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心算教程:珠算心算为载体与数学教育结合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珠心算与数学结合,在开发智力潜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是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价值所在,基于这个认识,珠心算还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以珠算心算为载体与数学教育结合,提升数学能力为目的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开发吧。
珠心算学习有提高型和普及型两种形式。开始于 80年代以竞技为目的和以练为主的珠心算是一种提高型的形式,前提是学习珠心算必须拨打算盘很“娴熟”后才能转入到学习珠心算。追求的是正确和速度,正确和速度是检验算珠表象质量的标准。这种训练方法对竞技是有效的,智力开发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我国珠心算选手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里重点探讨的是普及型的珠心算活动,其宗旨是“在珠算上下功夫,在数学上见效果”。
2008年8月召开的全国珠心算教学研讨会上,与数学结合的珠心算教学方式已是主流。与数学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横竖式的转化,高低位的关系,用笔算计算的要求限制珠心算的位数与笔数,这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没有看到珠算心算真正的价值。作为普及型的珠心算其核心内容是数与计算,因此它离不开数学教育的大环境,再加上受到课时数的限制,要达到高效与减负的效果,必然要兼顾智力开发与数学能力提高。其关键是找到与数学教育的结合点,找到提高算珠表象质量的方式方法,把握好珠心算练习的度与量。作为一门有生命力的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要体现珠心算课程的价值,要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要对珠心算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2006年5月以“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一个珠算界、数学教育、数学史、科学史多学科专家对话、交流的一个盛会。大会全体代表郑重地通过了“遵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珠算文化”的会议主题文件,把珠算的历史地位和功能作用定位在“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后张奠宙教授联合了上海小学数学课本副主编黄建弘老师以及本文作者以“珠算:不该遗忘的角落”为题,向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小组送交了建议。之后在张教授以及数学教育界同仁的多方努力下,2010年修订出版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将珠算重新纳入小学数学内容。这是珠算界和数学教育界携手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虽然目前珠算计算还不能进入小学数学课程,但理念上的接受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为以后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与数学课标相呼应,课标中提到的算盘在体现十进位置制记数法中的作用,校本课程要更充分地挖掘与体现。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算盘是中国的重大数学发明。借助“半具体半抽象”的算盘,将实物的数量累计过渡到抽象的数码位置表示,把数字的认识变为算珠的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数位顺序及数位大小等清晰的概念。如教材中可以呈现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计量单位之间的变换、元角分与小数表示法及其计算等等,这些就是珠心算与数学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内容上说两者完全匹配;从时间上说增加了算珠表象的操作,减少了数学教学的时间;从效果上看突破了数学教学的难点,提高了算珠表象的质量,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减负增效。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珠算心算的计算优势,理解算理算法,提高运算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如理解了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就可以利用分节计算处理与笔算的关系。数的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为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计算基础。扎实的计算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了解多种计算方法,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来计算。②知道什么情况需要怎样的结果。③该用什么工具来计算。④具有正确、迅速的计算技能。
上海的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开发启动了两轮实验。第一轮是2007年至2010年,以幼儿园学过珠心算的学生为学习对象,组合到一个班级中,由同一位数学教师教授数学课和珠心算课(每周60分钟),共完成了6册校本教材的编写;第二轮实验是从2011年开始面向一年级珠心算零基础的小学生,开始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学习,用一年时间完成上述幼儿珠心算两年的课程。这两种形式的校本课程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