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法为话题的作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书法的话题作文哟。
书法之道
中国字,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教育,一种气质……
耐力
庞中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写漂漂亮亮的中国字。”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写字的时候要有耐心,这样才能写出漂亮的字。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要写好国文,不能心浮气躁,要心平气和的去写。
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同时也需要耐力。因为没有耐力,写出来的书法就像一群找不到前方路的“蚂蚁”七扭八歪,而耐心的去写却写的方方正正,漂亮整洁,所以我们在写书法的时候要有耐力。
书法是一种教育,教会了我们写字的时候需要有耐力。
细致
当你写书法的时候,不仅要有耐力,还要注意细节。比如笔顺出错,没有笔风、直来直去……这些都是一些写字的细节
有些人,虽然在写书法的时候很有耐力,可是却没有想到写书法的细节,这样的话写出来的字就会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而采用细节去写字,一眼望去就会觉得特别舒服。
一笔一划,加上恰当的笔风,写出来的字就会非常的漂亮,有了这个技能,就会有恒高的评价。
书法是一种气质,让我们用书法来衬托自身的气质。
有始有终
凡事都不可以半途而废,一定要有始有终。书法可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练好。
书法需要耐力,需要细致,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有始有终。书法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文化,一种永垂不朽的文化。
中国字,练好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德行,因为它是一种努力。
古老的艺术
书法,是“国粹”之一,是一门最古老的艺术。它从最初的甲骨文和象形文字,渐渐地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直至现在的草行和真书,并成为书法的主流风格。从古至今,书法一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书法大家的珍闻轶事,也令人津津乐道。
秦朝李斯写下的《泰山石刻》,是书法历史上最早的传世经典。此后,书法渐渐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许多人研习成癖。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东晋的王羲之。据说他家有一个水池,专门用来洗毛笔。久而久之,池水竟被染成了黑色,因而得名“墨池”。刻苦的练习,造就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才为后人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名作——《兰亭序》。全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的艺术感受。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唐朝的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传说,他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感悟到了书法的真谛,创造了行云流水的草书风格。他的代表作《古诗四帖》,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在中国书法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大师,他们的作品或龙飞凤舞,或入木三分,各具特色,给人以绝美的享受,是中国文化的传世瑰宝。
书法世界的感悟
书法,是汉字的传承,中华的文化;是汉字的哲学,人生的感悟。
——题记
我非常自豪自己的“母亲”是中国,她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从仓颉造字开始,我们出现了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再到后来的楷书、隶书、草书、篆书……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我有幸成为了一名文化的传播者,在书法中我发现,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人生的感悟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写书法的基础就是写笔划,看似容易,实则很难。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有它的技巧,用力过猛则太硬、太强,毫无美感可言;用力过弱则又太柔,毫无刚劲可言。所以说,用力的大小实则就是动静的大小,既不让人觉得太过于零乱,也不会显得太过于死板。只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字才会写的好看,其实,见字如见人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生活中就应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不死板也不圆滑,应恪尽职守,随机应变。
仔细观察,用心书写
临摹字帖的秘诀就在于用心书写,仔细观察。仔细观察字在格子中所占位置,要“留天留地留左留右”,要看它笔划的顺序,笔划的书写,凡这个字有的部分,都应该仔细观察。观察过后,默记于心,在自己写的时候,用心去写,用心去想。这样写出来的字,就会有美感可言,有动有静。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需要我们的仔细观察,然后亲力亲为,用心去做。这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刻苦多练,好事多磨
想要写好字,最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刻苦练,而且要多练,俗话常说“熟能生巧”,多练才能更加掌握,更加灵活运用,如果不刻苦,那么再多的练也都是无用功。我们所遇到的事不可能件件都完美,件件都顺心,好事多磨,也需要经常实践。事和字是一样的,想要写一手好字,就需得多练;想要遇到一件好事,就得多刻苦,才能成功。
看似写字,实则看人生,在书法的世界中,我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