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人物探讨的写作-荆轲塚前思荆轲

春燕 1172分享

  编者按:《荆轲塚前思荆轲》这篇文章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引起作者的体悟,就算是失败了,那他也是值得敬佩的勇士,不妨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荆轲勇士吧。

  一把匕首,划破长空。你存留于世的,是什么?爱国,正义,忠勇,以及那充满死亡的荆棘。夕阳西下,倾听,那属于你的挽歌。

  ----题记

  易水河畔,西风猎猎,满座素缟,徽音破空而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侠客荆轲行刺秦王途中吟出的一首慷慨悲歌。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当卫国成为秦朝的附庸国后,便离开家乡出游列国,随后到了燕国,由燕之处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当秦兵直逼燕国时,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在秦宫,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中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朝歌乡志》记载:“荆轲墓冢,在城南三里许,折胫河北岸。轲为淇人,刺秦失败后,淇地人重义行,乃收其尸葬于此。”作为淇县人的我,数次路遇“荆轲塚”的标志牌,不去瞻仰,实在遗憾!丁酉年正月十二下午,天气阴郁寒冷,我满怀敬畏之情,独自前往,走了约四十分钟,终于觅到了荆轲塚。

  荆轲塚静静地躺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除了我,看不到一个游客,很寂寥。走进景区以后,我仔细打量着荆轲塚,塚呈金字塔形土冢,高约六米,占地约有三十平方米,上面长满了荒草和荆棘。我沿着荆轲塚周围的甬道彳亍,发现塚的后半侧有大片的芦苇——洁白而柔软的苇絮在风中摇曳着,宛如在诉说着什么。

  诉说着什么呢?绕回到荆轲塚前,方发觉塚前的四个文化浮雕柱上不仅有画面,还有文字。浮雕柱有四个侧面,每个侧面都是图文并茂,从右到左,依次生动地记录了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兵逼燕都”“太子策计”“叩请荆轲”“蓟城托义”“易水壮歌”“咸阳觐见”“神勇刺秦”“义士还乡”等十二个情景再现,看完,唏嘘不已,返家途中,边走边咀嚼着荆轲其人——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大略驾群才的秦王,不可一世,有着百万雄兵和万里疆域,还有身边的重重护卫,然凭荆轲一己之力,就要一举生擒或击杀秦王,岂不是以卵击石?秦王是他杀得了的吗?他没想到自身的安危吗?

  我想,荆轲一定会考虑到这些问题,他明白刺秦王必死无疑,临行前的《易水歌》不就是一首诀别诗吗?但是,荆轲是一个豪侠,为了国家的利益,毅然走险,“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刺杀秦王的不归之路。荆轲虽不懂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秦一统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不避艰险、视死如归的壮举和胸怀家国、勇敢执着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吗?

  >>>下一页更多精彩“对历史人物探讨的写作-荆轲塚前思荆轲”

相关文章

467721