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根部做好深度的学习指导(2)
向土壤深处扎根——“三读”策略解读教材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来到。营养在哪里?营养在脚下,在土壤深处。祝国寺小学老师为了汲取真正的营养,秉承“深度学习”的宗旨,下决心向土壤深处扎根。为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用思维导图解读教材修炼的全覆盖,祝小在实施中使用了“三读”策略。用“三放三收”的方法解读教材。具体如下:
1
一读:一放一收,初读《课标》摸规律
一放:在梳理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之初,我们首先回到原点——第一次研读《新课标》。根据课标描述,我们先罗列出各册知识点。
一收:然后将北师版一到十二册教材训练点整理出来,整理到一张张A4纸张上将手稿汇总。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每一位老师手上都有“二十四章经”:1--12册北师大版教材及教参。从这“二十四章经”里一页页翻一页页找,还要边找边初步梳理。
2
二读:二放二收,引入思维导图找亮点
二放:正如图1所示,知识点显得散乱而庞杂。在茫然无措中,我们再次回到原点——第二次研读《新课标》。在认真研读中我们有了新的发现。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尝试从宏观层面发现小学语文学科可以具体分为内容与水平两大方面。其中,内容主要由性质与功能、要点与结构、知识与能力、价值与意义这四大板块组成。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此次研究首先定点在“要点与结构”中的知识结构这部分,围绕这一点进行深入的梳理与解读。新旧两套《课标》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低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之中是不变的。因此,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将手稿进行分类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12本教科书和12本教参一直伴随我们左右。通过第二次的整理,我们引进了思维导图模式手工进行整理又整理出了厚厚的几十页纸张摆在我们面前,似乎显得比“一读”有章法多了。
二收:紧跟着,老师们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解读资料。引入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一边将纸质的思维导图录入MindManager,一边摸索工具的运用,加强了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力,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经历“二放二收”之后,老师们早已熟读“二十四章经”了。
3
三读:三放三收,交流提炼出成果
三放: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初步梳理出了教材体系中的知识结构体系,但是梳理出来的结果依然不能清晰明了的表现出各教学内容的纵向脉络。此时,我们又第三次回到起点,拾起《新课标》进行第三次研读。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新课标》中所涵盖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低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的内容,根据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来概括。因此,我们又一次沉下心来仔细研究整理的资料,按着知识与能力的框架各自进行进一步梳理。
三收:大家又一次梳理出了自己的解读成果后,集中在一起进行各自理解的阐述。其他在聆听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样不断的交流、碰撞、完善,我们逐步提炼出了清晰、直观的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图的MindManager版本。
提升专业能力,功夫在诗外。此时,我们手上的书早已不是“二十四章经”,还有人教版苏教版教材教参,还有新旧课标等。最厉害是老师,甚至能随口说出某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具体位置和前后关联。
我校通过“初读《课标》摸规律;引入导图找亮点;交流提炼出成果”的“三收三放”修炼,我们终于制作成了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知识体系思维导图(非常遗憾,囿于篇幅和呈现形式的限制,在此不能呈现思维导读的全貌)。更重要的是我们全体老师一起经历,一起修炼,经历修炼的过程才是掌握北师大版知识体系的法宝。
从根部滋养课堂——我们清楚“教什么”
经过用思维导图解读教材修炼的每一位老师,犹如浴火凤凰,在烈火毒焰中淬炼,涅槃重生。祝小课堂再也不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的累、效果不明显”的课堂了。在今年的学生学业水平检测中,祝小常常名列前茅,有底了。我们祝小的老师非常清楚每一节课该“教什么”。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掌握的两个结构:知识结构体系整体架构和教材体系的纵向脉络。
1
掌握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结构体系整体架构
通过大家的努力,几经易稿、不断完善,我们初步解读出了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有了这样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图,教师们就能瞻前顾后,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再也不会出现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当然也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深钻研、讲出来、全过关。目前这套语文思维导图,已经成为我们祝小全校语文老师的必修课程。
2
掌握教材体系的纵向脉络
我们在梳理出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还重点研究每一知识点的纵向生长脉络。2011版《新课标》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低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窥管见豹,略见一斑。因限于篇幅,此文仅详述我们对基础知识对“字”的部分解读。
1.基础知识
我们梳理出来的基础知识分为字、词、句三大板块。
(1)字
关于识字量。字是表达意思的最小单位。在整个小学北师大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从我们整理出来的资料可以看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识字量是先上升再逐渐下降的,识字任务是先重后轻的,总之到六年级下期,让学生的识字量累计达到3000个左右,那么学生的识字任务就是完成了。
由此,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识字高峰在一二年级,而现在孩子6岁入学,要在8岁左右学习前1500个左右(一二年级)汉字,占总识字量的二分之一,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告诉我们老师——低段的识字教学必须得花点心思,在兴趣中学习至关重要。
如:教师可以通过字词游戏(字谜)、记字比赛、拆字比赛或者顺口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另外,学生的识字量参差不齐就造成了阅读能力的差异。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跨越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提前识字,这对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语文学习和为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基,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关于识字方法。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非常重,因此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分解任务,利于掌握。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梳理,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打开思维导图可以看到:尽管在小学阶段六年都在识字,但是识字方法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上图是北师大前四册教材呈现的13种识字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学生在掌握后并能灵活综合运用,最后就能实现独立识字的目标。
有些方法也是不遵循教材的序列。例如:一下8单元在生活中识字,并非要等到8单元才学习这个识字方法,说明我们在教材的序列要求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适当提前或缩后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多的识字方法中,看拼音识字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把拼音知识也划入“字”的板块。
>>>下一页更多精彩“如何从根部做好深度的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