生活中某个事件等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写作更具理性色彩!

如,笔者一次正准备去上课,隐隐约约地听到一位正在打闹的学生叫喊老师的绰号,作为一位语文老师,笔者觉得完全可以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尝试一下“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题目就是“小议起绰号”。可以在论点提出时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这次就涌现了不少论点新颖的文章,如:起绰号要具有艺术性;起绰号要起富有正能量的绰号;起绰号听绰号都要有良好的心态,等等。分析问题时更涌现了不少带有思辨色彩的好文章。

从正面论述,针对许多人对起绰号的贬抑观点,提出富有正能量的绰号还是可以的。如:马及时的小学老师王玉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绰号——王几何,这缘于他对数学的近乎痴迷的热爱。“王几何”就是一个具有艺术性的绰号,它巧妙地运用数学名词,表现了“王几何”这位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这个绰号融入了学生对老师满满的肯定与尊重,充满了正能量。

从反面论述,针对很多人由于沉溺于起绰号而淡漠了友情的现实,提出“起绰号要具有艺术性,负能量的绰号还是不起为好”的观点。如:有些学生给年龄偏大的女教师起的绰号是“老奶奶”,这个绰号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不尊重。若是在公开场合直呼绰号,会令人十分尴尬,久而久之,使教师厌烦,可能也会影响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这样的绰号,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会很大,传递的也只是一种“负能量”。

学生在思辨中,认识到起绰号要注意正能量的传播,不应成为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希望大家适可而止,给老师一个微笑,给朋友一个拥抱,给同学一个问候,重新唱响充满和谐的校园“主 题歌”。

三、层层深入说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

我们在探究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不妨采用剥茧抽丝的方法,注重对事物意义的纵深挖掘,学会追因问果、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把分析论述的思路向纵深方面发展;或者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加以剖析,比如从主观到客观、由文化到政治、由家庭到社会、由简单到复杂,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把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厘清楚弄透彻,看到底是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还是互为因果,这样会比一因一果的论述层次显得更加有力而深刻。

如,有一次一位老师的课堂出现了学生顶撞现象。情景如下:

师:你这样写怎么行呢?只写一个词语?

生:我写了呀,就在这里。

师:要放在一起写完整,便于以后看的。

生(反问):你给我写的时间了吗?

师:昨晚你也有时间,写了吗?你这样的态度,那以后我只好不去管你了!

生(坚定):不管就不管!

一场对话下来,惹得师生都不愉快。笔者心想,何不趁此机会,让全班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写一篇小时评文,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避免以后再出现?学生在分析论证时大致分析出以下原因:学生过于冲动,克制自己的情绪能力较弱;现在的学生不认为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学生可能不喜欢这位老师上课,导致不喜欢这一门学科;教师往往自己有点急躁情绪,恨铁不成钢。

大多数学生能够巧妙地抓住事物间的内在因果关系,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分析说理,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同时还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思维辩证犀利而深刻,可谓逐层深入地开展了论述,这就是一种纵向思维的实践尝试。更让人称道的是学生针对“顶撞”这一现象,就此分解出不同视角的“原因”来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说理,相当中肯,颇富智慧。

四、联系现实求拓展,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

为了增强时评文的思想深刻性,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时评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做拓展议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横向思维。它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关系”的展开过程中,去观察事物运动的特点和它的本质。它之于作文,就是横向比较,能使学生迅速地把握事物各自的特点,进而了解事物的本质,做出准确的分析论断。

如,针对两个美国老人竞选总统一事,我们除了从事件的影响上提炼出“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在努力的过程中要永不言弃”等话题之外,还应当进一步拓展,提炼出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或一个团队“要敢于向别人学习”“要敢于接受挑战”“要敢于承认失败”等话题。据此,还可做如下论述:为理想奋斗绝对值得;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要活出生命的诗意和尊严;不但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还要做故事的主角;为实现人生理想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等。

余党绪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有三方面的特点:多元、理性、温和。同理,以上四方面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相辅相成地进行,长此以往,就可以自然无痕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篇四】

【素材回放】

2018年9月1日,昆明一飞往北京的航班舱内,一名乘客脱掉鞋子,悠然抖脚。有消息称,空少曾对男子反复劝说,但后者每次都当面答应,转背继续,让同机乘客深受困扰。

【素材解读】

在一个多元化社会里,指望个体素质整齐划一,确是不切合实际的幻想。问题不在于碰上了奇葩,而在于拿奇葩毫无办法;不在于奇葩占了便宜,而在于奇葩总能占到便宜。飞机机舱和高铁车厢,都是公共空间。其秩序,需要所有乘客共同维护。人们制定各项规则,就是为了让秩序得到遵守,让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如果践踏规则也没事呢?霸座男、抖脚男的相继登场,让无辜丢了座位、闻了臭味的人们,乃至多数遵守规则的人情何以堪?公共秩序遭到破坏,总得有人来主持公道。机舱内空少的礼貌劝说,也只能让人联想起黄飞鸿电影中的“以德服人”。和抖脚男们谈素质、谈道德,多少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文明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公众整体素质的提升,但谁该为沦为摆设的规则负责?

【适用话题】

素质 文明 过度自我 缺乏公德 以德服人

事后要追责 不能随意践踏规则

抖脚无原罪,却不能不分场合、不顾对象 公共秩序遭到破坏,总得有人来主持公道

飞机并非私人空间,不能为所欲为;“飞机抖脚男”爽快了自己,却给他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伤害

社会流动的加速,让我们经常置身一个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之中;如果没有规矩与边界,如果没有自律与他律,公共空间就会乱作一团,最终每个人都可能受到伤害

这名男子这样的做法,真的是损人不利己的。他贪图一时的享受,却忘记了这是在公共场所

侧面反映乘务人员的不作为,虽然他没有触犯到法律,可是已经威胁到了其他乘客的利益,影响到其他乘客的基本权益的行为,乘务人员是有责任和权利制止的啊

【素材锐评1】

人生固然百态 丑行却不能放纵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人们便捷出行的需求与日俱增,高铁、飞机满足了消费者的这种需要,已经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首选。“高铁霸座男”也好,“飞机抖脚男”也罢,在一些公共空间,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让老百姓产生了“审丑疲劳症”。

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规范部分失灵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导致“道德蹂躏”现象层出不穷——故意将社会中的某些道德规范加以违反、嘲笑和奚落;将违反道德的言语和举动做得故意张扬,以引人注目;对符合道德的现象故意加以嘲弄和羞辱,以表明自己与道德的势不两立。这一切,在“飞机抖脚男”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飞机并非私人空间,不能为所欲为;“飞机抖脚男”爽快了自己,却给他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伤害。角色失范和权利越位的“飞机抖脚男”,将自己的舒服建立在他人的“不舒服”之上;在与他人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缺乏分寸意识与群己界限,不愿意自律与自我约束,突破底线去侵犯他人的权利与尊严。

在飞机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的今天,同一个航班的旅客也具有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财富积累与社会资本上,也体现在文明素养与文化格调上。有的人“钱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物质丰盈、精神苍白;有的人尽管在经济上并不宽裕,却体现出了良好的修养……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旅客在公共空间的角色扮演,也是世间万象、人生百态的一个缩影。

不论来自什么地域、从事什么职业、处于哪个社会阶层,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公共空间遵循公序良俗,都要学会和陌生人相处。公序良俗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润滑剂和黏合剂,讲究一视同仁,不能因旅客的身份差异区别对待;当这种“柔软的力量”得不到足够的敬畏与认同,公共空间难免会出现“一地鸡毛”。

面对“飞机抖脚男”,依靠道德感召力显然无济于事;对于这种不太在乎“脸面”甚至公然“道德蹂躏”的失范者,只有触动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才会知道疼。不妨参考下对“高铁霸座男”在180天内“限制乘坐所有火车席别”的惩戒,对“飞机抖脚男”进行规训与惩罚。

抖脚无原罪,却不能不分场合、不顾对象。社会流动的加速,让我们经常置身一个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之中;如果没有规矩与边界,如果没有自律与他律,公共空间就会乱作一团,最终每个人都可能受到伤害。

【素材锐评2】

法律是底线,文明道德是底线之上的

高铁霸座男刚走,机舱抖脚男又来。9月1日,昆明一飞往北京的航班舱内,一名乘客脱掉鞋子,悠然抖脚。有消息称,空乘曾对男子反复劝说,但后者每次都当面答应,转过脸就继续光着脚抖,让同机乘客深受困扰。对于抖脚男,东航方面称不予置评。有网友评论:“暴光正面照,航班信息,座位号。”另有位网友留言:“他无德不违法,你人肉,泄露信息可是百分百违法。”于是,有人问,我们拿这样的奇葩就没办法吗?

之前也曝光过另一个在飞机上晒脚的乘客,今年4月,一架由泰国飞往香港的班机上,一名大妈将脚搭到椅背上,乘客投诉后大妈被空乘警告,她就问空乘要了毯子,包住双脚继续搭在椅背上,声称”脚趾受伤,如果放下面会流血”。空姐只有不停在机厢内喷空气清新剂,舱内其他乘客也都默默忍受。

当然,也有因为乘客乱搭脚而在飞机上跟人打起来的。有时,这类新闻一听而过,有时却会因某个机缘巧合而被放大至舆论场。

比如那个霸座男,事件过去很多天了,不仅他本人姓甚名谁单位哪里什么学历都被扒得底掉,后续处罚也没少,时至今日,还因为他在微博上的认证而被再次拎出来批。我倒不是觉得不该骂他,而是想提醒一下,就在这次霸座事件之后,还有一起霸座事件,主角是一个无座的女子,抢占了另一名女子的座位,拒绝让出,导致有座的女子被迫站了两个小时。同样有视频有真相,甚至可以说,这个女子的霸座更恶劣,孙某是以座换座,两个座位无论是价格还是位置,都没有什么差异,以至于旁观者都没办法理解他的奇葩脑回路,让人恶心的是他的无赖态度,而那名女子则是以无座占有座,可然后呢?没听闻有什么然后了。因为什么样的行为会成为触发公众情绪的爆点是偶然的,随机的,或是不可重复的。

就像这个抖脚男,行为极不文雅,脚臭还脱鞋抖脚,让周围人不得不忍受空气中的臭味,屡劝还不听,真是让人十分气愤,但是,呼吁对他进行处罚就必须于法有据。为什么航空公司不予置评?恐怕就因为不是所有的不文明不文雅不道德的事儿,都可以有法律来处置。法律是底线,文明道德是底线之上的,有时它们可能重合,有时却没办法统一。

光脚抖脚和霸座不同,霸座对他人的权利侵害是明确的,在对号入座的公共交通工具上,这就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但是机舱却没有规定不可脱鞋、不可光脚,事实上,机舱里是可以提供拖鞋的,有人还会带拖鞋在飞机上换。那,要不规定脚臭的人不准脱鞋换鞋?可脚臭,以什么为标准呢?如果不是脚臭,而是狐臭,怎么办?香水喷多了,旁人也可能不以为香的。就像前段时间讨论高铁可不可以吃泡面,为什么吵成一片?就因为密闭空间里,泡面那个味儿,对很多人来说真是吃的香闻的臭,可能有人也会有怨言,但高铁并没有不准吃泡面的规定,又能如何?脚臭还脱鞋抖脚,真是没有公德,但是,对这一类没有公德的人,我们可能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只是这种行为,还有那种在高铁举着电话高谈阔论的人,那种开着公放看视频刷抖音的人,那种几个人聊天毫不顾忌音量的人,那种一开口各种污言秽语而不自知的人,那种怕热把T恤撩起来露出肥腻的肚皮的人,他们也都在公共场所干扰了他人,但是,对他们除了劝说、鄙视,恐怕真不可能将之全都纳入法条去规置。

还记得若干年前,南宁市曾设想在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中加入一个条款,“拒绝给老幼病残孕让座,经劝阻仍不改正的人,拒绝为之提供服务”,但备受争议,后来不了了之。就是因为,不是每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都能用法律的强硬手段去干预。

想当年,梁实秋在一篇文章中也问过类似的问题。他讲的是排队,文章是这么说的:“……从来没有人肯对不排队的人下那个毒手!好像是基于同胞爱,开始是劝,继而还是劝,不听劝也就算了,大家不伤和气。谁也不肯扬起鞭子去取缔,于是腆着脸说是‘于法无据’。我倒是很好奇:一条街定为单行道、一个路口不准向左转,又何所据?法是为而人定的,你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便应该守什么样的法。”

然而,只怕让梁先生失望,时至今日,恐怕也不大能为排队立个法,但好消息是,道德教化加上技术应用,都使得排队的文明意识进步了许多。

【篇五】

【素材回放】

2018年9月,我国中小学生重新回到校园,开启新学年。作为每年开学前的固定动作,《开学第一课》一直备受家长和学生推崇。然而作为今年开学季的“头道菜”,节目前一段十几分钟的课外辅导广告,在朋友圈被刷屏“吐槽”。

【素材解读】

如果只是普通的商业性电视节目,“广告多”原本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新鲜事,但像《开学第一课》这样的由教育部和央视联合制作的“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在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学校通知到每一位学生及其家长,让其在家与家长共同观看”的背景下,也出现大量密集冗长的广告,显然就很不应该了。“

《开学第一课》广告太多”之所以会引发许多家长孩子的不满,不仅仅在于,在道德观感层面,这种“广告太多”现象与教育公益节目,在画风上显得很不和谐,更在于,进一步从法律角度看,其中的广告问题还涉嫌违法。商业的归商业、公益的归公益,这个道理都懂。问题是,如此捆到一起掠夺公共利益,这明显侮辱学生智商的行为,不论由谁来背锅,都注定严重突破底线。

因为教学而带来逐利无底线,这样的教学行为岂能不是教学事故?逐利如此疯狂,价值观如此沦陷,如果仅仅只有一个不着边际的道歉,试问,这要哭瞎多少在教育一线梦想桃李满天下的老师的眼睛!

【适用话题】

知错就改的态度值得肯定

能力越大,受众越多,责任也越大

底线突破了,最终还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好节目被“烂广告”糟践了,属于典型的因小失大

尊重民意才能被民意尊重,侮辱民意只能被民意侮辱!

道歉内容轻描淡写,甚至是顾左右而言他,完全是轻慢民意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摒弃懈怠与马虎、认真做好节目的每一分钟

愿此次“广告第一课”事件,也能成为相关广告经营者的“法治第一课”

校准时间,校准“一切为了孩子们”的节目“靶心”,这是对孩子们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希望未来的开学第一课,能越做越好

【素材锐评】

有必要给《开学第一课》“校准时间”

《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开播十多年来,在广大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心目中形成了金牌栏目效应。

然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却让人有点失望,节目晚点不说,播出前还强行给中小学生“广告”各种课外辅导教育机构。这样做有几处不妥:一是涉嫌利用《开学第一课》公益节目强行搭售广告之嫌;二是在全面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轮番轰炸”的课外辅导广告无疑是逆流而动;三是广告制作简单粗暴,广告时间过长,难怪引发广泛吐槽。

平心而论,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课堂内容”还是可圈可点,从著名演员成龙分享儿时梦想,到“大眼睛”拍摄者解海龙分享追梦故事,从俞敏洪到王源,形式新颖,内容广泛,场内互动频繁,场外观众们也频频点头,基本上达到了潜移默化教育、提醒孩子们的节目实效,可惜好节目被“烂广告”糟践了,属于典型的因小失大。

其实,关于《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问题,往年也曾遭遇到家长“吐槽”。如2017年,根据通知,原定9月4日20:00播出的节目,调整为9月1日21:00播出。当时就有家长表示,由于时间较晚,节目播出时孩子已经睡觉了,最后只能通过重播功能完成作业任务。这说明,在部分工作人员中存在着一些随意草率、懈怠的不良态度,也因为没有重视观众的反馈,才导致今天的结果。节目播出没有定数,也偏离了教育、服务孩子们的准星。

针对观众吐槽,央视很快进行了道歉,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值得肯定。作为一名观众,笔者有个建议:《开学第一课》不妨像春节晚会一样严格规定时间,就是在每年的开学日20:00准时播出,一来便于全体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安排得当、准时收看。看完节目早点休息;二来体现电视台严谨、守时的工作作风,以身作则对孩子们进行言传身教;三来定准时间,可以反向督促节目组严格遵守播出时间、认真甄别广告,重视播出效应,坚决不容许《开学第一课》变成“广告第一课”。

虽然制作、播出电视节目难免出错,但能力越大,受众越多,责任也越大。尤其是在面对亿万中小学生时更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摒弃懈怠与马虎、认真做好节目的每一分钟,包括播出前后的无缝链接也应该思虑周全,万无一失,切莫因小失大。校准时间,校准“一切为了孩子们”的节目“靶心”,这是对孩子们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希望未来的开学第一课,能越做越好。

【篇六】

写文章,构思是很重要的。当文章的大致框架在脑子里基本定型之后,动手写起来就顺当多了。就文章的框架而言,构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构思方法,就是把问题倒过来想。

倒过来想,是要在构思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总体的设计。虽说是倒过来想,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倒叙,不是将事情的最终结果在前面就说出来。叙事时,依然是按事情的逻辑顺序往下写。只是写到最后的时候,将先前倒想的结果亮相。

以一篇《拯救点点》为例。

晚报上的一则报道吸引了大伙的眼球,标题是:谁来拯救点点?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家里有只叫点点的小狗得了很严重的肾病,主人在花光所有的积蓄后实在拿不出一分钱了,现在只能眼看着点点那脆弱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死亡。

大伙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她香销玉殒吗?热心人早就行动起来,按着晚报上留下的汇款账号、地址,纷纷汇去钱和狗粮、狗衣。还有市民给报社打来电话,说只要在医学上可行的话,他们愿意捐出自家宠物狗的一个肾。更有热心人在广场上自发地设立了募捐箱,箱子上贴着点点放大的照片,照片旁配着触目惊心的文字:拯救点点,就是拯救我们的良心……整座城市被浓浓的爱意笼罩着。谁知就在这时,电视台的一则报道震惊了所有人。

原来电视台记者觉得这选题大有文章可做,可经过一番明察暗访,结局大出意料:这件事从头至尾就是一个骗局,那户人家根本没有一只叫点点的小狗!全城人一下子愤怒了,大家觉得自己的善心受到了愚弄,义愤填膺地要求惩罚那个可恶的骗子。可是,电视台的后续报道却又颠覆了一切。

电视上,在一个家徒四壁的小屋内,那个中年男子说:我确实骗了大家,我没有一只叫点点的小狗,我连人都养不起了,哪还有钱养狗啊!那狗是向亲戚借来的。可是,我还是想说——我没有骗人,我真有一只叫点点的小狗,她就在床上!镜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缓缓移动着,掠过无数个装药的瓶瓶罐罐,最后定格在一张用木板拼成的小床上,床上躺着一个小女孩,脸色苍白头发稀黄,瘦小的身躯就像一只发育不良的小狗,看上去奄奄一息。

“骗子”说,她是我的女儿,今年八岁,名字就叫“点点”,属狗的,她得了很重的肾病。所以,我没有骗大家。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出真相,却非要说你女儿是一只小狗呢?“骗子”满脸的悲凉,说:“我说过,我苦苦哀求过。为了我的点点,我卖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借遍了所有能借到的钱,可还是不够,最后实在没法了,只好找到报社寻求帮助,可记者说,这样的事如今太多了,早就没有了新闻性,人们已麻木了,所以他们拒绝刊登。我问他们什么叫新闻性,记者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那就是新闻了。这话启发了我,我就想出了这个办法呢。”

(作者:童树梅摘自《微型小说选刊》第14期)

这篇短文中,以“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那就是新闻了”为切入点,构思中其实作者早就藏着结果了,是救人而不是救狗。在前面不紧不慢地从容叙述,拯救狗的整个过程其实都是铺垫,当最后到拯救人的生命时,一切都恍然大悟了。

倒过来构思,其实就是将前后两部分内容构成一个矛盾,让人产生思考的火花,在碰撞中给人思考。

再比如《密码》这篇文章。

轻工局局长张涛贪污受贿被人举报,检察院立案侦查。在进行了强大的政治与心理攻势之后,张涛交代了涉嫌犯罪的事实,同时还交代说,他把所有的赃款都放在了他家的一个大保险箱里,检察官正想问他保险箱的密码时,只听张涛闷叫一声,接着就晕倒了。

众人忙手忙脚把他送到医院,张涛受到强烈刺激诱发了脑溢血。他立刻被送进手术室。数小时后,手术结束,走出来的主刀医生告诉检察官,张涛的性命是保住了,可是他却失去了知觉,成为一个植物人,而且恢复正常的几率几乎为零,也就是说,那个保险箱的密码只有检察官自己去解除了。

检察官搜查了张涛的家,在客厅的一角,真的发现了张涛所说的那个保险箱,检察官立即打电话叫来了街上开锁的高手。高手来了之后,俯身仔细看了看保险箱,然后摇摇头说,这保险箱的锁开不了。因为这上面的锁,是一种外国进口的声控锁,也就是说,控制这种锁的密码其实是主人一句预设的暗号,只有对上暗号,这保险箱才能打开。

开锁高手接着告诉检察官,根据他的经验,这种锁的控制密码一般都由8个字符构成。检察官想,这好像也没有什么难的。他们按照查处贪官的习惯理解轮番上阵,有的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的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的说,何水无鱼,何官不贪……大家绞尽脑汁把能想到的话都说了一遍,那保险箱的门却纹丝不动。

看来只有等张涛醒来之后这保险箱才能打开,检察官只好把这个保险箱运到检察院封存。几年过去了,张涛一直没有醒来,始终在医院里躺着,他的那个保险箱也就一直锁在检察院。虽然这期间有许多人试着打开那把锁,可是都因为密码错误无果而终。就在检察官对于张涛的病及打开保险箱将要失去信心之际,张涛忽然睁开了眼睛。

醒来之后的张涛恢复得很快,一个月会说话,两个月会走路,三个月恢复了全部记忆。半年之后,张涛出了院,然后就被直接带到了检察院,检察官要他对那个保险箱说出密码暗号。只见张涛蹲下身,对着保险箱说出了密码暗号,保险箱的门一下子就开了。

在场所有的人听到那句暗号差点晕倒,原来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作者:林华玉摘自《检察日报》)

作者先是按正常思路往下写,没什么特别之处。当最后听到那八个字时,才将主题提示出来。其实,在构思的过程中,作者是胸有成竹的,早就倒过来想好了。

作者似乎躲在暗处,设计好一个有趣的套子让读者去钻。而读者一开始是不知道的,是按正常的逻辑判断在进行阅读。而当读者觉得上当了,主题有了。精妙的构思之巧就自然呈现了。


高考相关文章:

1.高考资料大全

2.高考作文大全|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3.2019年高考倒计时30天励志说说致高三学子

4.激励人心的高考励志名言警句

5.2019高考临近,高三班主任总结的这三个临场小技巧,考生值得收藏

2019高考倒计时第三天,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六篇

高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一年之经历,终身之财富。高考倒计时三天了,希望高考学子们都能超常发挥。下面是5068儿童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希望可以帮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4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