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革命失败之后又受到了什么打击(2)

淑贤 1172分享

  孙先生在广州起义时提出的那套“驱除鞑虏,光复中华”,是一种狭隘的民主主义,是一种很有问题的说法。而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如果这套东西要坚持不懈的提下去,将来的革命的必然走不到后来那么大的影响力。可幸的是,孙先生是一个不断能够改进自我的人,他不仅敢于推翻传统的社会制度,也敢推翻以前的自己。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三民主义。其实,整个三民主义的渊源不是孙先生的首创,这些东西都是从西方世界里学来的。这并不是说孙先生不够睿智,恰恰相反,社会制度这个东西,只有是学来的,或是摸索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可靠的。如果哪天有人告诉你,他发明了一套了社会制度,并且要马上用于社会实践,那么这个人要不然是个狂人,要么就是一个危险分子。比如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道路,前期多少人要想要去实现,结果大多都是一败涂地。只有中国坚持了自己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走到现在,并且我们也为之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所以,早期那些没有经过改良的社会主义,就是扯淡。现在好多网络段子在喷中国政府,有西方现成的社会道路,不去实践。而自己非要摸着石头过河。说中国政府这是在没事找事。其实这些人也都是对社会的演变一知半解。一个社会制度的养成,是要靠几代人慢慢磨合形成的,到底这个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子,不是靠一个人,甚至一两代人就能够决定的。他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就像是一辆汽车中的各个部件,虽说已经被工厂加工的天衣无缝,但实际上必须要经过磨合之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人类社会也是这个样子,猛然之间给你强压一种社会制度,就会出现大问题。比如,按照个人意志改革的希特勒,就会走向纳粹的道路。按照个人意志改革的明治天皇,也使得日本走向一条侵略的道路。也许你会说中国现在这个不行或那个不行,但是中国政府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是正确的。可能有人要说我开始拍政府马屁了,说我不去指责中国政府的问题。比如,我们的政府管的太多,生活怎么不够自由了。我们的枷锁太多了。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规律了吗?那些首先提出完全的自由化,完全市场化的人,都是那些中产阶级,甚至是中产以上的人。只有那些附庸合唱的人,才是广大的劳苦大众。而中国一旦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受伤害的必定是劳苦大众。他们在不受约束的社会环境中,去对抗那些高高在上的中产阶级毫无还手之力的。我国跟成熟的西方国家发展状况不一样,他们有广大的中产阶级,所以,完全的自由化经济,代表着大部分人的利益。而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是少数,大部分的人还没有脱贫,中产以下是大多数,所以完全的自由化经济,必然会引起更大的社会动荡。

  说了这么多东西,我们言归正传,再说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其实在历史课本中所介绍的“三民主义”比较肤浅。而没有讲到他的精髓,他是结合了脾斯麦的“现代民族主义”(和我们传统的民族主义很不同)、英语民族的“三权分立”和亨利.乔治提出的“单税法”和“涨价归功”等思想,孕育而成的。特别是“涨价归公”的思想,一直影响到后来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后,来发展台湾经济。涨价归公简单来说,我们打个比方,地主有一亩地,我们对这一亩地的租金进行限价,比如说是1000元。如果地主向外出租这一亩地,1000元以下是不用向政府交任何费用的,而只要超过1000元,这1000元以上的部分,都要交给政府。这种办法在现代人看来,还会涉及到很多问题。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去看,确实已经很超前了。他即保护了个人财产,又限制了个人资产的极度扩张,从而降低出现垄断阶级的出现。这样不但保护了地主阶级,也保护了农民阶级。而且便于政府调控。但是我们还是说,这个制度的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容易出现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会出现我们以前出现过的计划经济时代。但是,他依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他让当时的所有人都意识到,谁都不是想为所欲为的,地主老爷对自己掌握的资源不能随意涨价,他们再也不能想干嘛就干嘛。这对我们那个时代不仅是经济上有所启蒙,更是在思想上有所启蒙。这才是孙先生的伟大之处。

  带着被绑架之后的威望和自己的“三民主义”思想来源,共同组成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国父先生。但此时,孙先生被全体中国人所推崇,还是因为他再次来到了日本。我们之前一直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革命的圣地,有点政治理念的人,或是被政治迫害的人,都往日本跑。此时在国际市场上声名大噪的孙先生也不例外,他在伦敦待了九个月之后,先到加拿大,随后再一次的跑到了日本。据上一次到日本,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他虽说在日本的报纸中被树为英雄,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但这时他不一样了,西方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个孙文。所以,到日本之后的孙先生,受到各方势力的追捧。当然也包括些日本上层社会之人,比如他后来的终身基友“宫崎寅藏”和“平山周”。这两个人还给他介绍了日本政坛中的活跃分子犬养毅、大隈重信、头满山等人。而宫崎和平山还给他取了一个新名字“中山”,孙先生又在后面加了一个“樵”字,从此“中山樵”就成为了孙先生在日本的化名。但是这个明显就是一个日本名,可后来同盟会时期,黄兴和胡汉民等人在对外的通讯中,都尊称孙先生为“中山先生”。结果弄假成真,全国上下都称他为“孙中山”。可是,孙先生在签署文件的时候,或是在最后写遗嘱的时候,都从来没用过“中山”,而是用的“孙文”。而在国民党的传记中,或是国民党政府的官书中,都喜欢用“孙中山”这个称呼。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习惯称他为“国父先生,孙中山”。如果我们彻底反日的话的,是不是也应该把孙先生的名字,再改回到孙文呢?(这也都是笑话,我希望中日两国将来能够世代友好,孙中山这个名字也能成为中日友谊的见证。)

  那么在日本逐渐壮大的孙先生是如何发展成为革命领袖呢?这就不得说“同盟会”的产生了,那么同盟会是怎么来的呢?而这其中的故事又是相当的曲折,并不是像我们传统理解的那么一帆风顺。请看下集“个人魅力”。

  作者|白羽飘飘

  公众号:白羽飘飘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标签

496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