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的“南渡”之旅的过程是怎样的

嘉馨 1172分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大举南下,攻陷汴京并洗劫一空,掳走徽钦二帝及宫室眷属三千多人,标志着北宋的灭亡。此后,徽钦二帝被押解北上,直至徙居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内),并在那里终老去世;而宫室女子大多沦为金军性奴,受尽虐待和羞辱,直至惨死在异国他乡,鲜有善终。故而,宋人将此亡国之耻称为“靖康耻”。

  “靖康耻”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于两方面:一方面使得一些宋人对金朝深感恐惧,从此产生“畏金症”;另一方面使得宋金两国间民族敌意和仇恨从此刻骨铭心,宋人中的气节之士总想报仇雪耻。由于金朝攻陷汴京之后,并未永久占领汴京、更未实施对全国的统治,而是在汴京扶植傀儡统治之后就回到了北方;这给了南方那些仍然效忠于宋朝的力量迅速走向联合的机会,他们有望重振国家。

  见识了金人极具恐怖色彩的军事行动之后,南方各州县也需要这种“联合”来保境安民、延续文脉。在长江天险的地理阻隔下,江南地区容易获得偏安。历史上也有不少案例可资证明。比如西晋亡国后,西晋皇室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此后中国北方不断政权更替,但南方却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

  此时,北宋遗民重建政权的有利的条件有两点:第一,金人在汴京扶植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楚”,其统治者张邦昌根本没有勇气和信心长期自立(他既是童贯的党羽、又是靖康元年负责与金议和的使者),身份尴尬,难以得到民心拥护;第二,“靖康之变”中,金人虽然对北宋皇室采取了“一锅端”的做法,但赵家子孙仍有漏网之鱼,大宋江山后继有人,皇统可以续上。这个漏网之“鱼”就是靖康二年被宋钦宗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在位35年。)

  南宋建立

  康王赵构,系宋徽宗第九子,被宋钦宗称为“九哥”。

  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时,他曾以亲王身分充当人质,遭到短暂扣押。当时与他一起充任人质的,还有宰相张邦昌。不过,赵构的“人质”生涯十分短暂。金军在初次撤离东京前提出撤换人质,钦宗于是以肃王赵枢、驸马贾成换回赵构、张邦昌,赵构于是得以幸免于被俘。次年,金兵再次包围开封,宋钦宗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速领兵勤王。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今属山东)以避敌锋,于是幸运地躲过一劫、没有沦为金人的俘虏。

  金军携带徽钦二帝北返后,“伪楚”皇帝张邦昌身服缟素,率领满朝文武,亲自向其时已身陷金军牢笼的徽、钦二宗遥拜送行,并且伤心欲绝,涕泪俱下。兵部尚书吕好问建议他还政于康王。张邦昌从其计,献大宋国玺,请立康王,并请宋哲宗元祐皇后垂帘。康王赵构予以接受,于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建炎”。“伪楚”政权只存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赵构即位后延用国号“宋”,由于此后的宋朝定都于南方,故后世称之为“南宋”。赵构,就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宋高宗。

  这一政权交接的过程充分显示了北宋开国以来“与士大夫共天下共治天下”的效果。在过去,在兵荒马乱之际,有多少人想当皇帝?为了当皇帝,都有多少血腥杀戮?但现在赵构却没遇到这种情况。张邦昌与宋高宗之间的政权交接非常和平、非常顺利,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甚至张邦昌求之不得、巴不得尽快“脱手”。原因就是,百余年的文官政治已经对武将的权力得到有效地约束,即使慌乱之际,也没有哪个军人集团有能力得逞,而文官集团又只认赵宋王朝的子孙为正统、只与赵姓皇族“共治天下”。所以宋高宗得到的“天下”,是“让”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宋高宗即位后,文官集团与之依然是“共治”的关系、依然是政治联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北宋“祖宗家法”的成功。

  建炎南渡

  宋高宗即位后,政权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依然是金人的南侵。金军退去,但随时可能再度南下。所以,稳妥起见,并汲取徽钦二帝的教训,他重新起用主战派官员李纲。宋高宗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左丞相)。

  接到任命后,李纲便赶到南京,殚精竭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张邦昌虽然与宋高宗曾经同为人质、俩人有过一段“革命友谊”,但张邦昌曾经充当王黼(“六贼”之一)的党羽,极力主和,在与金人议和中又难逃“卖国”嫌疑,对于北宋亡国多少负有一定的责任,宋高宗于是“赐死”张邦昌。

  李纲上台后,积极主张抗金。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便设法驱逐李纲。首先,高宗调委任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高宗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结果,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次年十一月,被贬至今海南万宁。李纲心灰意冷,从此再也不愿入仕,直至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病逝。李纲去世后被追赠少师,后又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被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对此,《宋史》作者不无叹息地评价说:像李纲这样的贤才,如果任其在靖康、建炎年间去施展,不去阻挠,徽钦二帝至于会被金人俘虏吗?宋高宗至于需要“南渡”吗?

热门标签

45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